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32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docx

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xx镇XX届人大X次会议材料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X月X日在xx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上

xx镇人民政府镇长xxx

各位代表: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法律监督下,镇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粮蔗烟畜林齐发展,城镇建设兴工贸,依托水库带旅游,订单农业促增收”的发展主题,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较好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010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2661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635万元,增长3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5万元,增长8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1万元,增长24.1%。

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76元,比上年增长25%,人均占有粮食572公斤,比上年增长3%。

其中,全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占有粮食数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04.9%,92.5%,30%。

(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甘蔗产业得到持续加强和巩固。

2010年,全镇甘蔗种植总面积31880亩,其中新种面积15892亩。

2009/2010年榨季入榨135578吨,农业总产168975吨,农业单产5.1吨,蔗农人均产蔗8.5吨。

二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431亩,平均单产483.2千克,粮食总产14934.93吨,实现产值3589.98万元。

三是创税农业初显成效,新兴产业雏形初现。

全镇2010/2011年度种植香料烟5423.8亩。

通过3年多的推广种植,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种植任务,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发展目的。

四是生物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

五年来,共发展竹子11133亩,油茶2050亩,核桃3560亩,全镇生物特色产业规模逐渐形成。

五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稳定。

2010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1211头,比去年同期增加450头,能繁母猪1896头,肉猪出栏15847头,猪肉产量1505吨,出售仔猪8685头,家禽存栏51956只,禽肉产量139.8吨,禽蛋产量104.3吨,大牲畜存栏5213头,菜牛出栏2398头,牛肉产量263.78吨,牛奶产量246吨。

(三)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民生得到着力改善

2010年落实全镇粮种补贴面积33931亩,涉及农户4183户,兑现补贴金额464075元。

落实综合直补面积36033亩,涉及农户4186户,兑现补贴金额1462939.8元;落实油菜补贴面积5712亩,涉及农户1140户,兑现补贴金额57120元;办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590辆,兑现补贴资金730444元;办理家电下乡补贴1182件,兑现补贴资金292006元;办理各种农业机械购机补贴82台,其中:

耕整机44台,履带拖拉机3台,大中型轮式拖拉机10台,抽水机25台,兑现补贴金额57.6万元。

十一五期间,累计兑付生产资料补贴414.72万元,良种补贴132.34万元,办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2.13万元,办理家电下乡补贴43.73万元。

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098.3万元,其中:

投入310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4个;投入资金91.7万元易地安置53户194人;投入资金50.6万元新建130户贫困农户安居房;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646万元。

整合各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组织实施了5个村小组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示范带头作用逐步显现。

(四)交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圆满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通过农村水电汽化建设、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直过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共争取上级各项资金390.93万元用于改扩建道路68.39公里,使公路等级明显提高,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争取资金1723万元完成萍河西岸土地整理。

争取项目资金457.6万元,新建和修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7件,新增灌溉面积650亩,改善灌溉面积3960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80亩,解决了1782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投资433.7万元,完成了隆云村排灌工程。

争取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2个,投入资金129万元。

完成了8个村委会64个村小组3124户的林地确权,确权率达到了100%,全面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任务。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有序

一是科技兴镇步伐全面加快。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一把手抓科技目标责任制,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和以农函大为主的各类培训。

根据xx镇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立县、项目支撑、科教优先、和谐发展”主题,重点突出水稻、甘蔗、香料烟、养殖等主要产业。

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530期,培训2.15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18人次,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合作与科技推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2010年底,全镇有小学在校学生2115人,有初中在校学生1494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为12.6平方米,初中为15.7平方米。

全镇有小学7所,初级中学1所,教学用房达标小学7所,初中1所,教学用房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达100%。

全镇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平均为100%,建立了小学升初中整体移交制度,适龄儿童升初中率为100%。

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排除学校危房608平方米,新建xx小学教学楼和xx小学学生宿舍、xx小学学生食堂。

五年来争取外援资金75万元,救助贫困学生和贫困儿童546人。

投入政府资金11万元用于补助因病辍学、因家庭困难辍学等困难学生。

2007、2008年度连续荣获县教育目标一等奖。

并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考核及国家“两基”工作检查。

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工作经费15万元。

累计办理农村独生子女户318户。

组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合查验12次,查验574人,查验率92%,并为我镇符合享受首批少生快富的双女户及独生子女户办理奖励资金312.4万元。

全镇12个行政村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群众对人口计生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

四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广大群众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投入资金29万元新建盖xx村卫生室4所,投入资金90万元新建xx镇卫生院内科大楼1栋,这一批医疗设施的投入使用,有力的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

五是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积极筹集资金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艺活动和农村体育竞技比赛84场次,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禁毒防艾自编节目96个,全镇呈现出“村村有节目,户户闻歌声”的喜人场面。

五年来,投资236万元新建了23个村文化活动室,投资25万元改扩建xx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

六是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全镇共重建71户,重度损坏修复170户,中度损坏修复800户,投入恢复重建资金262万元。

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12户,其中拆除重建93户,修缮加固219户。

七是城乡社会救助及时有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对参保、参合的城乡困难群众实施门诊、住院医疗救助,五年共投入56.28万元医疗救助2265人次;对城乡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员等低收入群体解决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临时救助863人次18.3万元。

2010年,全镇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18240人,参合率达99.78%。

五年来共补偿各类农村医疗费用5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问题。

八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到2010年年底,全镇城市低保户共有808户1674人,月实发保障金228218元。

4467人享受农村低保,577户646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年发放保障金385.296万元。

九是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重点保障对象合法权益全面落实。

全镇共有退伍军人224人,现役军人15人,退伍伤残军人2人,退伍带病回乡1人,在乡老复员军人5人,军烈属1人,参加14类战役的46人,以上人员的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都按照正常全额标准发放。

2010年春节、“八·一”建军节共走访困难群众、退伍军人、军烈属557人,发放慰问金32500元。

圆满完成国防征兵工作,五年来共选送20名合格青年参军入伍,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数。

四是“平安xx”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成立了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全镇现有98个调解小组,128名调解员,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协调联合纠纷牵涉到的部门,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调处。

十一五期间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7起,调解244起,纠纷调处率为98%。

通过各级对矛盾纠纷的提前主动摸排,对摸排出的矛盾纠纷积极进行化解,全镇没有出现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有效促进了全镇的稳定。

目前已创建平安文明村寨4个,无毒村寨30个,平安村寨50个,“平安家庭”1300户。

(七)圆满完成了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群团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010年1月3日至2010年1月23日,xx镇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结束。

共选举产生31名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2岁,妇女干部比例有所增加,共有9名妇女干部选进了村“两委”班子,使xx镇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进行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的同时,对各村委会的共青团组织和妇女委员会进行了重新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8名团支部书记和5名村级妇委会主任。

(八)改进作风、提升效能,施政能力得到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认真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形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着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自觉接受镇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152件。

同时,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镇各项目领导小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畅通民生诉求渠道,政务公开进一步强化,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狠抓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维护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所有成绩的取得,同全镇人民的努力拼搏是分不开的。

在此,我谨代表xx镇人民政府,向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镇人民,向所有关心与支持xx镇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三是贫困面大、程度深,居民收入偏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和准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县委十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夯实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们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又存在着诸如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要历史机遇。

我们将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坚持小康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解决温饱两手抓,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快我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11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县委、政府提出的打造“中缅陆水联运前沿港”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镇“十二五”规划,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xx,全力推进xx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全镇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农业强镇,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坚定不移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农业强镇的主体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甘蔗生产,继续保持甘蔗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力争2011至2012榨季工业入榨量达到17万吨;发展优质稻1.8万亩,保证粮食总产1.2万吨以上;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发展生物特色产业,新发展种植西南桦3000亩,竹子1000亩,油茶1000亩,核桃2500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冬季农业开发,发展香料烟5000亩以上;以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疾病防治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抓好扶贫工作,加大整村推进、小额信贷、易地搬迁、安居房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积极争取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建设项目5个。

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和培训工作;做好亭山水库、凤尾江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围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积极争取亭山大型灌区、兴边富民、耕地占补平衡、糖料基地建设、“双高”甘蔗示范区、农资综合补贴等项目,针对xx坝区地势低平,排涝不畅的实际,大力实施排灌沟渠建设,建设高稳产农田,不断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积极申报小城镇建设项目,争取逐步实施市政道路及xx广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争取xx至xx柏油路的重建;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好全国地名普查和水利普查工作。

(三)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重点抓好科技示范点建设和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带动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换。

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中小学生入学和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对生活困难学生的救助,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督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全覆盖,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视卫生防疫和传染性疾病防控。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扩展计生优质服务领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巩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成果。

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风貌根本好转。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新建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四)坚持稳定发展,推进“平安xx”建设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大“无毒村寨”“无毒社区”创建工作。

保持禁毒高压态势,完善禁防工作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类高危人群干预措施和关怀救助政策,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平安xx”创建成果。

二是继续推进普法和依法治镇工作,全面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

三是深入开展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调解组织的作用,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四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强化非煤矿山、森林防火、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和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遏制一般事故。

五是切实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是继续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兵队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确保一方平安,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着力政府建设,促进政治文明发展

一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

加强行政执法监管,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深入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政府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政府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人民服务员的观念,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为民服务中心职能,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便民、高效、廉洁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三是创先争优,建设效能型政府。

继续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强化行政绩效管理、严格控制行政成本、严格监督行政行为、全力提升行政能力,促进机关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转变提升,切实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在保民生、促发展、求稳定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是率先垂范,建设廉洁型政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上,着力建设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务光荣艰巨。

站在新的起点,机遇、挑战并存,希望、困难同在。

让我们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为开创“十二五”时期xx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