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docx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北京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
“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
”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
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
“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
”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
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
是,是。
”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
“黄。
草头黄。
”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
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
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
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
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
“巴金的《家》很好吧!
”“唔!
”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
“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
“哦!
”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
“也是家庭小说。
”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
”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
”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
“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
‘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
“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
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
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 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 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 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
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
③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3)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
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解析】【分析】
(1)D项,以偏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有嘲讽。
故选D。
(2)第②、⑥、⑨、⑩段写了文中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表明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第⑪到⑯段写四人交谈名著,“巴金的《家》很好吧!
”“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
‘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可见他们对名著的认识肤浅,不过是附庸风雅;“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第⑰到⑲段写其他人谈论国防、物价,暗暗对比讽刺两夫妇不关心国政时局,只顾自己“风雅”。
(3)结合文中日本入侵带来的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思考社会中人的表现、社会的整体大局。
“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可以看出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以及附庸风雅的对名著的讨论,都与当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由此可知,船舱中人的言语表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大部分人愚昧麻木、不关心国家的冷漠状态;整体社会动乱,物价飞涨的现实;“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愚昧,妄想以“南瓜棚”来防空的可笑。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
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
③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⑶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
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对于散文,把握其特点尤为重要:
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而富于文采,等等,不一而足。
重要语句含意的解读,对基础薄弱的考生的确是一大考验。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本题中,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从他们的衣着、对国事及对名著的认识等方面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时应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本题中,“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茅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展现社会现状、人们状态及政府行为。
结合作品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
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
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
见人见物见生活。
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部分。
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摘自项兆伦《用大历史观看非遗》)
材料二:
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的统计情况
图1:
少数民族非遗类型
图2:
少数民族非遗分布情况
(改编自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
材料三:
非遗保护传承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
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多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非遗虽然被称为“遗产”,但又不像别的已经“固化”的遗产,它是仍然存活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的传统,也许已经老迈,却不是朽木;也许已见式微,却从未消亡。
非遗保护传承的另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的。
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引导,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
我国的春节、泼水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就在于产业的力量,让商家广泛参与。
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形象符号,圣诞歌和圣诞礼物的仪式营造,都成为商家“圣诞大餐”的内容,既调动起人们参与的兴趣,也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在互联网时代,非遗也要与时俱进,用好网路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
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
互联网的链接功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销售平台的建立——使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实现无时空障碍的沟通。
其次,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
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提高。
互联网时代,商家可以利用消费数据的积累分析出商品的市场反响情况,对不同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实现更精准的营销策略。
(摘自杨文博《民间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张玉玲《活态传承需全民参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有具体而明确的评判标准,其中包括实践活动,基本实践方式、传承人群等方面。
B. 保护非遗必须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顺应时代不断创新题材。
C. 材料二图1显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中,国家级非遗的项目类别呈现形式多样、数量不一的特点。
D. 互联网时代,做好非遗保护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非遗项目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传播工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厘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有利于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非遗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
B. 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居住有着密切的关系。
C. 非遗保护传承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线索,二者平行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D. 有些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完全得益于产业的力量,最终达成双赢的良好效果。
(3)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B
(2)D
(3)①理念层面:
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全面均衡地发现并保护非遗项目;②政策、资金层面:
从政策制定层面重视非遗保护,为非遗项目保护、传播、传承提供政策和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和支持;③网络支持层面:
以政府的力量,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便利的传播工具,打造便捷的线上网络平台,以政策营造有利于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线下消费环境。
【解析】【分析】
(1)B项,“必须秉承”错,原文“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
见人见物见生活。
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部分”,可见不是“必须秉承”,而是“重要理念”。
故选B。
(2)D项“完全得益于产业的力量”错,原文“我国的春节、泼水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之所以风行,就在于产业的力量”,可见产业的力量是节日得以风行的原因,但是“完全得益于”夸大其词。
故选D。
(3)理念层面,结合“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
见人见物见生活”可概括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全面均衡地发现并保护非遗项目”;政策、资金层面,结合“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的政策、财政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持”可概括为“从政策制定层面重视非遗保护,为非遗项目保护、传播、传承提供政策和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网络支持层面,结合“用好网路传播工具,让‘传播’与‘传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活态存在的生命力”“互联网可以为民间工艺提供广泛的销售平台”“民间工艺线上推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线下体验机会”可概括为“以政府的力量,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便利的传播工具,打造便捷的线上网络平台,以政策营造有利于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线下消费环境”。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①理念层面:
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全面均衡地发现并保护非遗项目;②政策、资金层面:
从政策制定层面重视非遗保护,为非遗项目保护、传播、传承提供政策和财政资金方面的保障和支持;③网络支持层面:
以政府的力量,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便利的传播工具,打造便捷的线上网络平台,以政策营造有利于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的线下消费环境。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
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
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
《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
《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
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242年间的史事。
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
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
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
“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着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为目的。
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共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
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逆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
《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摘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和《左传》虽都是注疏之作,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
B. 《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其本身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C. 《公羊传》把《春秋》这部編年史看成哲学著作,也就把《春秋》的文本性质转为经学,注重探究《春秋》的义理。
D. 《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 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 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 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B. 《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C. 《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D. 《公羊传》在诠释《春秋》时,为了达到成全义理的目的,有时不懂扭曲史实。
【答案】
(1)C
(2)D
(3)C
【解析】【分析】
(1)A项,“但《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左传》的成就显然高于《公羊传》这一信息;B项,“《春秋》……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错误,从文中来看,“经学”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D项,“《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很成功”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从文中来看,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故选C项。
(2)D项,“文章中《公羊传》以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为例来论述‘大居正’说,该例子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选项变成“宋缪公不传位于正道”,且此例出自《春秋》,是真实的。
故选D项。
(3)C项,“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错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低碳顾名思义就是碳排放量低,碳是指二氧化碳。
低碳理念是指在生活、经济建设等方面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工厂对大量能源的开采没有节制,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除此之外,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大,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
种种原因导致了碳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被严重污染,很多城市甚至常年笼罩在雾霾之中。
人类对于低碳生活的诉求日益增长,因此,低碳园林的建设迫在眉睫!
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景观与低碳理念的融合已是大环境下的一种趋势。
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前期设计规划,材料选用、施工过程及后期园林绿化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上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并应用新的清洁型服务能源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低碳和生态的要求。
(摘编自马艳红《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运用探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材料二:
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中碳减排措施已得到全面落实。
园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80%以上场馆采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60%以上的路面由建筑垃圾和钢渣制成;园区内目前已投用新能源汽车432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
园区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20万千瓦时,江水源/地源热泵累计供冷量达到564万千瓦时,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传统能源技术累计节能5152吨标煤,累计减排1.27万吨二氧化碳。
除了太阳能,世博会的场馆还通过江水直接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热水排入黄浦江。
”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
另外,上海世博会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公交优先战略,电—电混合超级电容车、混合动力等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规模运用将超过1000辆。
这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进行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引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新宠。
(摘编自《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新华社2010年6月5日)
材料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