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49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C135.5Cu64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汽油

天然气

浓硫酸

氢氧化钠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汽油、天然气、浓硫酸、氢氧化钠组成和性质,选择危险化学品标志。

【详解】A项:

汽油是C5~11的烃类混合物,属于易燃液体,A项正确;

B项: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易燃气体,B项正确;

C项: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属于腐蚀品,C项正确;

D项:

氢氧化钠是常用的强碱,一般不具有氧化性,D项错误。

本题选D。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CuB.HClC.Na2SO4D.Ba(OH)2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据此回答即可。

【详解】A.Cu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选;

B.HCl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电解质,故B不选;

C.硫酸钠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是电解质,故B不选;

D.氢氧化钡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电解质,故D不选;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辨析,解题时紧抓住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以及导电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为条件。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KCl溶液B.Fe(OH)3胶体C.蔗糖溶液D.KNO3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是指当光束通过胶体分散系时能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是区分胶体和溶液最常用的简单方法。

丁达尔效应的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所以只要判断下列分散系是胶体即可。

详解:

A、KCl溶液属于溶液分散系,用光束照射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故A错误;

B、Fe(OH)3胶体属于胶体分散系,用光束照射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蔗糖溶液属于溶液,用光束照射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故C错误;

D、KNO3溶液属于溶液,用光束照射不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4.100mL0.1mol/LBaCl2溶液中BaCl2的物质的量是

A.0.01molB.0.03molC.0.1molD.0.3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n=cV计算。

【详解】100mL0.1mol/LBaCl2溶液中BaCl2的物质的量n=cV=0.1mol/L×0.1L=0.01mol,故答案选A。

5.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棕色气体B.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C.可用排水法收集D.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A错误;

B.NO易与氧气反应:

2NO+O2=2NO2,不能用排空气法,一般用排水法收集,B错误;

C.NO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C正确;

D.NO的式量为30,大于空气的平均式量29,密度比空气大,D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Ag+、K+、NO3-、C1-B.Mg2+、Na+、Cl-、SO42-

C.NH4+、Cu2+、OH一、Cl—D.H+、Na+、HCO3-、SO4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溶液中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是可以的,结合离子的性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判断。

【详解】A.在溶液中Ag+、C1-之间反应生成难溶物氯化银,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在溶液中Mg2+、Na+、Cl-、SO42-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选;

C.在溶液中NH4+、Cu2+与OH-均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选;

D.在溶液中H+、HCO3-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7.在一定条件下,硝酸与下列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其中氮元素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A.木炭B.氧化铜C.氢氧化铁D.碳酸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表现出氧化性,应有元素化合价的降低,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浓硝酸和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氮元素化合价+5价变为+4价,表现其强氧化性,故A符合;

B.硝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水,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表现了硝酸的酸性,故B不符合;

C.硝酸和氢氧化铁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反应为复分解反应,表现了硝酸的酸性,故C不符合误;

D.硝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为复分解反应,表现硝酸的酸性,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A。

8.下列关于Na2O和Na2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均含-2价的氧元素B.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C.与水反应均生成NaOHD.与二氧化碳反应均生成Na2CO3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钠中氧元素为-1价,而不含有-2价的氧元素,故A错误;

B、钠元素焰色反应呈黄色,两者中都含钠元素,所以焰色反应均为黄色,故B正确;

C、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所以与水反应均生成NaOH,故C正确;

D、Na2O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和氧气,所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均生成Na2CO3,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9.常温下,下列物质能盛装在铁制容器中的是

A.稀硫酸B.浓盐酸C.浓硝酸D.氯化铁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温下,能盛放在铁制容器中,说明该物质不与铁反应,或者具有强的氧化性,使铁钝化,据此判断。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能够腐蚀铁,稀硫酸不能盛放在铁制容器中,故A错误;

B.浓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能够腐蚀铁,浓盐酸不能盛放在铁制容器中,故B错误;

C.浓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钝化,浓硝酸能盛放在铁制容器中,故C正确;

D.铁与氯化铁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能盛放在铁制容器中,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考查浓硝酸的强氧化性,熟悉浓硝酸强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钝化的事实是解题关键,需要注意的是钝化属于化学变化。

10.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B.氢氧化铁与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强酸或强酸的酸式盐与可溶性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一类反应,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A.氢氧化镁为难溶物,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该反应不能用H++OH-=H2O来表示,故A不符合;

B.氢氧化铁为难溶物,不能拆开,该反应不能用H++OH-=H2O来表示,故B不符合;

C.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需要拆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C符合;

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42-+Ba2++Cu2++2OH-=Cu(OH)2↓+BaSO4↓,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C。

1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H2O+SO3=H2SO4B.CH4+2O2

CO2+2H2O

C.2Fe(OH)3

Fe2O3+3H2O↑D.NaHCO3+NaOH=Na2CO3+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肯定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反应H2O+SO3=H2SO4为化合反应,各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

B.反应CH4+2O2

CO2+2H2O中C、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符合;

C.反应2Fe(OH)3

Fe2O3+3H2O为分解反应,各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

D.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为复分解反应,各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判断,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和物质的性质。

12.用NaOH固体配制100mL0.1mol/LNaOH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须选用100mL容量瓶B.须用玻璃棒搅拌或引流

C.容量瓶使用前须查验是否漏水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废液缸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配制100mL0.1mol/LNaOH溶液,应选择100mL容量瓶,故A正确;

B.用NaOH固体配制100mL0.1mol/LNaOH溶液,应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移液时用玻璃棒引流,故B正确;

C.容量瓶带有瓶塞,使用过程中需要上下颠倒,为防止漏水,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故C正确;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指定的试剂瓶中,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3.关于NH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NH3的摩尔质量是17g

B.17gNH3的物质的量是1mol

C.1molNH3中含氢原子数约为6.02×1023

D.常温常压下,1molNH3的体积为22.4L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B、根据n=m÷M来计算;

C、1molNH3中含氢原子数是分子数的3倍;

D、根据V=nVm来计算体积即可。

【详解】A、NH3的摩尔质量是17g/mol,故A错误;

B、17gNH3的物质的量是17g÷17g/mol=1mol,故B正确;

C、1molNH3中含氢原子数约为3×6.02×1023,故C错误;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L/mol,1molNH3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4.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氨气使酚酞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B.二氧化碳使Na2O2由浅黄色变成白色

C.氧气使FeSO4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D.氢气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化中气体被还原,说明该气体中有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据此解答。

【详解】A.氨气使酚酞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氨气没有被还原,故A不符合;

B.二氧化碳使Na2O2由浅黄色变成白色,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二氧化碳不是还原剂也不是氧化剂,故B不符合;

C.氧气使FeSO4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氧气为氧化剂,反应中被还原,故C符合;

D.氢气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氢气为还原剂,反应中被氧化,故D不符合;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判断,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即可解答,注意掌握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区别。

15.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NH3遇HCl时,产生白烟:

NH3+HCl=NH4Cl

B.NO2溶于水,溶液呈酸性:

3NO2+H2O=2HNO3+NO

C.Fe2O3溶于稀H2SO4中,溶液变黄:

Fe2O3+6H+=2Fe3++3H2O

D.Cu与浓HNO3混合,产生气体:

3Cu+2NO3-+8H+=3Cu2++2NO↑+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NH3遇HCl生成氯化铵晶体,产生白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HCl=NH4Cl,故A正确;

B.NO2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气体,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故B正确;

C.Fe2O3溶于稀H2SO4中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变黄,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O3+6H+=2Fe3++3H2O,故C正确;

D.Cu与浓HNO3混合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u+2NO3-+4H+=Cu2++2NO2↑+2H2O,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1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叙述中,二者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H3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B.SO2具有漂白性,可用来漂白纸浆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D.漂白粉具有氧化性,可用作环境消毒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具有制冷作用,能够做制冷剂,与氨气易溶于水无关,故A错误;

B.SO2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张,是利用其漂白性,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水蒸气,所以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故C正确;

D.强氧化性的物质能杀菌消毒,漂白粉具有氧化性,能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杀死细菌和病毒,所以可用作环境消毒剂,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及应用,把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

17.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选用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应该用萃取的方法,可用到分液漏斗、烧杯等,B正确,而A用于过滤、C为气体发生装置,D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混合物分离方法及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

18.自然界的氮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N2与O2反应生成NOB.②中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③中氮元素被氧化D.氧元素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氮气在足量的氧气中,打雷闪电时涉及的一个反应为N2+O2

2NO,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O2=2NO2,故A正确;

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故B正确;

C.③中细菌还原硝酸根中正五价的氮,生成无污染的0价的氮气,所以③中氮元素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故C错误;

D.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氧元素参加,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氮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理解还原反应、人工固氮等知识点是解答的关键,选项D是解答的易错点。

19.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

下列关于新制氯水进行的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氯水中含Cl2

B.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Cl2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Cl-

D.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中含H+和HClO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

H++Cl-+HClO,所含分子只有Cl2和H2O、HClO分子,所含的离子只有H+、Cl-、ClO-和OH-,结合对应离子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A.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可溶于水,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故A正确;

B.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水中含HClO分子,氯气没有漂白性,故B错误;

C.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即氯化银,所以说明氯水中含Cl-,故C正确;

D.氯水显酸性,具有强氧化性,则加入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含H+,后褪色说明含有漂白性的HClO,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氯水的成分及氯水中各微粒的性质,明确有关离子、分子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选项B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但没有漂白性,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

20.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将剩余的金属钠丢弃在废纸篓里

B.少量酒精洒在桌子上着火时,立即用湿布扑灭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性质和实验安全规范分析回答。

【详解】A项:

常温下,活泼金属钠易与氧气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会引起失火,不符合安全要求;

B项:

少量酒精着火时,用湿布扑灭,使可燃物隔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C项:

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可防中毒,符合安全要求;

D项:

稀释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有利于散热,符合安全要求。

本题选A。

21.在两份相同的H2SO4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Ba(OH)2、NaOH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代表滴加Ba(OH)2溶液的变化曲线B.a、c两点,溶液中均大量存在H+和SO42-

C.b、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D.e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分析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

【详解】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时,发生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随着Ba(OH)2溶液的滴入,溶液中H+、SO42-浓度减小,导电能力逐渐减弱,b点恰好反应时几乎不导电,之后过量的Ba(OH)2使溶液中Ba2+、OH-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故图中曲线①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的情形(A项正确)。

类似地,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时,发生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溶液总体积变大,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逐渐减弱,d点恰好反应时导电能力最弱,之后过量的NaOH使溶液导电能力增强,曲线②表示向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的情形。

a、c两点,加入的碱均不足,溶液中均大量存在H+和SO42-(B项正确);b、d两点,酸碱恰好中和,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C项正确);曲线①上的e点,Ba(OH)2溶液已经过量,溶液中有OH-,曲线②上的e点,NaOH溶液不足,剩余H2SO4,溶液呈酸性(D项错误)。

本题选D。

【点睛】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离子电荷数有关。

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8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8分)

22.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

湿法炼铜的原理是Fe+CuSO4=FeSO4+Cu,其中铁被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CuSO4作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剂。

在该反应中,若生成了1molCu,消耗Fe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

(2)某学习小组设计下图所示装置观察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实验Ⅰ

实验Ⅱ

装置

现象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铁片溶解;

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铜)析出,铜片质量增加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①实验Ⅰ中,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Ⅰ的原理,推测实验Ⅱ中:

锌片上发生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铜片上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答案】

(1).氧化

(2).氧化(3).1mol(4).Fe+Cu2+=Cu+Fe2+(5).氧化(6).产生无色气泡

【解析】

【分析】

(1)反应中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Fe失去电子,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u得到电子,据此判断;

(2)①实验Ⅰ中,Fe与CuSO4溶液发生原电池反应,Fe失去电子,铜离子得到电子;

②根据实验Ⅰ的原理,推测实验Ⅱ中Zn失去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详解】

(1)湿法炼铜的原理是Fe+CuSO4=FeSO4+Cu,其中铁失去电子被氧化,Cu得到电子,CuSO4作氧化剂。

由反应可知,若生成了1molCu,消耗Fe的物质的量是1mol;

(2)①铁的金属性强于铜,实验Ⅰ中,Fe与CuSO4溶液发生原电池反应,Fe失去电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则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Cu2+=Cu+Fe2+;

②锌的金属性强于铜,根据实验Ⅰ的原理,推测实验Ⅱ中Zn失去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则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即实验现象是产生无色气泡。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把握图中装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23.燃煤产生的SO2会污染空气。

某实验小组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略、气密性好)探究SO2的性质,并研究治理措施。

(1)装置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SO2和C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欲验证该性质,②中可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当②中为氢硫酸(溶质为H2S)时,观察到②中出现黄色沉淀,说明S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4)当②中为碘水时,观察到②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由此推测所得无色溶液中的离子主要是H+、I-和_________;通过进一步实验证实了该过程中SO2已被氧化,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

(5)结合SO2的性质,请你针对煤的使用及其产生的环境污染提出一条解决或缓解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或滴加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或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或氢氧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等)(3).氧化性(4).SO42-(5).向所得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6).用吸收剂吸收SO2,并将SO2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等

【解析】

【分析】

(1)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由此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酸性氧化物,水溶液呈酸性,据此判断;

(3)根据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4)当②中为碘水时,观察到②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说明碘单质被还原成碘离子,则二氧化硫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由此分析解答;

(5)用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将其转化为有价值、可以利用的物质。

【详解】

(1)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酸性氧化物,所以选用的紫色石蕊溶液作试剂,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滴加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或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或氢氧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浑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