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606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docx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教学文稿

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阶段汇报

     辽源市第一职业高中课题组

目前,就业导向早已成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也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指导方向。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素养又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

因此,开展“职业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丰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及职业生涯奠定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就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我们培养的对象是职业学校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后确定。

他们是处于可塑性阶段。

如何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如何来培养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实施子课题研究时,落脚点放在了行为养成的培养与训练上,放在了行为养成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上。

抓行为养成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唯一途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及其评价机制等,我校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的深化和创新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较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其中研究目标是试图从学校的日常德育和课堂教学实践发掘教育对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作用,探索中职学校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为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能力、职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使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整体职业道德素养更好的符合就业需要,为培养职高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进行一种实践。

一、课题研究是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实用型初中级人才。

这种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发展优势,能够正确应对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社会环境,能够适应未来岗位和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受传统教育观、人才观、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缺陷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饱受冷遇甚至"歧视"。

多数家长希望子女尽可能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社会习惯认识也把中学生能否升入普通高中或普通高校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等方面都过早地经历了一次无情的"评价",于是产生失望、沮丧、自信心泯灭、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等不良心理倾向。

同时,由于层层筛选,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个性差异显著,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培育,塑造良好个性。

此外,长期应试教育产生一批所谓"问题学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干预和培育,进入职校会自发地形成不良的学生群体,产生不良的群体效应。

另外,一定数量的学生,来自结构残缺型家庭,心理上背负着家庭、社会多重压力,面对学校生活与现实境况之间诸多矛盾,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个性倾向。

这些无疑都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出极大难题,必须加以研究解决。

1.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校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合力。

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主动学习习惯,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多思善问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也是重要的。

2.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更要加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规范学生穿戴行为,养成勤劳俭朴、生活有序、自立自强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文明礼仪

通过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间。

4.安全习惯

安全观念,法律意识强。

学习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遵章守纪,不危害他人,有自我保护意识,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课题研究是为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服务现代经济发展。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

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主要是打造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又要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从业感情,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

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培养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指导学生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完成内容、完成方法、时间长度等等。

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重点在使学生了解每学期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效的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

3、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重点放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迁移性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上。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集体测评、素质拓展训练、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等配合完成;并在教学、课堂、讲座、培训等方面展开。

使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提高综合能力。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主要是参观、访问、实地操作等。

6、加大学生就业砝码。

主要通过活动、训练、比赛、实践等手段来完成。

   

三、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

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法:

采用谈话、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

为实验计划的制订、课题的分析研究提供准确而具体的第一手材料。

2.实验法:

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班级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检验理论假设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并累积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指导。

3.文献资料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4.个案研究法:

选取典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整理分析,作出了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发展。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德育实际问题。

四、实施途径与措施

1.以德育为先导,在管理和活动中渗透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基本素质,做好敬业、勤勉、遵纪守法、互助友爱、乐于奉献等责任意识的思想准备。

为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先导工程、,为此,在管理中育人,在活动中渗透,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德育运行机制为保障,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

发挥班主任、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职能,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2.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学习中养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实施课题的主阵地。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因为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要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如果德育脱离教学另搞一套,不仅会感到精力不够、时间不足,而且还会丧失教学这块阵地。

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有效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发挥教育的德育功能的理论依据。

我国宋朝人周敦颐以“文以载道”的科学论断,科学的揭示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课题组的老师要做到每节课都自觉地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来进行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研究课,实验教师人人互听、互评、互学,有记录,有评价,每个月都要集体进行研究课的探讨,能够按照“课堂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提高巩固”的过程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政治课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3.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在切身体验中感悟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学生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

职业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熟悉职业,体验职业。

通过深入企业体验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4.以传美教育和礼仪教育为辅助,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通过不同形式的礼仪教育,进一步塑造了学生端庄的言行举止,提高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在研究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框架,使德育的内容、方法均能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

以传美课题为基础,以幼师专业为基点,开设礼仪课程,让全体学生都受到礼仪文化教育。

五、 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

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

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

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

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

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

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毒品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

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

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

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六、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

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

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

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

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

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

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

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

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

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

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

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

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

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

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

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

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

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3.社会对德育建设给予足够的保障

  德育的养成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社会更是一个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德育资源,如一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革命陵园和一些职业实践场所,这都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社会要提供便利的途径,联合学校,保障学生可以深入到现场去感受德育的氛围,从而提高职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职校学生中,还有一些家庭比较困难,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这显然不利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育培养,社会要对这些家庭实施一定的帮助和救济,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要求,解决家庭困难,从而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更协调的开展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职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其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

职校学生是未来经济的生力军,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来和谐社会的重任,仍需要他们去承担,因此对其进行养成教育是刻不容缓。

然而,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学校、家庭、社会,要构成一种和谐的机制,形成一股合力,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相互推动,职业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效,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七、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

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

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心理。

许多我们认为品质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可能就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行为习惯不好。

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

情感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起很大的促进作用,爱可以感化一切。

因此,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不但要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

激励方式应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的艰巨性、曲折性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在童年时期开始萌芽,少年时期逐渐形成,青年时期基本定型。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品行由形成期向定型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职生,要改变他们在中、小学十几年里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很难的,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必须反复抓。

  八、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研究报告

2、活动方案设计、研究经验总结汇编

3、优秀成果

4、过程材料(见目录)

1.一、课题会议记录

2.二、课题计划

3.三、学生行断送惯问卷调查

4.四、心理健康教育试卷

5.五、学生课余活动记录

6.六、学生个案研究记录

7.七、教师国旗下讲材料

8.八、班主任教育资料汇总

9.九、班主任培训笔记

10.十、学生班会材料

1、《美好校园》

2、《传承雷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