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900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docx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

社会热点透视作业

 

一、医患关系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

四、食品安全问题

 

姓名:

李苗

班级:

11广告

学号:

20110410227

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

医患关系问题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故意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携手战胜共同的敌人“病魔”,更好地保卫医患双方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断追问的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进而演化为医疗暴力现象,众多事例有力说明当今的医患关系存在许多不和谐,患者就诊心存疑虑,医生行医如履薄冰,医患双方诚信的缺失,使医患矛盾更加尖锐。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有73.3%的医院都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扰乱医院正常诊治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现象;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缴纳住院费用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和设置灵堂等不和谐事件。

医患纠纷的频繁发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医患纠纷的发生会扰乱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其次,会极大损害医院、医务人员声誉和形象;第三,会直接导致医患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张,双方的不信任感加剧,医患矛盾更为尖锐。

医患纠纷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升级的社会现实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医患关系从表象上看是医务人员、医院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实质上,它受其它复杂社会关系的影响,是其它复杂社会关系的衍生关系,医院、患者都无法独自解决。

而发生医患冲突,则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一是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之间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条件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就医需要,造成了群众看病纷纷涌向城市大医院。

患者的无序流动造成城市大医院超负荷运转,普遍存在着“挂号、交费和检查排长队,看病只要五分钟”的现象,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更是如此,看病的不方便引发多数患者的不满和抱怨;同时,医生在一天内要看几十个病人,必须尽快做出检查、诊断和治疗,他们忙得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更没有时间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

医生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对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做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这常常是影响医患关系最直接的“导火索”。

二是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要求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存在矛盾。

现代医学是集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复合学科。

其复杂性决定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这种情况在其他诸多行业亦存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医疗事业作为纯粹公益性事业的背景下,医生的工资待遇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因此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

而近些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院的发展建设和运行费用主要靠医疗服务创收来解决,医院的支出90%以上依靠收费获得,使医院逐步背离了公益性目标,出现逐利倾向,医疗服务逐渐被赋予消费和市场色彩,其结果是加重了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对医生和医院产生了不信任。

 

三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力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医学的发展,其挽救生命的能力显着提高,同时,治疗疾病的成本也快速攀升,疾病造成的经济风险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无法单独承担的,因而就有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其形式可不同,补需方或补供方或兼补,但宗旨一致,都是保证群众看得起病、付得起费。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

四是医学技术发展的有限性与患者期望值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但未攻克的难题仍然很多,技术上的局限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多疾病的疗效难以预测。

但患者对医疗服务仍然缺乏风险意识,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病,只要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若达不到期望效果,就归咎于医院和医务人员。

医患之间对于直接结果认知的差异,特别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结果的过高期待,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助燃剂”。

五是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不完善与人民群众的诉求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目前诉诸法律解决医疗纠纷成本过高、程序较复杂,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规定的模糊和缺位,近年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医疗纠纷呈下降趋势,取而代之的是“闹”的方式,甚至靠暴力解决医疗纠纷,陷入“不闹不赔、越闹越赔、越赔越闹”的怪圈,波及全国的“医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力的制止,往往导致医疗纠纷升级,最终酿成群体事件。

作为医务工作者把自己摆到患者的位置上,理解患者的观点与举动。

作为患者也需要理解医生,站在医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多学习健康方面的知识,节省医生的时间,放心地配合医生治疗,建立互相理解与信任的关系。

换位思考是沟通的润滑剂,只有以他人的出发点为出发点的换位思考,才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它一方面是信息的正常传递,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医患之间的情感互动。

 

食品安全问题

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从“毒生姜”到假羊肉,从增白剂到敌敌畏,问题食品频频曝光。

紧接着2014年的到来,迎来马年的第一个月就开始频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豆制品的增白剂,蛋糕面包的大肠杆菌超标严重等等。

都隐隐指出2014食品安全问题将不容乐观。

2014食品安全问题该如何解决,是个问题。

之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举措。

2009年颁布《食品安全法》,2010年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011年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2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13年又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经过不懈努力,食品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虽然如此,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屡屡出现。

我国是食品生产消费大国,全国13亿多人每天消费40亿斤食品。

尽管不合格产品比例小,但绝对量不少。

仅2012年,就侦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9700余起。

2014年2月份发生的“细菌门”事件让速冻食品行业集体步入“寒冬”。

继思念、三全之后,“湾仔码头”在南京、广州等地也被检测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有企业用即将发布的新国标将允许少量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来为自己开脱,虽然有的企业表示已开始召回问题产品,但这样做并不令消费者满意。

速冻水饺究竟还能不能吃,成了消费者最大的疑问。

卫生部针对这一问题在其官网上作出解释,表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80℃加热30分钟可被杀灭。

同时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卫生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

在新国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不得检出”变为设定“限量范围”。

 据了解,市场监管局抽检了熟制鸭脖共抽检102批次,抽检的范围涵盖了全市所有区,抽检的品牌包括煌上煌、绝味、周黑鸭等多个知名品牌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品牌,合格59批次,不合格43批次,合格率为57.8%,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超标。

不合格产生原因主要是熟制鸭脖以散装称重方式售卖时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及部分门店未在冷藏条件下销售熟制食品。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有很大关系,从食品行业来说,正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

食品产业层次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制度设计和手段仍然有许多不适应。

监管体制缺陷。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

对食品进行监管的部门多达15个,难免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

执法问责不严。

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唯利是图、知法犯法。

如对不法企业的经济处罚,2011年以前上限为“货值金额十倍以下”或“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实际执法中,以罚代刑时有发生,有的该重罚的却“蜻蜓点水”,有的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却“一罚了之”,甚至有的执法人员置法律权威于不顾,“睁只眼、闭只眼”,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监管能力不足。

与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相比,监管能力还存在不少“短板”。

如监管人手不够,执法装备匮乏,仅“眼观目测”难以发现安全隐患;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做到事前防范、科学管理,时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2014食品安全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消息,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自2014年4月开始,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假冒和仿冒知名品牌、滥用食品添加剂、销售过期食品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执法行动,打好保障农村食品安全“攻坚战”,有效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

2014年2月22日下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6名留守儿童周六结伴外出玩耍滑冰,不幸意外溺水身亡,其中小学生4名、幼儿2名,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5岁。

这起悲剧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2013年暑假的留守儿童出事情况频发:

6月26日,江西南昌市生米镇一个家庭的三名留守儿童在家门前的水塘里不幸溺水身亡;7月4日中午,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坝堰村,3个孩子结伴外出玩耍,两人溺水死亡。

7月11日下午,湖南省桃江县、岳阳县、衡阳县三地先后发生三起儿童溺水事故,9名儿童不幸遇难······

最近在全国的205个村庄的5165农户进行的入户调查中发现,60%的家庭中有人外出打工;外出农户家庭平均人口4.6人,外出两人,留在农村2.6人,其中有1.6人为60岁以上的老人。

目前农村的留守老人五千万,留守妇女4100万,留守儿童6000万。

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是人们需要上心和必须下重心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总体数量庞大却经常游离在社会边缘,每每进入公众视线,大多是发生了一些悲惨情节,是时,人们能够给予的除了同情再无其它。

留守儿童多出现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因为经济不发达,物质基础贫乏,为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摆脱经济困难难,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父母外出务工赚钱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那些要去离孩子数百公里远的城市工作的家长,长时间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可能一年也就回家几次,如果把孩子留在身边却又不方便工作,无奈只得将孩子交由家中年迈的老人来照顾。

可是这些老人年事已高,在很多方面行动起来并不方便,照顾其幼童时往往不能做到绝对的保护。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这个年龄段孩子不应有的沉思状态!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

2010年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

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3年曾被冠以“最难就业季”,但2014新年伊始,“更难就业季”的说法即如约而来。

面对近年来因高校扩招而数量不断翻番的求职者大军,已经有人甚至为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想好了抬头:

“更更难”、“更更更难”……

就业难的背后,既有求职者深深的无奈,也体现出就业市场一些难除的问题与顽疾,如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如求职者的眼高手低。

就业难,老生常谈,但谁也没想到,这一“难”在如今的中国就业市场会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

让699万名2013届毕业生为之拼搏的“最难就业季”落幕不久,“更难就业季”令727万名2014届毕业生压力更大。

如何面对并化解就业市场上的痼疾?

如何甩掉包袱迎难而上?

所有人都在探寻着答案。

今年春节,就读于北京某著名高校国际新闻专业的周雷(化名)笑称自己会过得比较“闹心”。

为了能逃过去年的就业寒潮,他已经把自己的硕士毕业时间延后了一年。

但参加了大大小几十场面试笔试后,offer杳无音讯,他那堆制作精良的简历不得不留到春节后。

面对学校就业网上更新速度越来越慢的就业信息,周雷愈发难安。

像周雷一样挣扎在就业大潮中的求职者还有数百万,对他们而言,一个个就业“门槛”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着手消除“门槛”,但掌握着招聘主动权的用人单位却并未妥协。

“门槛”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

非“985”、“211”高校不招,性别、户口所在地、英语水平、工作经验、家庭背景、博士学历详情等已经成为常态,学习成绩排名、研究生的本科出身等也成了“刷人”的标准。

而求职者在入学之前选择的专业则成为了给自己设置的最大“门槛”。

“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的关于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热度不减,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长期停滞不前的专业让毕业生有苦难言,这道专业“门槛”让不少求职者在起跑线上徘徊不前。

更让大学毕业生们感到困惑和无奈的是,面对一个好职位,往往有千军万马一起来争夺。

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甚至更大的竞争比例,不得不让所有求职者一起“自降身价”以增加胜算。

据了解,除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外,大部分行业的新入职岗位薪资待遇都没有明显提高,而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求职者再没有了喊出理想薪资待遇的底气。

如何在就业难的大潮中寻找一条生路,不少人都把目光瞄准了为数不多的几条窄路,钻进“体制内”便是其中之一。

“体制内”工作安稳舒适,据统计,其职业满意度在所有领域中名列前茅。

但并不是哪里的“体制内”都那么吸引人。

北上广等大城市或者二线大城市的岗位竞争激烈,甚至一个清洁工的岗位也会引发研究生们的争抢。

而一旦涉及到“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偏远地区的岗位更是不招待见。

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却正经历着人才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并不缺少工作岗位,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繁荣地区多年来一直抱怨劳动力短缺。

但是,在家长心目中,那些又苦又累、报酬又低的工厂工作不适合他们手握大学文凭的孩子。

多数大学毕业生仍然瞄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大城市里的跨国公司,但这些单位招收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

因此,很多家长可能宁愿让他们的成年子女待在家里,而不让他们到较小的城市或者私营部门寻找工作。

从更大的范围说,暗淡的就业前景也体现出内地经济的明显失衡。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

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

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占武建议,在岗位开发上,要大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在政策设计上,要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在制度改革上,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简化就业程序,消除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