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14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docx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2

2020年云南省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卷

(二)

(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惆怅(zháng)  刹那(shà)  风靡(mǐ)  吹毛求疵(cī)

B.泥泞(nìnɡ) 琴弦(xuán) 栈桥(zhàn)寻章摘句(zhāi)

C.残骸(hái)  雄踞(jù)  婆娑(suō)寸积铢累(léi)

D.妖娆(ráo)  混沌(dùn)  褶皱(zhě)如火如荼(t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风骚  端详  旁逸斜出   待价而估

B.休憩  瞻仰  黯然失色   高谈阔论

C.威仪  珍馐  龙盘虎据   万恶不赦

D.妥协  慰籍  试目以待   牵强附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A.齐白石与徐悲鸿尽管年龄悬殊,人生背景各异,艺术风格大相径庭,但毫不妨碍两人成为艺术挚友。

B.电影不能成了没思想的光鲜空壳,这种“空壳感”既体现在内容的浮光掠影,也包括形式上的一味跟风。

C.因质量过硬,实力超群,性价比高,这款SUV的地位无动于衷,连续几年都是销量冠军。

D.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B.在央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C.昭通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地完成。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

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  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知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此文体一般用韵。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用韵的。

C.《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又称《诗三百》。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

7.根据提示填空。

(8分)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2)日暮乡关何处是?

__烟波江上使人愁__。

(崔颢《黄鹤楼》)

(3)__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5)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6)昆明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前景广阔,鹏程万里,正如庄子《北冥有鱼》中所说“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

(5分)

某校针对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一项调查如右图所示,请按要求完成8~9题。

 

8.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描述对男生、女生的调查结果。

(2分)

八年级男生和女生都希望家长多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方面,他们要求父母的关注度不要那么密切。

9.分析男生女生在最希望家长关注方面的异同。

(3分)

同:

八年级男生女生都希望父母多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方面渴望的关注度要低。

异:

八年级男生在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这两方面,更希望父母多关心他们的身体。

八年级女生在这两方面则更希望父母多关心她们的心理状况。

(二)名著阅读。

(3分)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0.以上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__朝花夕拾》中的《__范爱农》一文,饱含了作者对一位潦倒同乡旧友的思念和同情;另一文《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三)汉字书写。

(2分)

11.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三、阅读(12~26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精神。

13.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请简要分析。

(2分)

“像姜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诗人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环滁皆山也       环:

__环绕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__像鸟张开翅膀一样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1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一是“禽鸟之乐”,二是“山水之乐”,三是“宴酣之乐”,四是“乐人之乐”。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7.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在作者初稿中是这样写的:

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请联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

(3分)

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后面几句皆属多余。

且初稿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和“醉翁亭”无关,可以省去。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10分)

傲 骨

王 勉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此言直接透过人的表相,深入骨髓。

②“傲气”与“傲骨”,一字之差,含义决然不同。

盛气凌人是傲气,自命不凡是傲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当然是傲气的极致表现,如果没有实力做内在支撑,便不免透着一种浅薄,一丝内荏。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性格里一种土豪式的张扬,是人格中低级别的傲态。

而傲骨是不露声色、虚怀若谷的内敛,是有志向、有自信、有定力的品质,是力量和尊严的内蕴,也是对人“貌相”还是“斗量”的依凭。

傲骨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高写的人格姿态,是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

有傲气的人,常人觉得难以接近,更难相容,或让人敬而远之,视而疏之,及至因为走不近、看不惯而生反感,见不得、受不了而感压抑。

而有傲骨的人,表面和蔼而沉稳,使人深感有亲和力,有愿与其交往的欲望,发散出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气度,流露着从善如流、天高地广但绝不苟同流俗的开阔与坚守。

与有傲骨者相处,便似与善良、正直与真谛相行,不觉难堪而备生尊重,不觉偏狭而可以被他带向高处望远。

③傲气看似趾高气扬,一口吐完,若无内里氤氲,顿化作空虚;傲骨不卑不亢,却有定海神针在,是风里浪里屹立不倒的大写人格。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仙李白此句,把酷爱自由、桀骜不驯的一身傲骨展露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是酒后。

⑤李太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毫不掩饰地追求浪漫和自由,黄河决堤似地挥洒着诗情诗意和诗才。

当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内心是挺立的,是傲慢的,不向权贵低头的本色藏在怀袖和笔墨中,支撑着他不但嘲弄皇帝身边的佞臣,有时也让皇帝难堪。

傲骨在内,被人生放逐到哪里,也都是自由。

他时常畅怀痛饮,邀朋呼友,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

奇险的山川与他叛逆不屈的性格相映照,斗酒留诗,留下的是大量仰怀古人、壮思欲飞的佳篇佳句,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情无拘地书写逆境中的心路历程,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久渴后的解放,今人读来,却感受得到李白那愁怀难遣本色不改的铮铮傲骨。

他是放浪形骸的,但那是他的表情;他的诗歌境界是瑰丽多彩的,内里却是超拔人格之孤高,傲视世俗之痛彻。

⑥傲骨是不低头,是不屈服,是寄怀山水背后无言的愤怒,是笔墨诗行里有声的呐喊。

⑦人因为有骨架,才能直立不倒;因为有傲骨,才能在精神上昂首挺胸,才能在文化上有不弯的脊梁。

⑧齐国饥荒严重,有一位衣袖遮脸、饥肠辘辘者过市,尽管走路已东倒西歪,但拒绝别人的吆喝,不去低三下四接受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路边。

宁可舍弃性命,不吃“嗟来之食”,这种保持尊严、升华人格的方式,可能在当下有些人看来觉得可笑。

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郡里派督邮视察,做派了得,有人提醒道:

来头不小,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吧。

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

我才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去低声下气献殷勤。

言罢,毅然辞官,永远离开多少人向往的衙门。

“不为五斗米折腰”决不是一时的负气,而是长期价值判断后的郑重选择。

陶渊明用“宁可失去”来作为维护人格尊严的代价。

⑨是的,有人失去的是虚浮的光环,光鲜的车马,有人失去的是身体的自由乃至生命。

是傲骨,让他们对崇高情操、对正直不阿、对道德修为、对大义和气节,用决绝的方式执守。

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这一把“骨头”,又有什么资格去嘲哂故人?

18.有人说文章的第②段完全可以删除,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2分)

不同意。

第②段重点讲述了傲骨与傲气的区别,让人们知道傲骨不可等同于傲气,如果删除了,就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更加严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所以不能删除。

19.请分析文章④⑤⑥段的论证思路。

(3分)

第④段总说李白的傲骨,体现在他的诗词里;第⑤段通过列举具体的诗句,举例论证了李白具有傲骨的观点;第⑥段进一步总结上文。

④⑤⑥三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20.阅读文章第⑧段,说说该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分)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齐国饥荒者不吃“嗟来之食”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确凿事实,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说服力强。

 

21.根据你的积累,请你再补充一个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3分)

示例: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后被俘,只要投降就可以获得官职,妻子和孩子也能重获自由。

但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慷慨激昂,用傲骨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6题。

(14分)

冬至饺子

王群星

①冬至,天下大雪。

②母亲把米缸里最后半瓢白面挖出来,又在里面掺加了些地瓜面粉,总算包上了一顿看似有滋有味的冬至饺子。

至于饺子馅料,实在不敢恭维。

白菜榨碎后里面掺点豆腐及粉条,就相当于肉了。

③当热腾腾的饺子准备从锅里盛出来时,一个乞讨的老妪走进家门。

她像往常一样进了院子,拎只破口袋,拄一根打狗棍,一屁股坐到磨盘上去。

她是常客,平时经常在村里转悠或到我家里来乞讨。

但她乞讨有个习惯,就是不说话。

也不知是哑巴还是不愿吱声。

听人说,这个老妪有好几个儿女,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成人后,却没人管她了。

④“妈妈,又来要饭的啦!

”妹妹嘟囔着小嘴,冲着厨房里一直在忙活着的母亲直喊。

⑤“真扫兴,吃顿饺子也不让人肃静,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

”我忿忿地用眼睛朝磨盘上的老妪瞪了一眼:

“赶紧走吧,今天没有干粮给你,到别家去吧!

⑥“这是咋说话呢,怎么没有一点礼貌,忘了平时我咋对你们说的了?

”母亲从背后对我呵斥一声,吓得我赶紧伸伸舌头,躲到一边去了。

七岁的我毕竟还是个孩子,说话自然也不着调。

刚才被母亲训了一顿,我知趣地从筐子里拿出半块高粱饼子,像以往那样跑出去递给磨盘上的老妪,好打发她快点离开。

也免得让母亲抓住这件事情不放,回到饭桌上再喋喋不休地批评我。

⑦饺子端上了饭桌,家里的气氛不亚于过年时的情景。

然而,从外面传来一阵咳嗽声,显然是磨盘上那个还未离开的乞讨老妪发出来的。

“等等!

”刚要夹起饺子往嘴里填,母亲的声音顿时让屋里的人愣了:

“怎么了,妈?

”我一头雾水地看着她。

⑧母亲歪头扫了一眼院子。

我们顺势朝她目光所看的地方望去:

磨盘上坐着的老妪,在雪花中拿着我送她的半块饼子举在嘴边嚼着。

她刚才好像看见了我们从厨房往堂屋里端饺子的情景,这时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我们这边吃饭呢。

⑨“给这位老奶奶也送点吧,今天是冬至……”母亲嘴里发了话。

⑩“妈,咱今天包的并不多啊?

刚才我已经给她送过饼子啦!

”我急得用筷子指了指桌上的几个碗。

按家里成员来算,每人也就一碗水饺。

⑪“别说了!

”母亲端起自己的碗往另一个碗里拨了半碗,推到我面前。

显然,这是要让我去执行这项“特殊”任务。

虽不情愿,但我不敢违抗母亲命令。

我起身端着水饺来到磨盘前,两手小心地放到老妪面前。

“你吃吧,我妈妈让给你的……”我小声地说。

⑫我发现她嘴角急促地抽动了两下,浑浊的眼睛在看到水饺的刹那,闪现出一丝难得的惊喜。

接着她哆嗦着手,从破棉袄里摸出一双系了细绳的筷子,在袖子上胡乱抹了抹,夹起水饺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⑬我跑回了屋里,母亲摸着我的头笑了。

她说:

“大家都吃了饺子,这个冬天才能熬过去啊……”母亲的话我听不很懂,可那一刻,我幼小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⑭那个冬天,真的很冷很冷,可全家人的心里却都暖融融的。

或许这和吃了冬至的饺子有关系吧?

(选自《散文选刊》)

22.文章以“冬至饺子”为题好在哪里?

(3分)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请结合语境,对第⑫段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

(3分)

先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老妪的感动和惊喜;再运用动作描写,“摸”“抹”“夹”三个动词,形象地刻画出老妪吃饺子的过程,烘托出她当时激动、紧张、饥饿的状态。

2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3分)

“大家”包括陌生的老妪,“熬”字突出日子的艰难。

这句话表明:

①老妪吃了陌生人给的饺子,胃里舒服,心里也会对生活充满希望;②母亲只有把饺子给老妪了,她才会安心,这个冬天才会过得更踏实,全句运用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善良。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照应开头的“冬至,天下大雪”;升华文章的主旨,母亲的举动温暖且感染了我们。

26.无论生活多么拮据,文中的母亲都会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这种做法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3分)

示例: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用善心、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文中的母亲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加入到帮助别人的队伍中去,让世界充满爱。

四、作文(5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生活中总有很多遇见,世间万物都是遇见。

与自然遇见,也许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与书籍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他人遇见,也许就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当温暖遇见了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了冬天,便有了岁月;当梅花遇见了寒冬,便有了生命的绽放……总有一次遇见,会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遇见你,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