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441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顺义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2015.3

一、选择题

1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的确立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巩固时期。

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信息一致,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3.读图6,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③产生的宋元时期古代戏曲形式是(  )

A.皮影戏B.南戏C.杂剧D.京剧

【考点】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元杂剧

【解析】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南戏产生于两宋时期浙江温州一带,符合地区④,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杂剧产生于元代,且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与地区③相符,故C项正确;京剧产生于清朝北京地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的共同点是(  )

A.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B.约束人类无尽的欲望

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人讲上帝,“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中国古人讲“理”学,不是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二者都起到了约束人类欲望的作用,故B项正确;西方人“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中国古人讲“理”学,提倡用道德教化百姓,故C项错误;西方人讲的“上帝”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中国古代的“理”学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之际出现的历史史实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C.《共产党宣言》发表D.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成立

【考点】经典力学

【解析】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与时间(1644年—1840年)一致,故B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成立,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6.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1846年起西方对华贸易总额开始下降,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不够

B.甲午战争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此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原因是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参加

D.北伐战争的开始,原因是国共两党联合来争取民族独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中日甲午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解析】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1846年起西方对华贸易总额开始下降,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外国商品的抵制等因素有关,论据不充分,故A项错误;同样的道理,甲午战争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原因是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参加,论据与结论一致,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打击的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以及背后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这与国共两党在该阶段的政治纲领(反帝反封建)基本一致,与国共两党联合来争取民族独立关联度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C

17.图7是创作于民国时期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漫画。

漫画有可能揭示的事件是(  )

A.1914年对德宣战占领山东B.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

C.1935年的“华北事变”进逼华北D.1937年的“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华北事变)

【解析】“1914年对德宣战占领山东”与图片信息“日军从东北地区向长城以南一带蚕食”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从日本侵华的方向看,日军已经盘踞了东北地区,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制造了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与图片反映的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与图片“日军从东北地区向长城以南一带渗透”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8.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

C

中山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D

唐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装、最可爱的人、苏联小说、扭秧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场景,故A项正确;破“四旧”“学唱样板戏”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时间就是金钱”“古典文学”“看电视剧”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装”“时装杂志”“上网”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场景,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在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词,并且注意题干所述史实与所指时间相关度。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时间不符,故①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故②正确;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关,故③正确;这与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密切相关,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解析】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资源配置上用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取代行政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票证、粮票是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缺乏的产物,由“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粮票全部取消”可知,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21.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B.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C.君主派力量的弱小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

【考点】法国大革命与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解析】依据材料“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信息可知,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权和立法权,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但为了防止独裁,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长一人之副署”,这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

①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④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经过分析、比较可知:

“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和“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是两者的相似之处,故①③正确;“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而美国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故②错误;“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3.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

A.美苏两大政治集团的全面对抗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D.战后区域性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与材料“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信息一致,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在战后的全面对抗,故A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故C项错误;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战后区域性集团化的开始,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37.(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

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

如《论衡·效力》所言: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

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

“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

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8分)

(2)阅读图12至图15,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

结合“戊戌变法”、“1861改革”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

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

(14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罗马法

(2)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3)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

(1)结合材料一,归纳出“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的影响,然后再结合所学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各诸侯国的变法等角度归纳即可;古罗马的“平民”可从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平民保民官的设立、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等角度归纳。

(2)一般的答题步骤如下:

首先,罗列出材料二图8、9、10、11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其次,在相关图片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最后,描述图片所反映历史现象,从中探讨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3)首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然后进一步结合“戊戌变法”、“1861改革”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从推动近代化发展角度,分析中国、俄国、德国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即可。

【答案】

(1)贡献:

中国的“士”

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任意2点4分)

古罗马“平民”

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

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

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任意2点4分)

(2)(14分)

示例1:

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示例2:

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

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市场扩大。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明交流程度一步步加深。

标准l:

能在图8、9、10、11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10~14分)

标准2:

能在图8、9、10、11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6~10分)

标准3:

只能在部分图片之间展开讨论或罗列史实。

(0~6分)

(3)(14分)

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必须顺应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

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可得分)(2分)

近代化示例:

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分)

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4分)

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

(4分)

40.(28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材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唐山是一个重要支点。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和开平矿务局都诞生于此。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有多条铁路贯穿全境。

唐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故乡。

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

唐山也是中国北方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故乡。

唐山还是全国三大铁矿产区之一,全国焦煤主产区,产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5.2.16

(1)根据材料概括唐山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原因。

(8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解析】从材料一“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可知其历史悠久,有工业基础;从“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和开平矿务局都诞生于此”可知其与洋务运动的兴起有关;从“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有多条铁路贯穿全境”可知其区位交通优越;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故乡。

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可知其文化底蕴丰厚;从“全国三大铁矿产区之一,全国焦煤主产区,产业基础雄厚”可知其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

(1)原因:

历史悠久,有工业基础;洋务运动兴起;区位交通优越;文化底蕴丰厚;矿产资源丰富。

(任意4点8分)

41.(18分)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材料二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

时间

法律名称

1843年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

1876年

《河流防污法》

1926年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56年

《大气清洁法》

1963年

《水资源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据梅雪芹《历史学与环境问题研究》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

(6分)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第一小问问题,结合材料二“近代以来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凯恩斯主义的流行、福利国家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等角度回答。

【答案】

(2)说明: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6分,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北京市顺义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B

C

B

B

C

C

A

B

D

B

A

A

37.(36分)

(1)(8分)

贡献:

中国的“士”

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任意2点4分)

古罗马“平民”

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

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

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任意2点4分)

(2)(14分)

示例1:

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示例2:

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

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市场扩大。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明交流程度一步步加深。

标准l:

能在图8、9、10、11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10~14分)

标准2:

能在图8、9、10、11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6~10分)

标准3:

只能在部分图片之间展开讨论或罗列史实。

(0~6分)

(3)(14分)

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必须顺应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

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可得分)(2分)

近代化示例:

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分)

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4分)

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

(4分)

40.(28分)

(1)(8分)

原因:

历史悠久,有工业基础;洋务运动兴起;区位交通优越;文化底蕴丰厚;矿产资源丰富。

(任意4点8分)

41.(18分)

(2)(8分)

说明:

英国政府注重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6分,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