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456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氧气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用物】氧气装置一套,乙醇、纱布、鼻导管、胶布、棉签、玻璃接管、夹子、用氧记录单、扳手,根据不同用氧方法分别增加鼻塞、漏斗、面罩、氧气枕、氧气帐等。

【操作要点】

1.携用物至床前患儿,核对床号及姓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

必要时对患儿进行约束。

2.使用氧气管道装置或氧气筒供氧,安装管道。

3.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4.连接鼻导管。

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确定氧气流出通畅,调节氧流量,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鼻导管(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1/3),固定。

5.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然后关总开关。

使用氧气筒时应再打开流量表放尽余气。

6.不同用氧方法

(1)鼻导管法包括单侧鼻导管法及双侧鼻导管法。

(2)鼻塞法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塞于鼻孔,用氧。

(3)漏斗法以漏斗代替导管,连接橡皮管,调节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适当距离固定防移动,多用于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病人。

(4)面罩法选择合适的面罩,调节氧流量,面罩盖住病人口鼻,用带子在头上固定。

(5)氧气枕法抢救在转移中的危重病人或家庭中的病人,临时用氧。

(6)氧帐法一般为抢救患儿时应用,可用塑料制成氧帐,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管通入帐内。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

氧气筒放置阴凉处。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人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5kg/cm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人筒内,引起爆炸。

5.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空"的标志。

并避免急救时搬错而影响使用。

氧浓度测定仪操作规程

【目的】监测吸入氧浓度,使其合理有效地用氧,避免患儿长期吸入高浓度氧而致氧中毒的发生。

【用物】氧浓度测定仪

【步骤】

1.将测氧仪调为零。

2.将探头植入所测部位,按压皮囊3~4次,取得所测气体标本。

3.按测定键,测氧仪显示的是所测病人吸入氧浓度。

【注意事项】

1.测氧仪探头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纱布擦拭,然后用紫外线或电子灭菌器照射消毒,防交叉感染。

2.仪器平放在平整安全处,防摔伤损坏,影响测定结果。

3.测氧仪防潮剂应定时更换(有变色倾向便应更换)。

4.定时校对测氧仪的准确性。

超声雾化操作规程

【用物】超声雾化器、蒸馏水、根据医嘱准备药物、注射器1个、针头1个、玻璃或搪瓷量杯1个。

【操作要点】

1.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水槽内加冷蒸馏水,使水面达到水位标志,要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明膜。

3.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4.备齐用物带至病儿床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

5.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红色指示灯亮),预热3分钟,再开雾化开关(白色指示灯亮),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

6.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7.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液量,但不必关机。

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容易损坏。

整理用物,将水槽内的水放掉,擦干。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先检查机器各部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

机器和雾化罐编号要一致,不要配错,并注意仪器的保养。

2.水槽底部的透明膜薄而质脆易破碎,应轻按,不能用力过猛。

3.水槽和雾化罐中切忌加温水或热水。

4.若要连续使用,中间须间歇半小时。

5.每次使用完毕,将雾化罐及管道、口罩冲洗后浸泡在有效消毒液中,消毒后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气管插管护理常规

1.执行原发病护理常规。

2.病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3.每天更换固定的胶布并做好口腔护理。

4.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液体入量保持每日2500-3000ml.

5.保持人工气道通畅、湿化,定时给予气道内滴注湿化液、加强气道冲洗、雾化吸入及吸痰。

吸痰时注意痰的颜色、量、性质及气味,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6.妥善固定并记录插管深度,标明外露长度,密切观察,更换体位时,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扭曲。

7.气管插管后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血气,注意呼吸机运转情况,患儿心率、双侧胸廓动度、双侧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8.做好预防肺炎、肺不张、褥疮等并发症的护理。

9.拔管前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

拔出气管插管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保持呼吸道通畅。

多功能呼吸机操作规程

【操作要点】

1、查对病人,神志清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2、接通电源、气源,接模拟肺开机,开显示屏。

3、根据病情,调节各参数:

通气方式、FiO2、VT、RR、I/E、PSV、PEEP、灵敏度等,设定报警范围:

高压限、低压限、分钟通气量低限、分钟通气量高限等。

4、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是否正常,出现报警及时查找原因排除。

5、湿化器加灭菌蒸馏水至标准刻度,打开电源,调节加热温度至需要温度。

注意储水器处于管道的最低位置,防止积水倒流。

6、去掉模肺,连接病人,密切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及报警情况,出现报警及时查找原因排除。

7、记录:

上机时间、相应参数、上机前血气结果。

8、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气道压力的变化及病人病情的变化,上机半小时后应复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进行必要的参数调节。

9、待病人血气分析、呼吸频率恢复正常、自主呼吸强,自主呼吸方式1小时以上,没有呼吸困难征象时,可间歇停呼吸机或停机。

10、将呼吸机与病人分离,关主机、空气压缩机、监护屏开关、湿化器开关、切断气源、电源,消音。

11、整理床单元,并继续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12、去除湿化器内滤纸,各部位消毒后备用,防交叉感染。

机械通气的护理常规

1.向年长清醒患儿做好解释,使其配合,必要时应约束四肢,必要时应用镇静剂,防止导管脱出。

2.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套管,严防脱出、移位,一旦出现应立即重建人工气道,并同时面罩加压给氧气或口对口人工呼吸,保持氧供。

3.接呼吸机后应立即观察呼吸机的供养情况:

(1)胸廓起伏是否对称。

(2)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对称。

(3)观察指(趾)甲、末梢是否转红润。

(4)血氧饱和度是否逐渐上升。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应及时吸痰,吸痰前给予吸100%氧2分钟,翻身叩背,对痰液粘稠者,气道内注入5-10ml生理盐水,以冲洗气道。

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严重缺氧等情况,协助医生处理。

5.注意气源、电源有无异常,如气源电源突然中断,应立即将呼吸机管道与患者分离,用呼吸囊控制呼吸,以免窒息。

6.根据不同的呼吸模式选择合适的参数值,动脉血气结果是监测呼吸机疗效的重要指标。

7.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呼吸机管道定时更换,使用完毕彻底消毒后备用。

8.呼吸机管道内冷凝水集聚、摆动,引起患者不适,需及时倾倒处理。

9.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通气过度、通气不足、循环功能障碍、气道损伤、呼吸道感染、呼吸机肺等。

10.脱机训练应安排在白天人多时,由专人负责,脱机后30分钟复查血气。

呼吸机依赖者白天间断脱机,夜间进行机械通气,保证患儿休息。

逐渐延长脱机时间,直至完全脱机。

心肺复苏护理常规

1.迅速判断心搏、呼吸是否停止。

2.呼救,同时做好病人准备:

1)使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板上,睡在软床上的病人应该在肩背下垫一心脏按压板,去枕,头后仰。

2)解开病人的纽扣、领带及腰带等束缚物。

3.协助医生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术

1)开放气道

患儿头后仰,迅速解开衣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舌后坠者用舌钳拉出。

2)人工呼吸

站于患儿头侧,一手托起下颌,使头后仰,口唇部放纱布,口对口人工呼吸或使用简易呼吸器,呼吸频率每分钟8~10次。

3)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

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婴儿:

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幼儿:

一手手掌下压。

 下压深度:

婴儿至少1.5~2.5厘米,幼儿至少2.5~3.5厘米,年长儿至少3.5~5厘米。

 按压频率:

每分钟至少100次。

4.立即指定抢救负责人,组成抢救小组,并制定抢救方案。

各级医务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在抢救过程中态度严肃、认真、动作迅速准确,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

5.认真做好查对工作,准确执行各项医嘱:

各种急救药物必须经过两人核对,正确方可使用。

执行口头医嘱时,须向医生复述一遍,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需及时由医生写医嘱和处方。

抢救中各种药物的空安瓶、输液空瓶、输血空瓶等应集中放置,以便统计和查对。

6.及时准确做好抢救记录:

一切抢救工作均应做好记录,要求字迹清晰、及时准确、详细全面,且应注明执行时间和执行者。

7.抢救结束后:

用物要及时清理,归还原处,保持整齐清洁,药品要及时补充。

8.严格做好感染管理工作,如是传染病人,按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消毒和处理,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9.做好交接班工作,保证抢救和护理措施的落实。

10.做好进一步生命支持期和延续生命支持期的护理工作。

11.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简易呼吸器操作规程

【目的】对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病人的紧急抢救,保证重要脏器氧气的供给。

【评估】

1.病人的年龄、意识状态。

2.呼吸情况及气道是否通畅,有无使用简易呼吸器的指征。

适应症:

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病人的紧急抢救;相对禁忌症:

中等以上活动性咯血等。

【准备】

1.病人:

去枕平卧,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可能带来的不适等。

2.用物:

简易呼吸器装置、手套(必要时)、氧气连接管。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选择合适的面罩至病人床边。

2.连接面罩、呼吸囊及氧气。

3.调节氧气流量10-12升/分。

(供氧浓度为40%~100%),使储氧袋充盈,若无供氧装置则将储氧袋与硅胶球分离。

4.病人呈去枕仰卧位,操作者位于病人的头侧。

5.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有假牙者取出假牙,打开病人气道(标准:

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患者身体的长轴垂直)。

6.将面罩紧扣病人口鼻部,操作者一手以CE手法保持气道打开及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呼吸囊(成人:

10-12次/分;儿童:

12-20次/分;新生儿:

40-60次/分;潮气量:

500-600ml或6-7ml/kg;每次挤压气囊要持续1秒钟)。

7.挤压呼吸囊时,压力适中,约挤压1L呼吸囊的1/2-2/3,2L呼吸囊的1/3为宜,若患者气道压力过高,可下旋减压阀,以增加送气压力。

8.对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解释应用呼吸器的目的和意义,缓解紧张情绪,使其主动配合,并边挤压呼吸囊边指导病人“吸……”“呼……”。

9.及时评价效果。

(患者胸廓起伏、双肺呼吸音、皮肤颜色、面色、口唇颜色、SPO2是否改善)

10.安置病人,整理用物。

11.洗手、记录。

12.终末处理:

(1)呼吸面罩、活瓣用含有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冲洗晾干备用(特殊说明的除外)。

(2)因呼出气不经呼吸囊,囊用后可不必消毒,或用含有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备用。

(3)储氧袋擦拭消毒(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禁浸泡。

(4)特殊感染者,应一次性使用;或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环氧乙烷灭菌。

(5)消毒后的部件应完全干燥,检查无损坏后,将部件依顺序组装好备用。

【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