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4749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docx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报告5稿精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

 

 

《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

阶段研究报告

主研单位:

四川省开江中学

主研人员:

杨明国、郑开明、刘佳江、李芳

概述:

学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本课题即是通过对这一教师成长的专业组织——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的研究,充分发挥其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传动轴的功能,创造性地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促进校本教研上档升位,提升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能、专业精神、专业自主,引领教师由个体专业的成长走向整体专业水平、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师学生同成长、学校师生同发展”的愿景。

一、阶段研究目标

1、通过建构学科导评组,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完善和丰富其专业指导及管理评价职能,规范其运行机制,拓展并深化教研组一般意义上开展常规教学研究的职能,将“学科导评组”转换为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传动轴,创造性地开展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导评活动。

2、立足新课程背景,通过学科导评组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促进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3、通过一系列学科导评活动,引领教师由“教书匠型”向“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发展,促进个体专业的成长走向整体专业水平、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增添动力,最终实现“教师学生同成长、学校师生同发展”的愿景。

二、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科导评组的建构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导评组负责人由行政会,教代会,高、中级教师代表提名并选举产生,负责该学科教学的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等项工作,协同年级组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参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

学科导评组下设名师工作室和备课组,名师工作室成员由学科导评组长从省市县校名师、骨干教师从提名,学校行政研究决定;备课组长由教务主任根据学科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提名而任命,在学科导评组(业务指导方面)和年级组(行政管理方面)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

2、学科导评组的运作策略

⑴在学校教务处的具体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科导评组传动轴作用,探索改革并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根据教学管理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通过“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等一系列运作策略的实施,以评价、建议为导向,以研究、指导、督促为手段,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进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⑵在导评工作中突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营造“民主和谐、学习竞争、分享反思、提升成长”的导评文化氛围,指导、督促、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推进有效分数、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教师、锻炼学生,实现“教师学生同成长、学校师生同发展”的目标。

⑶具体运作策略

①研究:

导评组牵头,名师工作室带领备课组,组织学科教师对课标、教材、学情、计划、考试、评价、教研、科研等开展研究。

②指导:

对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教学教研、交流赛课等方面予以指导,促进专业自主,实现专业成长。

③督促:

备课组配合导评组对学科教师的理念践行、教学常规、教学教研、师德师能、考试培训等的实施情况予以监督促进。

④反馈:

对学科教师在教学教研、考试评价等方面的诉求、困惑等以及导评工作中的共通性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以文字形式向教务处汇报,为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整及进一步深入开展献计献策。

⑤评价:

通过对师德师风、教学常规、教学理念、学科测试、课外辅导、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师德师能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初步评价,为教务处、学校行政对学科教师的评价提供准确的一手信息。

⑥建议:

结合对学科教师的评价结论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成长计划、角色定位、专业发展、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给出发展建议。

三、阶段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探索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⑴提炼了科学务实的教学管理理念

明确了“学校行政-教务处-学科导评组(年级组)-名师工作室(备课组)-教师-学生”的教学管理架构;确立了“目标导学—多元导练”的课堂教学总模式,以及“个体初备-组内交流-充实调整-再次备课-形成文本-研究学情-三次备课-教后反思-修正完善”的集体备课流程;明确了将课程改革与“教师劳动报酬”、“同课异构教研评价”、“个人素质和名师团队建设”、“优质课和名师课活动”、“学科三年一体规划”、“教师自省自觉研究”有机结合的课程改革总目标,构建了“专家指导、行政推动、全体参与”的课程改革总思路,以及“课改指导小组(课改专家顾问团)-教务处-学科导评组(年级组)-名师工作室(备课组)-教师个体-学生学习小组”的课程改革运行网络。

⑵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估体系

①编印了《学科导评管理制度汇编》。

按照课堂教学总模式及课程改革总目标,学科导评组结合校情、师情,牵头建立健全了《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学科三年一体规划》、《班级小组建设指南》、《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课堂评价量表》、《教材单元分析表》、《导学导练设计表》、《优质课、名师课评分说明》、《判定不合格课的几项硬指标》、《教学工作考评管细则》、《名师培养方案》、《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开展科学高效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撑,以利于科学客观地开展教学评价。

②形成了“导评组+”的常规导评机制。

首先是“导评组+专家指导”。

采取“走出去观摩”、“请进来指导”的方式,借助“巴蜀好教育联盟”、“金太阳教育”、“北京四中成都七中网校”等优质平台或引入“课改指导小组”、“教学专家顾问团”等优质学术外力,拓宽学科导评的实施主体,加大对教师的有效引领指导和督促评价力度。

其次是“导评组+行政推动”。

按照“一岗双责”制度要求,挂包年级领导每期深入课堂听课、备课组评课至少30节,以全面了解、掌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备考等一手资料,确保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优质高效。

在“导评组+”的机制下,按照“专家指路、专业引领”的方式,学科导评组全程协同省市专家、一线名师以及学校行政组成的教学视导团队,不定时开展针对学科教师的听随堂课、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走访学生等行动研究活动,并对学科教师予以指导、督促、评价、建议。

对于视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导评组与名师工作室、备课组予以跟踪指导、督促落实,最终实现后进教师有进步,合格教师更优秀,教师群体知识技能、综合素养整体提升的目标。

2、促进了校本教研的上档升位

⑴录制了各学科导评组通过研究、指导、督促、评价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光盘,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⑵编印了《教研课改文集》、《教育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学科导学案》、《西华师大教育管理研修班毕业论文集》,整理归纳出了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等方面的心得经验。

⑶撰写了《“学科导评制下教育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学科导评组的建构及运作策略研究”阶段成果报告》。

⑷课题组主研杨明国的论文《浅谈高中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转变》收入四川省高中政治骨干教师论文集;郑开明老师的论文《刍议学科导评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的策略》在《课程教育研究》发表;刘佳江老师的论文《刍议学科导评文化的培育》获省二等奖并在《学习方法报》发表;彭作敏老师的《提升历史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获省三等奖;郑开明、李芳老师的研究报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状调研报告》获市一等奖;李芳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汉雄风》获市二等奖。

⑸提炼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模式。

在“目标导学—多元导练”的课堂教学总模式下,按照“入模-出模”的教学能力提升规律,导评组、名师工作室带领学科教师研究不同教学模块、不同课型的特点,指导学科教师探索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操作流程,并以此作为课改进程中相对薄弱学科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在规范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再朝着“教无定法”,彰显特色的高一层次教学迈进。

例如:

语文导评组“复习课、试题讲评课”教学模式,数学导评组的“数学复习课‘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英语导评组的“本纲结合”复习模式,地理导评组的“五步教学法”,化学导评组的“五环节”模式,生物导评组的“三部曲教学模式”;杨明国老师的“3456”复习课教学模式,熊斌老师的“三步双线”教学法,刘佳江老师的课堂“1234”策略等等。

3、整体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⑴学历普遍提升。

通过“千名硕博进达州”活动,开江中学先后成功引进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

2014年6月,参加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在职研修学习的83名教师顺利结业,郑开明、李德祥等5位老师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目前,硕士研究生(研修班结业)比例为33%,这一群体的学历优势和科研优势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能建设。

⑵各级名师不断涌现。

目前,开江中学有100余名县、市、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等4个学科教师的名师工作室获批为县级名师工作室,汤雪清等4位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名师,近100名教师在各级赛课中获奖。

先后有107名态度积极、过程规范、成绩突出的教师被评为校内教学名师,13个年级备课组经“集体备课、教学实绩、教育科研”等环节考核被评为校内优秀备课组,地理学科导评组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研组”。

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凸显。

以市级优秀支教教师赵思平为代表的100余名教师积极主动申请到本县区乡或外地(都江堰聚源镇、阿坝州茂县等)支教,把优秀的师德师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展示给受援学校师生,为提高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为加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也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开江中学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展示开江中学教师的师德师能正能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4、构建了教师成长的专业组织,提升了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能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学科导评组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具体、最现实的专业场景;是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学科教师及其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研究、指导、督促、反馈、评价、建议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阵地。

专业知能是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一般认为包括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态度信念等内容。

学科导评制下,开江中学对教师“高尚的职业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四有”要求正是要求提升教师专业知能的具体体现。

学科导评制度制定了教师专业知识学习与考核的细则,要求所有教师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教育发展动态,提升学科素养,更新知识结构,注重教学与教研、专业和素养、管理与科学的“三结合”,激励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着眼于“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实现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双提高”,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培养了教师成长的专业精神。

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指出:

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四大教育素养。

教育思想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教育智慧决定教师能不能够“教”,专业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