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0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docx

精选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

对提高写作能力极有帮助的文章

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

——“看干部看什么”之一

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工作姿态提出新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对工作尽心尽责。

这是时代的使命:

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工作好做又难做,只有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大有作为;这也是现实的要求:

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解难题、破制约,需要更加奋发进取,而却有一些干部精神不振、心态失衡,弱化了责任、消解了担当。

作为带头人、领路者,领导干部的责任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一方百姓的福祉。

责任与机遇成正比,“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如果有责缺少担当,在位不在状态,就会错失机遇、耽误进程,干不出成绩,打不开局面。

责任担当缺失的主要表现,或是不敢负责,没有担当的能力:

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复杂局面的判断,看不清趋势,做不出决断。

或是不愿负责,没有担当的勇气:

“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更有甚者,自己不负责任,还对敢于担责的干部风言风语、说三道四,腐蚀正气、助推歪风。

责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

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

是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多做建树性工作,还是畏惧风险,墨守成规,只做门市性工作?

是创先争优、争创一流,还是甘于平庸、甘居中游?

是打基础、谋长远,久久为功,还是搭“花架子”、搞“政绩秀”,一时风光?

是直面矛盾、正视困难,积极解决问题,还是绕道走、躲风头,消极掩饰问题?

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上阵,靠前指挥,还是推脱躲闪,打退堂鼓?

是极端认真、严细深实,一抓到底,还是漫不经心、粗枝大叶,抓抓停停?

是敷衍塞责、一味迁就,扬汤止沸一时应付,还是举一反三、建章立制,釜底抽薪完善机制?

是严格要求,加强管理,还是放任放松,捂着哄着?

责任和担当,就体现在对这些“选择题”的解答中。

不敢负责,没有担当,软、怕、躲、退,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个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多思转多私。

忧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个人名利;虑的不是事业进展,而是个人“进步”。

确实,领导干部有岗位责任的要求,也有自我发展的诉求,所以尤其要认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有责任、敢担当,才能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也才能得到尊重、有所发展。

否则,就容易因个人得失放松岗位责任,让组织失望、让群众寒心。

上面怎么看,下面怎么干。

激发干部的责任感,也需要回答好“怎么看”的问题。

不能让“太平官”、“混事官”无压力,更不能让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吃了亏。

要负责,难免会触及利益得罪人,也容易招致一些“意见”和“反映”。

对此,组织上也当以高度负责和担当精神看待和评价干部。

以德能勤绩的标准,建立科学、完善、可操作的考核标准,着重看变化、看发展,看实绩、看作为。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民意和群众口碑。

从而保护负责任、敢担当的干部,让他们更加锐意进取。

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

敢负责,方能放开手脚,奋发有为;有担当,方能挑起重担,大有作为。

这是干部领导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公正办事 公道用人

——“看干部看什么”之二

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职责所在,也是一件难事。

面对大批优秀干部,往往难分伯仲,难作取舍。

干部求进的渴望和有限的职务岗位,构成一个矛盾:

怎样选也难免遗疏,怎样用也未必周全。

其实,化难为易的最上法门,就是出以公心:

公正办事、公道用人。

治事理政,贵在一个公字,难在一个正字。

子曰“政者正也”。

这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心正则公,公则不为私利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有公心在,则权色难侵。

其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从,就会同事失和、上下反目、事业委顿,就会打击信心、摧折信念,就会在干部中滋生不信任情绪,助长投机心理。

选任干部当然不会人人满意,也不必追求人人满意,但至少应该做到,法有所本,行有所依,当事人面对结果无诚信之虞。

在与干部接触中,感到多数人虽然在乎选任结果,但更在乎竞聘过程是否公正;虽然重视选任条件,但更关注各项规定是不是得到切实的执行。

如果确认所有选任环节都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绝大多数干部对选任结果还是首肯的。

公开公平公正应体现为制度安排,但领导干部是否出以公心,仍是关键所在。

任何人看问题都有局限性,一人所见以为是,未必即是;一人所见以为非,未必真非,故当求公是公非。

有公心,就应拒绝制度之外的“例外”。

至少,这个“例外”应被多数人所认可,并有据可依。

有公心,就不怕把所有应披露的信息高度透明地呈现给大家,绝不藏着掖着。

对所有询问,给出合乎实际、合情合理的解释。

有公心,就应该不折不扣地依规章、依程序办事,不以个人好恶改变规则,增减程序。

是否出以公心,检验的标准不是表态,而是对规章制度的敬畏和坚守。

选拔干部的“潜规则”令人愤慨。

领导干部不仅应做到不加入“潜规则”游戏,还应该亮出自己的立场。

对那些探头探脑跑官要官的,对那些拉关系、套近乎、编织小圈子的,对那些卖弄小聪明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对那些心怀叵测买官卖官的,要坚决顶回去。

如果对这些不轨之举、不端之行宽容,那实际上就是对公正和公平的亵渎,是对老实人的轻慢,是对实干者的漠视。

公平不是曲从众意,公平也不是无原则迁就平衡,“和事佬”其实和不了事。

“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谁都不得罪,结果往往是心劳日拙,手忙脚乱。

再好的制度也可能有疏漏,公平也总是相对的,这不言而喻。

倒是应该经常想一想,每个干部既可以是选任别人的人,也可以是被选任的人。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地对待别人,也必然会公平地受到对待。

前者是有形的表决主张,后者则是一种无形的公议。

公议是更大的裁判,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没有看不到的地方,没有看不懂的事理,所以公正办事、公道用人,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对人是选贤任能,成就事业;对己是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缠,多了几分说话的硬气。

总之,人前人后,唯公是举,才能对得起同志,经得起检验,当得起重托,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这样的领导不矜自威,不“秀”自高。

接受监督不仅是一种胸襟

——“看干部看什么”之三

面对监督,有的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甚至主动创造条件,有的则选择了躲避、拒绝。

于是,有人说,前者体现境界,后者缺乏胸襟。

这样评价干部,不能说不对,但还没有说到事情的本质。

  接受监督,是一种胸襟气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一种必备的政治修养。

应当承认,人们一般都比较喜欢恭维之语,反感逆耳之言。

这是人之常情,超越它需要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胸怀变得宽广,使境界得以提升。

但领导干部不是在为自己干事,受权于民,所为者公,不可自比于一般人,应把一般的道德修养,上升为必须的政治修养。

不少领导干部,想干事时爱听正面的设想,不爱听负面的告诫;干事之中愿听激励、鼓劲的分析,不愿听直率的批评;干成事后想听肯定、褒扬的评价,不想听不同的说法。

但忠言逆耳,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好话坏话都应乐于听、善于听,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听批评就跳,老虎屁股摸不得,首先就是政治修养不够的体现。

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力量,接受监督则是领导干部重要的执政素质。

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权力运行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毛主席当年那句“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到一些国家谋求“把权力关进笼子”,都是对这一规律的科学认知。

从根本上来说,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的提醒和督促,促使领导干部重新审视决策和举措,去及时修正错误。

躲避、拒绝监督,也就失去了一种宝贵的校正机制,失去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领导干部不具备接受监督的执政素质,就容易出现腐败和失误,最终都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的民心基础。

  接受监督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文明,因而也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文明素养。

群众监督权的彰显,舆论监督的勃兴,是政治现代化的一大标志,也是善政和善治的重要保障。

监督不是源自不信任,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政治走向文明的内在需要。

随着时代的深刻变革,监督日益走向常态化、全天候。

领导干部只有顺应这种大势,习惯在各方监督之下谨慎干事,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时,领导干部也只有自觉接受监督,勇于创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监督机制,使每一项决策、制度和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反映民意,方能担当大任,也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拥护。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接受监督作为政治修养、执政素质和文明素养来培育,这也是领导干部应当上好的一课。

 

群众检验政治生命线

——“看干部看什么”之四

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印象:

优秀干部各有各的优点,而心系群众往往是“共性”;“问题干部”各有各的问题,而脱离群众常常是“通病”。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如何对待群众、服务群众,是检验干部的一杆标尺,也是为政用权的一条醒目分野线。

  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

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身居何职何位,“官”只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只是为民服务的工具。

为群众用好权办好事,离不开群众立场这个支点。

  一心为公,则立身正;一心为民,则事业兴。

是不是选择并站稳了群众立场,不仅折射出干部的政治品质,更关乎干事创业的兴衰成败。

毛泽东同志说: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再到沈浩,无不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因而成就了一番造福群众的事业,赢得了流传久远的政声与口碑。

  反观一些干部,要么长期不下基层不接地气,与群众越来越疏远隔离;要么对群众呼声听而不闻,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要么把主观意愿强加到百姓身上,“惠民举措”、“民心工程”等名不副实,招致怨声一片。

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办事情,甚至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

  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领导干部能不能站稳群众立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利益多元,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还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关乎执政的正确方向。

现实复杂,是按照主观臆断、一时冲动“拍脑袋”,还是实事求是,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作出决断,关乎决策的科学合理;加快发展,是不顾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硬来蛮干,还是在尊重群众意愿、协调利益关系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凡属正确的领导,必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执政者的必由之路,也是领导艺术的体现。

领导干部应民所呼,察民所虑,解民所忧,这些“常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又很不简单。

对领导者来说,应做好“小学生”,应开好“诸葛会”,应谱好“合奏曲”,应谋好“万民福”。

面对这些更高要求、更大挑战,干部既要带着感情做事,也要迸发智慧成事;既要有决心,更要有办法。

如何在群众立场上站得稳当、做得扎实,检验着干部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才会常思常得,常干常新,永葆先进性与活力,这确实是党员干部不可稍忘、不能懈怠的政治生命线。

不图地位高低 只图事业有成

当干部图什么,干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山东博兴县干部赵秀民,自愿“能上能下”,以副县级干部竞争当上正科级镇党委书记。

他的选择是一份值得学习的答卷。

不图地位高低、只图事业有成,这是党的干部应有的人生价值追求。

我们党的干部不是封建官吏,而是人民公仆,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评价一个干部的成就,不是看他当了多大的“官”,而是看他为群众干了多少事。

事业是干出来的,基层是干事创业最好的舞台,只要有为民干事之心,再小的岗位也是大舞台,也能有大作为。

沈浩、王永利、师彦林这些同志,职位并不高,但都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令人赞誉的事业,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之路。

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情怀。

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图地位高低,才能事业有成;计较地位高低,往往事业难成。

真正有理想、有信念、想干事的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应当主动朝下走,到基层广阔天地中干事创业、造福群众。

实践证明,经历过基层艰苦环境和复杂情况锻炼的干部往往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反观一些干部,有的好高骛远、心浮气躁,“两年不提拔,就得要说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一门心思谋官;有的患得患失,被眼前职位和待遇捆住了手脚。

这不仅于党的事业不利,同时也局限了个人的成长。

像赵秀民这样,怀着对党的事业、对一方水土的热爱,勇敢地迈出主动下基层这一步,岗位虽然下去了,境界却上去了,也许今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干部下基层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我们相信,党内还有很多不图地位高低、只图事业有成的干部。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组织部门要真正关心爱护他们,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他们,满腔热情地帮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大力弘扬党的干部队伍中的这种先进精神,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克服官本位思想,为干部自愿“能上能下”、一心干事创业树好导向、搭好“梯子”、建好平台。

这样,我们的队伍中只图干事不图当官、只图有为不图有位的干部就会越来越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事业也会越来越兴旺。

领导干部不妨看低一点自己

“自胜者强,自知者明”。

一个干部只有清醒地认识自我,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党性修养,养成优良作风。

尤其对领导干部来讲,不妨看低一点自己。

看低一点自己,名利上就会有满足感,能力上就会有危机感。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在被任命为士时,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弯下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身体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

史料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虚、低调值得领导干部学习。

看低一点自己,能少些名利,多些清醒。

名利乃身外之物,知足方能常乐。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的干部把名利看得很重,干点工作就要价钱,有点成绩就急于提拔,过于关注个人的名利与升迁。

领导干部看低一点自己,时常与在艰苦和困难地方工作的干部比一比,与普通群众比一比,才能不为名累神,不为利伤脑,不为欲伤身,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知足心态,牢记责任和义务,自觉融入群众,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谋利。

这样,既使自己得到了超脱,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看低一点自己,能少些自满,多些干劲。

自满自足,是很多地方在解放思想中要求大力破除的弊端之一。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领导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有些人因此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甚至认为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了。

然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面对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群众的意愿和期待,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领导干部看低一点自己,不把组织和群众的认可作为自满的资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多看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多与别人比能力、比成绩,才能不断激发干劲,为改革和发展做出新贡献。

  看低一点自己,能少些放纵,多些警惕。

改革发展进程中充满着各种诱惑。

有的领导干部在荣誉和赞美之下,思想上、行为上放纵了自己,廉洁自律底线一破再破,误事、误人、误己。

领导干部看低一点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始终绷紧廉洁这根弦,管好手、嘴、腿、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才能做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干部。

对待职务升迁要有平常心

现在,一些干部在职务升迁上心态浮躁。

3年以上的科级干部、5年以上的处级干部,被提拔了认为是“该得的”,没提拔认为是组织“亏欠”他的。

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人皆有进取之心。

干部希望职务进步快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想得过多,则不可取。

领导职位本来就是有限的,一个干部能否提拔、什么时候提拔,除了要看个人的素质和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看工作需要、领导班子结构、职数是否空缺等等。

而且职务层次越高,职位就越少,提拔的几率也就越小。

不可能个人想提就提,也不可能够了“年限”就提,在职位空缺与干部等待提拔这对“供求矛盾”中,永远是“求”大于“供”。

每个干部必须想明白这个道理,放平自己的心态。

服从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和群众选择,是干部对待职务安排应取的正确态度。

如果总是自我设计,老想着如何“升级进档”,就会心理失衡,就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走上跑官要官、花钱买官的歪路。

  一些干部一门心思想着提升职务,主要是由于把名利看得太重,“官本位”意识太浓,其实质是党性不纯、从政观念不正,是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出了问题。

他们认为提拔了是“该得”的,显然是没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和干部的标准,把被提拔看作是个人凭本事挣得的;认为没有提拔是组织“亏欠”他的,显然是没有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把为党工作当作升官晋级的筹码,把为民做事当作向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

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为党工作、为民办事是干部的“本分”。

干部在一定的职位上,首先应当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好、干得更出色。

做出了成绩,组织和群众会有公论。

党的干部应当以踏实工作为荣,伸手要官为耻。

  对待职务安排,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沈浩主动报名,从省财政厅到小岗村当村官,一干就是6年;刘义权从事军事档案工作三十八年如一日。

他们都几次放弃、让掉升迁的机会,以模范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党的干部对待职务问题的正确态度。

应当像他们那样,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开阔胸襟、淡泊名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境界。

要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始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要坦然面对个人进退得失,不计较、不攀比,经受住名誉和地位的考验。

  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晋升,从制度层面上看,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严肃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真正让广大干部对干部工作满意,对选拔上来的干部服气。

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职务晋升机制,合理使用各年龄段的干部,引导干部克服近期提拔、不断提拔的浮躁心理,同时为干部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

要建立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强化职级的激励功能,避免千军万马挤职务升迁的“独木桥”。

名利上要有满足感 能力上要有危机感

“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这是中央某机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本机关干部提出的要求。

这一要求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

  “知足”与“知不足”,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哪些方面“知足”,哪些方面“知不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一些干部能力不强、政绩平平,却把名利看得很重,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

这种“不知足”不仅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而且对干部自身成长也是非常有害的。

  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从不否认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

但是,凡事皆有其度,如果过多考虑个人,总是“不知足”,就会成为名缰利锁的囚徒,甚至滑到邪路上去。

古人讲:

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

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让心灵超脱一些。

我们党一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干部应该有更高的觉悟和追求,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首位。

要经常想想那些英雄先烈,比比那些先进模范,看看那些困难群众。

面对他们,我们应当为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而感到羞愧!

  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在名利上不应攀比,而在工作能力上则应该提倡“攀比”。

这种“攀比”,不是和自我比,不是和能力较弱的同志比,而是要与自己的职位要求比,与能力强的同志比,与其他同志的长处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比,与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比。

只有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才能激发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当然,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化危为机,做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严峻考验。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恐慌”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努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的提法通俗而明确。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当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便引导大家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作风养成和能力建设,真正做到在名利待遇上不计较、不攀比、不失衡,在能力水平上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倍加努力学习,倍加勤奋工作,倍加严于律己,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媒体如何用好话语权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发达、并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时代。

在今天,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所获得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以往。

许多事情,媒体是否关注、如何关注,结果大不相同。

正因如此,媒体被人们寄予特殊期望,媒体人肩负着道义责任。

也正因如此,从几年前的“纸馅包子”事件到近来“西安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一系列虚假报道,显得格外刺眼、异常难看。

我们常说,手电筒照别人也要照自己。

媒体在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谈论社会责任时,更有必要时刻检视自身:

究竟该怎样用好话语权,履行好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闻界正在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引发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

近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采编工作程序不规范,对新闻从业人员教育不力、管理不严,出现多起虚假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求快心切、鲁莽武断,新闻事实报道不准确;无中生有、杜撰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听风便是雨、不加辨别,炮制虚假报道……这种报道,既是对公众忠诚信任的辜负,也表现出饮鸩止渴般的愚蠢。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应当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媒体人同样有生存发展的艰难。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偏离新闻基本准则、抛弃职业操守的理由。

如果为了收视率、点击率、阅读率,就去靠玩“标题党”、搞噱头、炮制假新闻来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前方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如果为了一点经济利益,就四处乱跑经营新闻,热衷于拿“封口费”、甚至以负面报道搞敲诈勒索,让人们“防火防盗防记者”,那么即便获得夹杂着鄙夷的“小片面包”,也丢掉了一个人、一家媒体的全部尊严。

“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这样强调。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作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作为影响公众的重要工具,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利益诱惑下允中守直,以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权威性、公信力,这是媒体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媒体生存的长久之道。

“明义”就是动力

近段时间以来,郭明义事迹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30年来,郭明义始终“就照着雷锋那样去做”,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种种考验,他牢牢抓住我们时代最根本、最进步、最有价值的东西,大爱不变、奉献不悔、追求不懈。

这样的事迹中,必然有一种极强的精神作为支撑和动力。

这个动力是什么?

古人说“度义而后动”,这种动力不是别的,就像他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明义”,这是一种彰显着高度觉悟和高尚追求的大义。

郭明义的“明义”,是深明做人之义。

孟子说:

“义,人之正路也。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有价值的?

这些问题是做人的根本。

郭明义曾写道: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

”他给出的回答不仅是“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换来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的人生无怨无悔这样的诚挚话语,更是他在部队上就立志当个好兵、在工作岗位上就“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在社会上除了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