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08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docx

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

 

(英汉对照)

INFORMATIONONTOURINGTOLIXIAN

 

黄旭东

writtenby

HuangXudong

 

前言

 

在这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醉人季节,礼县旅游知识——英汉对照版终于面世了。

它的出现将会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礼县,从而来建设礼县,为礼县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价的作用。

英汉对照——礼县旅游知识的编写历经数年,其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它可以作为一本宣传手册,阅读它可以帮助更多的国内外朋友了解礼县,了解它的人民,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了解它的环境和资源,把更多的资金投放在礼县,因为书中记述的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利于合作的资源优势等为你提供生财的信息;其二是它可以作为学生的可外阅读材料,使学生知道身边的东西如何用英文表达,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也符合外语教学生活化的潮流,是一本较好的乡土教材。

由此,本书的编写力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读懂,同时,也为他们更多的了解家乡提供资料。

本书从历史沿革,人口民族,社会经济,旅游景点,地方特产,风味小吃等几个方面对礼县做了全面的介绍,并附有英文部分,是一本帮助读者认识礼县,了解礼县的好书,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好教材。

旅游是为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受到启迪,获得自信,增强自尊,吸引更多的人热爱礼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建设礼县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本书做了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

本书是由黄旭东策划并主笔,同时得到了礼县旅游局和礼县职业技术学校几位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书的修正得到了天水师范学院TONY博士和王德安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礼县教育局书记、局长赵力健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他对本书的关怀,肯定和推荐,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编写这样的书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由于缺乏经验编者水平所限和资料不够充足,其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和指正。

 

编者

二〇〇七年八月

 

礼县职业技术学校的黄旭东老师在认真完成自身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编写了礼县职业教育方面的第一本校本教材——《礼县旅游知识》。

这本教材从历史沿革、人口民族、社会经济、景点介绍、地方特产、风味小吃、民间传说等八个方面,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笔,把礼县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一览无余地介绍给读者,使人看了遐想无限,欣慰不已。

教材采用汉英两种语言编写,既能使学生学习礼县的旅游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英语的兴趣阅读,亦有利于对广大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礼县、进而热爱礼县、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编写此书确实是一次难能可贵、非常有益的探索。

当然,教材编写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为,礼县的旅游事业才刚刚起步,礼县职业教育乡土教材的开发也刚刚起步。

我们相信随着礼县旅游业的不断开发,《礼县旅游知识》的内容必然也会不断地充实完善。

总之,这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希望教育界更多的学校和同行关注和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同时我们也祝愿礼县的职业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赵力健

二〇〇六年八月三十日

 

目录

第一章礼县概况

一、概览

二、位置·人口·民族

三、历史沿革

四、社会·经济·资源

第二章主要旅游景点

一、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二、秦西垂博物馆

三、祁山诸葛亮庙(武侯祠)

四、卤城盐井祠

五、大香山生态风景区

六、铁笼山——三国古战场遗址

七、洮坪原始森林游览区

八、大河边草原风情游览区

九、红河水库度假区

十、翠峰观生态风景区

十一、黄金寺

十二、太平山公园

十三、苗河水库度假区

十四、赵世延家庙碑

十五、文庙

十六、赤土山园林

十七、王仁裕神道碑

十八、新中川烈士陵园

十九、高寺头遗址

二十、石碑下遗址

二十一、瑶峪墓群

二十二、城隍庙

二十三、红军墓

第三章著名农产品

一、苹果

二、八盘梨

三、大蒜

四、柿子

五、石榴

六、花椒

七、烟叶

八、王坝豆腐

九、松花蜜

十、核桃麦芽糖

十一、核桃

第四章山野菜

一、羊肚菌

二、蕨菜

三、苦芥菜

四、木龙头

第五章中药材

一、大黄

二、黄芪

三、柴胡

四、甘草

五、当归

六、党参

第六章地方小吃

一、热面皮

二、猪油饼

三、餄饠面

四、臊子面

五、肉夹馍

六、酒醅(醪糟)

七、宽川凉粉

八、烧烤

九、盐官扁食

十、永兴扯面

第七章地方工业

一、青铜器仿制品

二、地方酒

秦皇御酒

酩淋酒

第八章补充阅读材料

一、珍奇鱼种——娃娃鱼

二、礼县县名考

三、礼县县城

四、汉代祭天遗址

五、礼县古八景

六、民间传说

西江涤肠

诸葛亮种草

雷峰夕照的来历

礼县的最新发现

英文部分

 

第一章礼县概况

一、概览

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兰仓。

地处甘肃省南部,陇南市北部。

礼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资源丰富。

素有“秦人发祥地,三国古战场”之美誉。

礼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沃土。

据已发掘的文化遗址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长江巴蜀文化和黄河仰韶文化在这里交汇。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礼县独具特色的仰韶、先秦、三国等历史文化;也造就了东汉辞赋家赵壹,五代诗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赵世延,明代礼部尚书门克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同时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大堡子山秦公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

诗圣杜甫流寓秦州时留下的《盐井诗》的卤城盐井祠和姜维与司马昭交战之地——铁笼山等。

在这4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52万多人。

它不仅拥有灿烂的文化,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铨水所产的大黄素有“中国大黄甲天下,铨水大黄最盛名”之美称,八十年代大黄出口量占全国的56%。

礼县也是全国32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和“甘肃八梨”之一——八盘梨的重要产区。

苹果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年产优质苹果2亿公斤以上,产品荣获外贸部《优质苹果荣誉证书》。

位于本县西北部的洮坪的金山,罗坝的李坝30公里山脉为礼岷脉金矿带,已探明纯金储量10000公斤,远景储量50000公斤以上,黄金生产为本县龙头产业。

礼县的花椒颗粒浑圆,香气浓郁,油脂丰富,因色鲜红,俗称“大红袍”,为饮食中的上等调料。

宽川的大麻具有色泽光亮白净,纤维绵软细长,韧性好,耐磨损,透气性好,吸湿性佳等优点。

另外,还有苦芥菜、蕨菜、羊肚菜、松花蜜等土特产品。

礼县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许多植物均能生长,小麦、玉米、洋芋、大豆为主要农作物,这里生长的烟叶也很驰名。

矿产资源以金矿、银矿最为著名。

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森林有1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草原面积达170万亩,畜牧业发达,年成交大牲畜数十万。

著名的盐官骡马市场为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淳朴的礼县人民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礼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卫生、贸易、旅游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在坚持农业特色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黄金矿产,地方工业,贸易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体。

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展望未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通过勤劳智慧的礼县儿女的艰苦奋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团结协作,有着昔日辉煌历史的礼县,必将迎来璀璨的明天。

远方的朋友,“先秦故里”正敞开她博大的胸怀,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你来礼县投资创业,旅游观光。

愿我们携手前进,共同创造礼县美好的未来!

 

二、位置·人口·民族

礼县地处甘肃省南部,陇南市北部,离省城兰州338公里,北界甘谷、武山,南临武都,东连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

气候温和适宜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礼县位于北纬33°35′-34°31′东经104°37′-105°36′之间。

西起上坪乡的没遮拦梁,东至盐官镇的罗堡村,长88公里;南起三峪乡的白马石,北至固城乡的庄子河,长103公里。

全县总面积4299.92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947%。

礼县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825米。

西南系岷山山脉,山大沟深,森林茂密;东北为秦岭山脉,土地肥沃,山川适宜耕作。

县内最高峰为没遮拦梁,海拔43312米,以及凤凰咀、八盘山、牛顶山、大山、洒风地、铁家山、尖草山、金灵山属于岷山山系;正字山、店子岭、见山寺、齐寿山、白草山、雷王山、香山等属于秦岭山系。

境内有“一水十河”,即西汉水、峁水河(红河)、漾水河(西和河)、永坪河、燕子河、谷峪河、洮坪河、碧玉河、邓家河、清水河和太石河。

西汉水共纳14条长年河和季节河纵贯全境,汇入嘉陵江。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9.9℃,一月平均气温-3℃,七月平均气温21.4℃,年降雨量500.2毫米,无霜期18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1小时。

以县城为起点,东至县界——罗家堡村33公里,自界至天水33公里。

北至县界——李家台子北梁37公里,自界至甘谷县城27公里;西至县界——木树关北的分水岭30公里,自界至武山县城36公里,西至县界——黄沙子梁48公里,自界至岷县城60公里;西南至县界——沙金43公里,自界至宕昌县城39公里,南至县界——草坪69公里,自界至武都县城30公里,东至县界——永兴乡15公里,自界至西和县城21公里。

礼县现辖34乡2镇,总人口52万,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8%,回族占1.5%左右。

三、历史沿革

礼县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流、森林、山川纵横,具有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据考,几千年前,境内就有古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繁衍、生息。

已发现了属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先秦文化的遗址。

具有悠久历史的礼县,被称为“秦人发祥地”。

它的演变大体经历是:

夏、商时(C.2100-C.1100BC)为氐人、羌人居地。

秦朝时(221-206BC),属陇西郡西县。

三国时期(220-280AD),东北部属于魏国天水郡之西县,西南部属于蜀国武都郡之武都县。

北魏时(386-534AD),属南秦州汉阳郡之兰仓。

北宋时(960-1127AD),分属于岷州长道县、大潭县。

明成化九年(1473AD)开始设置礼县,属于巩昌府秦州。

1949年8月17日解放,归属于武都专区管辖,1955年,归属于天水专区管辖。

1958年8月,礼县与西和县合并为西礼县,1962年1月撤消西礼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6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历史沿革的详细资料如下: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的物品。

夏、商时期,它属于雍州。

大禹“墦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境内的西汉水。

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礼县东北的永兴一带。

“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

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迁回“西垂”。

“居其故西犬丘。

”秦昭襄王时设置陇西郡,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

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于陇西郡的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居住,没有设置郡县。

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于凉州刺史部陇西郡的西县,西南部属于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的嘉陵道和陇西郡的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东北部属于凉州刺史部汉阳郡的西县,西南部属于武都郡的武都县及羌道。

三国时期,东北部属于秦州汉阳郡的西县隶属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的武都县隶属于蜀。

晋朝时期,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的始昌县(晋改西县为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的武都县。

仇池国(296—322AD)时期,全部地域属于仇池国。

前赵(304—329),后赵(319—351AD),前凉(314—376AD)、前秦(351—394AD)、后秦(384—417AD)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的政权或全部或部分占据过本县地域。

其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

西南部均称仇池郡。

前凉时期,曾在东北部设置西城校尉。

西秦(385—431AD)时期,东北部属于秦州汉阳郡的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于仇池郡及白马郡。

北魏时期,红河、盐官一带分别属于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

永兴、平泉一带分别属于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于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别属于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

西魏时期,盐官以东地区仍属于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别属于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分别属于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宝、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

北周时,盐官以东属于黄瓜县,永兴、城关地区属于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于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

唐朝时期,东北部先属于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于陇右道秦州的长道县,西南部分属于陇右道成州的上禄县及宕州的良宫县。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属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期,东北部属于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管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

北宋时,东北部属于长道县,西南部属于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的秦州、后改属岷州。

南宋时期,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于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于天水军(州级违制、治所在今天的天水镇)辖治。

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入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汉州蒙古军民奥鲁千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天的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建制,洪武四年(1371AD)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属于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AD)改隶属于秦州卫。

明成化九年(1472AD)割秦州19里设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

清朝时期,顺治十六年(1659AD)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于巩昌府。

清雍正六年(1727AD)改属于秦州。

中华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于陇南道,旋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废除道,县直属于省。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

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管辖。

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属于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归陇南地区,2004年7月属陇南市。

 

四、社会·经济·资源

礼县土地面积宽广,气候适宜,有史以来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烟叶等,经济林有苹果、核桃、花椒等。

现在已经发展为以农业为主,以地方中小工业和第三产业为辅助产业的县。

所以,除了农业,礼县政府也重视林业、牧业、工业和旅游业。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礼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已迈出由资源、人口大县向旅游、经济大县转变的坚定步伐。

礼县资源丰富,有六大资源优势:

一是以黄金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优势;二是以铨水大黄为代表,包括大黄、黄芪、柴胡、甘草、当归等在内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三是以大河边草原为基础的畜牧业资源优势;四是以苹果、花椒为代表的林果资源优势;五是巨大的水能资源优势;六是以先秦、三国文化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优势。

 

思考与实践

1.礼县的历史文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2.礼县有哪些著名土特产品?

礼县的土特产品说明礼县的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3.礼县的地势特点是什么?

最高峰是什么?

4.礼县境内有哪些主要河流?

在历史进程中西汉水曾对礼县的经济和文化起何作用?

5.礼县四面分别与哪几个县相邻?

6.礼县的气候特点怎样?

适宜于哪些作物生长?

7.礼县的历史沿革说明,这片土地打下了先辈们奋斗的烙印,饱含了他们图强的血汗,我们既然懂得了历史,就应该热爱生我养我的土地,同时关注礼县的前途和未来。

谈一谈自己为家乡的建设准备作点什么。

8.县城是否是礼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虽然礼县县城已经今非昔比,楼房林立,街道宽敞,你认为礼县的飞速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危机?

9.礼县的优势资源是什么?

它们对礼县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第二章主要旅游景点

一、大堡子山秦公陵园

礼县,古之“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庄公居其西犬丘”,“秦仲、庄公、襄公葬西垂”。

西垂或是西犬丘,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

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属于赢姓,源于山东,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到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

随着周王朝取代商王朝,赢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占领,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到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现在礼县的东部一带,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

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立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的儿子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并收复领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

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曾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有功被封为诸侯,正式立国。

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为于礼县城东12公里处的大堡子山发掘出土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的文物全国独一无二,闻名海内外,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达300余件,专家门通过对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认定或是秦仲、或是庄公、或是襄公的陵墓,并确立了此陵园为秦第一陵园的地位,被称为“西垂陵园”。

秦公墓的开掘,揭开了“西垂陵园”和“秦人发祥地”这两大千年谜团,也证实了《史记》记载的确凿,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界的巨大轰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李学勤先生指出:

“礼县为秦人发祥之地,关系中国古代史文化甚为深巨……有裨益于考古界,及历史学研究的进程。

”陕西文物考古所副所长曹玮说:

“本世纪甘肃文物考古有两大发现,一是敦煌藏经洞,二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保护开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开发规划已由陕西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并通过专家的评审。

在不远的将来,秦西垂陵园将再现其原始风貌,供海内外学者、游人,修学考古、参观游览。

二、秦西垂博物馆

秦西垂博物馆,现指礼县博物馆,位于县城西大街文化娱乐中心院内,以其所收藏的稀世之宝而诱人,共收藏历代文物3000余件,分为15种类型,即化石、炻器、骨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古钱币,砖刻、木刻、书画、史料。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100多件,其余为省级和县级保护文物。

是一处研究仰韶、先秦、三国等文化的宝库。

2000年,一些文物在北京大学成功展出,引起了国内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普遍关注。

目前,计划投资1400多万元,占地54亩的新的雕梁画柱的秦西垂博物馆正在修建,在近年内可接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三、祁山诸葛亮庙

祁山诸葛亮庙或称武侯祠。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位于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地势控制着攻守之要冲,是三国时祁山古战场的天然屏障,常为蜀、魏必争之地。

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家喻户晓,祁山诸葛亮庙也名声大振。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在成都向后主——刘禅上书《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一战失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年冬天诸葛亮二出祁山,围住陈仓,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出祁山,蜀将陈式占领了武都、阴平,诸葛亮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内);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出祁山,蜀将——魏延从西面攻入天水、陇南的羌氐一带,大败魏将郭淮;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五出祁山,破上邽,李严谎报,“军事无非是粮”,诸葛亮撤兵;建兴12年(公元234年),六出祁山,10万蜀军杀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八月诸葛亮卒于兵中。

事实上诸葛亮只在建兴六年,建兴九年,两次到达祁山,两次接近祁山,还有两次未到祁山。

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晚年的整个北伐战略行动,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象征。

祁山堡位于祁山地区中部,西汉水北岸,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峰,四周不粘不连,状如乌龟又似战舰,诸葛亮庙建在峰顶。

相传两晋伊始,堡上即建有诸葛亮庙,人们四时祭祀,热闹非凡,是千年后保存下来的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

来到祁山,忽见一峰突起,四面如削,高数十丈,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万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

当您步入祁山堡的堡门,沿着小道拾阶而上,道路两侧建有展室,名人字画及国内外名人的留影。

当您爬上祁山堡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陇上书法泰斗”——顾惠子题写的“武侯祠”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前后《出师表》碑文镶嵌在门两侧的墙上,睹物思人,诸葛亮“不忘先帝的知遇之恩,为兴复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跃然眼前。

进入院内,有始建于两晋,重建于明清的孔明殿、关羽殿、起佛殿一进三院。

塑于道光年间诸葛亮像,虽是木胎泥塑,却金装彩绘、造型精致、比例协调、神态自然。

诸葛亮手执羽扇、栩栩如生地坐在大殿中央。

前院两边有跟随诸葛亮领兵征战祁山的文武将长廊,这些详实生动的图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另外,庙内成列的题词和碑刻众多如林,有匾额30多面,对联近10副,碑刻20余通。

其中,明万历42年(1567年),浙江道监察御史郑国仕题《登祁山谒武侯祠》、清光绪年间王化南草书其师之诗文《祁山远眺》等碑文为游人所敬慕,具有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

游人站在祁山堡的顶上,极目四望,昔日古战场尽收眼底,东北有天水关、盐井祠、木门道、九古堆“长蛇阵”,南面有当年埋藏伏兵的“圈马沟”和“藏兵湾”。

相传堡上有一天然古洞,直通西汉水畔,是当时蜀军汲水之道。

传说诸葛亮当年巡逻军营时,也是从此洞出入。

西汉水河心有块巨石,是诸葛亮的上马石。

当您瞻仰先烈的遗址,回顾历史,仿佛置身于昔日战场,惊险而神奇,苍茫而悠远。

四、卤城盐井祠

盐官,古称卤城,历史悠久,是礼县东大门,也是礼县的第一重镇。

位于盐官镇南门外骡马市场附近的盐井,发掘于周朝秦人占据时期。

战国时,在此地设立官府管理盐业生产,历代相承、营煮不辍,久而久之官名易为地名。

井盐生产从它被发掘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的手工业,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本世纪五十年代,本地的“盐民”多达300余户,年生产食盐达40多万公斤。

盛况空前,煮盐的青烟弥漫于整个平川。

《史记·秦本纪》记载: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马于泾渭之间,马大蕃息。

”非子善于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让他继承了祖先——伯益的“赢”姓,号称秦赢邑之秦。

“马大蕃息”除了说明秦人牧马有方和西汉水流域水草丰茂外,盐官一带遍地流淌的卤水更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因马长期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