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模仿。
2.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纺织故事。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歌曲《大雨和小雨》。
3.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2.能创造几种声音。
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纺织故事。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声音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迹面:
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
迹底:
耳朵)。
2.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3.教师将学生所倾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分类,再分别播放教材中城市。
森林、乡村的声音,学生分辨、模仿并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二、歌曲《大雨和小雨》
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
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
2.由教师范唱。
3.跟着教师学唱《大雨和小雨》。
4.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1.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都是生活中的声音。
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些声音呢?
按教材提示创造出声音。
2.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些与教材中不同的声音呢?
3.用几种声音连在一起表现一定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在音乐厅里”。
2.歌曲《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乐器的名称,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2.会唱《布娃娃弹琴》《大鼓和小鼓》。
教学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纺织故事。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厅里
1.教师播放音乐厅里合唱和管弦乐队的录像。
提问:
除了生活中的声音还有什么声音呢(唱歌的声音和乐器的声音)。
2.请你在教材图中找一找,你认识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出一种乐器,教师就可以出示这种乐器的图片并播放声音,如有学生学会演奏,可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最后教师再介绍其它的乐器。
3.有打击乐器的可让学生敲一下,感受这些乐器的音色。
4.还知道其它的乐器吗?
二、学唱《布娃娃弹琴》
1.你们知道木琴是什么形状,它发出的是怎样的声音吗?
教师可出示木琴图片并播放一首木琴曲。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布娃娃弹琴》。
2.教师范唱。
3.跟着教师学唱《布娃娃弹琴》。
4.边唱歌曲边做律动。
三、学唱《大鼓和小鼓》
1.播放少先队的录像,提问:
队伍中有什么打击乐器呢?
2.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学唱《大鼓和小鼓》。
4.边走步边唱《大鼓和小鼓》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一)
教学目标
了解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大意,初步找出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相应的声音。
教学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
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练习唱《布娃娃弹琴》和《大鼓和小鼓》
二、用声音编织故事
1.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用身边的材料表现雷、闪电、大风以及故事情节中要求表现的声音。
4.安排学生课下寻找能表现《小白兔盖新房》内容的声音材料。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
(二)
教学目标
能用声音表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并在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
教学重点
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
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联想。
教学过程
1.学生复述《小白兔盖新房》的故事。
2.将学生分成2~4组,讨论如何用声音来表现。
3.分组到前面表演。
由一位同学讲故事,其他同学用声音来表现。
4.师生共同评价。
5.创编其它内容。
☆《快乐的早晨》
故事线索
效果提示
早晨六点
铁棍敲6下
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我起床
鸟的效果音响或模仿
我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
模仿哈欠声
穿好衣服,下床、洗脸、刷牙、吃早饭
流水声,刷碗声
我向妈妈告别,小猫、小狗也来向我告别
模仿猫、狗叫声
我走出家门,把大门锁好
木板敲击声
蹦蹦跳跳地走下楼
响板模仿脚步声
我走到公共汽车站,正好来了一辆公共汽车
脚步声、汽车刹车声
上了车,汽车开走了
汽车起动声、行驶声
下车后,我向学校走去
刹车声、脚步声
走进学校,铃声响了,我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快速敲击三色铁模仿铃声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要求
1.通过唱一组歌颂祖国、国旗与多民族题材的歌曲,教育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国旗。
2.逐步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
3.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4.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所感受。
教学重点
1.听赏童声合唱与铜管乐齐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与乐器音色的不同。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3.学习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4.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
教学难点
1.教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指导学生唱出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2.组织好歌舞表演,使之既有组织秩序,形式又生动、活泼、有趣,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方地表演。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与乐器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重点
1.听赏童声合唱与铜管乐齐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与乐器音色的不同。
2.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
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
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
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
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
2.向学生提问:
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
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同学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声和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音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
教学难点
教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指导学生唱出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范唱一遍,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组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中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
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
3.教师出示卡片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碰铃
响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演奏。
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重点
1学习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2.要求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
教学难点
组织好歌舞表演,使之既有组织秩序,形式又生动、活泼、有趣,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方地表演。
教具准备
响板、碰铃。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碰铃 x — |x — |
响板 x x|xx|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激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演奏、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继续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和《快乐小舞曲》,由于字多腔少,吐字不易清晰,学生演唱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打击乐器的演奏,由于一下子进入三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加上双响筒的敲击部位有左右的不同,铃有拍打和摇动两种方法,学生可能一时难于掌握。
教学时间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好朋友》。
2.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好朋友》。
2.能说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名称并初步学会演奏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出示实物,让学生认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演示基本的演奏方法。
2.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发给上述打击乐器,让学生仔细观察,探索各种不同的奏法、产生的不同声音。
3.各组汇报各自的探索成果。
4.用课本上的插图引入歌曲《好朋友》的教学,先听两遍录音。
5.教师作分句教唱,教师唱一句歌词,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敲出其节奏。
6.用听唱法教唱歌词。
在小过门处仍边唱谱边拍手。
7.教师分钟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8.学生按教科书第20页的节奏谱分别用三角铁、双响筒、铃鼓为歌曲伴奏,先由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伴奏,再由全体学生边唱边作伴奏,在这一过程中要继续使学生加深对“xxxxx|”和“xxxxx|”认识,并能稳定地把握其时值。
9.小过门除了边唱谱边拍手外,能否作些变化,活跃课堂气氛。
10.引导学生编写第二、第三段歌词。
11.将原歌词和新编的歌词连起来唱,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1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物体作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下节课带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好朋友》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在歌曲《好朋友》的伴奏中加入碰铃、响板及各种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使伴奏音响更加丰富。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由于字多腔少,吐字不易清晰,学生演唱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打击乐器的演奏,由于一下子进入三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加上双响筒的敲击部位有左右的不同,铃有拍打和摇动两种方法,学生可能一时难于掌握。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好朋友》。
2.从《好朋友》过渡到《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引导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不仅同班同学是好朋友,同校、同村、同乡、同市、同省的同学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各个兄弟民族的小朋友也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小朋友好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学生的心胸就宽广了,唱歌时的感情才能更加真挚。
通过讨论,学生将加深对这首歌曲主题思想的理解,更加珍视兄弟民族的友谊。
3.教师朗读两遍歌词后,放两、三遍《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录音,第三遍后要求学生轻轻跟着唱歌词。
4.分句教唱歌词,再随录音唱两遍歌词。
5.分组设计第一三乐句的打击乐配法,尤其要设计好四分休止符处的配法,还可以考虑休止符处的动作设计,或拍手、呼喊。
各组分别作汇报表演。
6.用已学过的五种打击乐器和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好朋友》伴奏,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碰铃、响板的节奏谱写出来。
要引发学生发现在第3、6节的小过门处应按节奏谱的第2小节演奏。
7.教师可辅导个别学生在课外学会一两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2.歌曲《快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作即兴伴奏,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进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能力,并继续从中培养热爱集体和自己合作的精神。
2.学会《快乐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和《快乐小舞曲》,由于字多腔少,吐字不易清晰,学生演唱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打击乐器的演奏,由于一下子进入三种不同的打击乐器,加上双响筒的敲击部位有左右的不同,铃有拍打和摇动两种方法,学生可能一时难于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跟着教师的琴声复习《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复习上一节课用各种打击乐器为《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第一、三乐句伴奏。
二、新授
1.师生共同为歌曲的第二、四乐句和结束句设计伴奏,教师归纳、总结,并写出伴奏谱,为歌曲伴奏。
2.请几个小组同时表演一两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然后随着《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伴奏边唱边舞,各组尽量不要雷同,师生共同予以评价。
3.综合歌声、伴奏与表演,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投入。
4.用四张图片引入《快乐小舞曲》的教学。
5.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6.跟着录音学会歌曲《快乐小舞曲》。
7.用听唱法学会歌谱,并要求背唱。
三、布置作业
选择几种打击乐器为《快乐小舞曲》写出伴奏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为《快乐小舞曲》伴奏。
2.集体舞《快乐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在《快乐小舞曲》的综合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
2.在唱、表演、伴奏一体的音乐环境中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相互合作精神。
3.进一步加深对“x—”和“x”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过程
1.随录音复习《快乐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2.随伴奏带背唱《快乐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3.教师逐块出示节奏卡:
x—xx
xxx—
(1)
xx—x
xxx—
(2)
x—x—
xxx—
(3)
xxxx
x—x—
(4)
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按谱演奏。
4.教师用铃鼓奏出两小节节奏,学生模仿。
5.将四张节奏卡片的节奏分配给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碰铃等四种乐器演奏,为《快乐小舞曲》伴奏,由学生决定各自打击乐器演奏的节奏。
6.一组学生歌唱,另一组学生伴奏;然后调换过来练习数遍。
7.学生在原位进行歌表演,动作由师生共同设计。
8.用《快乐小舞曲》的录音进行集体舞,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动作要尽量简单,让所有的学生才能自信地进行舞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全面复习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内容。
2.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游戏中保持既有竞争又友好、和谐的气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启发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合作精神。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们仔细观看课本中的九幅图画,初步了解游戏的全部内容。
2.教师设问,首先这个游戏如何进行,是全班在一起做还是分组竞赛?
其次是如何向前走,一次最多可以走几步,用掷骰子还是抽签,谁来当评委?
3.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做,也可以分组竞争。
(2)用骰子掷不妥,因为骰子可能有5或6,而课本的游戏中一共只有9,如跳得过多,一下子就达到绺,就推动了全面复习的意义,所以用抽签的方法较好。
(3)集体做时由教师当评委,分组做时由一组学生(轮流担任)当评委。
4.先进行集体游戏,由班长抽签决定向前的步数,其中的2可由教师出示实物,不要局限于铃鼓;3和6分别请两个小组的同学用打击乐器及几种非常规音源和人声来模仿;4由教师播放《国旗国旗真美丽》和《吹芦笙》的录音请学生说出歌名。
到达8时,如抽签抽到2,则在原地待命,并将8的内容重复做一遍,教师可将节奏变换。
直到抽到1,才能进入终点9。
5.教师对游戏的全过程予以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6.分组进行游戏,仍可能有多种方案。
当有一组先到达终点后,游戏不要结束,要等全部参赛组都到达时才结束,先期到达的组员可以帮后面的组员一起进行表演。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本单元通过游戏、模仿、歌唱、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3.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关爱,使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化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教学时间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长短。
2.《在动物园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边模仿叫声,边拍节奏,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化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1.将小猫、狮子、老牛、小狗、鸭子、小鸡、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播放狮子的叫声录音,请学生猜一猜它是谁?
3.学生模仿,总结狮子叫声的特点:
音长、低沉。
教师随即在狮子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4.一半学生拍节奏,一半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互换练习;全体学生手拍节奏,口中模仿动物的叫声。
5.一名学生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的叫声,其余学生猜。
6.教师在这种动物的图片上出示节奏卡:
或
7.依次将黑板上的动物,按叫声分类(方法同4)。
狮子:
小狗:
小鸡:
x—xxxxx
小猫:
鸭子:
老鼠:
可以变换方式,由个别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图片,放在狮子、老鼠、鸭子的图片下方,全体学生判断正误。
8.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听两遍录音)。
9.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
按节奏朗读歌词:
xxxx|xxxo|xxx|xxx|
狮子睁眼看我们,真好玩真好玩,
猴子跳舞多起劲,真好玩真好玩,
五色小鸟吹口哨,真好玩真好玩,
动物园里动物多,真好玩真好玩,
教师念歌词,学生拍节奏;学生跟着老师边念歌词边拍节奏。
10.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11.教师他句弹奏旋律,学生分句唱歌词。
12.有表情、完整地演唱歌曲。
13.两名学生为一组,选两种叫声不同的动物共同演唱。
下节课课上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在动物园里》。
2.音乐活动“声音的长短”;听赏乐曲《狮子》。
教学目标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感受声音的长短。
2.练习三声部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学重点
进一步鼓励学生化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描述动物的音乐,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简单描述音乐形象,在多声部节奏练习中,聆听、感受、表现其他声部的节奏及三声部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在动物园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上节课课后练习汇报:
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表演。
3.动物大合唱:
教师选中一组节奏准确、节拍稳定的同学,再加上教师组成一个三个声部的“动物大合唱”。
4.学生聆听,感受大合唱中三声部的和谐美。
5.学生练习:
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刚才示范的组当指挥,练习“大合唱”(全体手拍节拍)。
6.学生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同的“大合唱”。
7.教师出示各种打击乐器,学生自由选择、讨论,练习刚才模拟的动物的叫声。
8.汇报练习结果。
9.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
这首乐曲描述的是动物园中的哪一种动物?
为什么?
10.你怎么感受到是狮子?
体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