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图中位置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
前者是由于_____形成的_____(选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右侧部分等效于凸透镜而形成的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e五个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蜡烛放在_____处所得的实像最小;放在_________处所得的实像与烛焰大小相同;放在________处所得的实像比烛焰大;放在_______处能看到放大的虚象.若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偏左偏上,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向_______、向_________调烛焰的位置(选填“上”“下”“左”“右”).
17.如图所示,刻度尺斜插入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水中部分刻度看起来比水面上刻度要_____(选填“稀疏”、“密集”或“不变”),水中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上的部分要粗一些,这是因为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该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矫正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18.如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_____,应该用_____矫正;表示远视眼的是_____应该用_____矫正.
19.李东同学在桌面上的近视眼镜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个窗户的两个像,如图.这两个像是______ 像(填“实”、“虚”),是______ 面镜(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较大的像是镜片上离李东较______ 的玻璃面(填“近”、“远”)所成的.
20.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情况不同.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凸透镜,眼镜乙是凹透镜.(______)
21.如图是某人看近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图可知他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老爷爷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时,想使字更大一些,应该让放大镜离字稍_____一些.
22.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使像成在视网膜 (选填“前方”“后方”),若要矫正需配戴 透镜来矫正.
23.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现在我市很多学生不注意用眼保健,以致近视眼越来越多,近视时就如下图中_____,而矫正后则变为图中_____。
(填“甲”或“乙”或“丙”或“丁”)
24.人类的眼睛好比一架照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
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_)
A.0到10cm
B.10到25cm
C.25cm到极远处
D.10cm到极远处
(2)远视眼是来自近处物体的光成像于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或“后”);矫正时在眼睛前面放一个折光效果如图_______(选填“甲”或“乙”)中的透镜,就能使光会聚到视网膜上.
三、实验题
25.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在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___________.
(2)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中,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
(3)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
(4)调整好凸透镜的位置,使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前后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归纳实验结论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___________相比较,并记录相应的成像情况.
26.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1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生活中的__________成像原理相同。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上40cm和50cm之间的某一位置后,此时应取下光屏,从凸透镜的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
(4)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上30cm和40cm之间的某一位置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像。
27.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表中.
凸透镜焦距f
实验序号
物屏的距离L(厘米)
第一次成像
第二次成像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的大小
物距u1(厘米)
像距v1(厘米)
像的大小
10厘米
1
49
14
35
放大
35
14
缩小
2
45
15
30
放大
30
15
缩小
3
40
20
2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4
3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5厘米
5
80
20
60
放大
60
20
缩小
6
64
24
40
放大
40
24
缩小
7
60
30
30
等大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8
55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和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______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同一凸透镜,当______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 ;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只要适当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请你对他所得出的结论做出点评________________.
四、作图题
28.如图在虚线框中画上适当的透镜。
29.一束光水平射向某光学元件后发生如图所示的折转,请在虚线框中的适当位置画出该光学元件。
(______)
五、综合题
30.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km/h。
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跃向空中。
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
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
最终,滑雪板稳稳地接触地面。
右图是记者用照相机拍下的精彩瞬间。
(1)滑雪不仅是一项运动,同时还是一门科学。
请你从以上材料中,找出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原理、道理或概念__________。
(2)小羽发现在滑雪比赛中,运动员能否稳稳地接触地面,是比赛得分较关键的因素。
他猜想:
运动员落地时的稳定程度可能与他的重心高低有关。
于是他利用物理课上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对猜想进行验证。
小羽找来两块完全相同的橡皮,一块竖直放置;另一块平放,且切去总长的1/5垫在下部(粘牢)。
如图所示,同时放在水平书面上,微微摆动书,发现竖直放置的橡皮总是先倾倒。
①在探究过程中,小羽采用接触面积相同,观察____________,判断稳定程度与重心高低的关系;
②通过以上探究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结论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有很多应用,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实验题
1、
2、
3、
四、作图题
1、
2、
五、综合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