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045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19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解析版

母题19:

常见的盐和用途

 

【母题】2018年湖南省益阳市—5

【母题原题】

2018年5月28日,广东省发布“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后,许多中小学校为预防传染病的扩散,要求学生在饭前便后用84消毒液洗手。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则NaClO属于()

A.氧化物B.酸C.碱D.盐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考查酸、碱、盐及氧化物的定义及对概念的理解,明确各类物质的组成特点,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得出答案。

【考试方向】此部分往往以概念为依托,结合物质的性质处,以图像题结合一定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

思想的考查,对学生的要求是明确各坐标轴的含义,运用已知反应的特点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得分要点】熟记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是判断物质所属的类别的前提条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1.(2018届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三模)下列各组稀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CO3、H2SO4、HC1、NaNO3B.NaOH、NaCl、CaCl2、FeCl3

C.Na2SO4、BaCl2、KNO3、NaClD.K2SO4、Na2CO3、BaCl2、HNO3

【答案】D

考点:

溶液

的特征颜色,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2018届山东省新泰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无色酚酞

B

鉴别硫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除去氧化钙中的少量碳酸钙

加水溶解后过滤[:

ZXXK]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

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加入无色酚酞,不行,因为两者都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错误,B、鉴别硫酸钠溶

液和硝酸钾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其中硫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

Na2SO4+BaCl2==BaSO4↓+2NaCl,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鉴别,正确,C、除杂质的原则:

所加的物质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去CaO中CaCO3,加水,发生反应:

CaO+H2O====Ca(OH)2,虽然能除去CaCO3,但改变了原物质成分,错误,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加氢氧化钠溶液,不行,因为两者都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错误,故选B

考点:

物质的鉴别及除杂

3.(2018届山东省聊城文轩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

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D.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可以把KOH、HNO3、CuSO4、MgCl2四种溶液鉴别出来

【答案】D

考点:

物质的鉴别

4.(2018届山东省新泰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15分)制作糕点常用Na2CO3或NaHCO3作膨松剂,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查阅资料】

(1)溶解度比较:

(2)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3)常温

下,浓度相同的Na2CO3溶液比NaHCO3溶液的碱性强。

【探究一】NaHCO3和Na2CO溶解度差异的探究。

小方同学分别取xg两种固体粉末加入20℃10g水中充分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x可能是_______。

A.2B.0.96

C.0.5D.3

【探究二】Na2CO3和NaHCO3鉴别探究

【猜想与假设】

(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所示):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1、图2).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________.

【探究三】测定某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中,需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

[方案二]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样品(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样品10g,加到装置B中;(3)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4)连接装置;(5)加热;(6)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7)再次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

【数据记录】

【问题回答】

①上图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C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讨论分析

小红同学认为,表格中三组数据都可以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但小张认为不能用C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计算,其理由是_______;改进方法:

_______。

小王又认为用装置D的

质量差会偏大而影响计算,应增加一个操作:

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

【数据处理】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赞成应该利用表格中的装置B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NaHCO3和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拓展应用】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________方法除去.

【答案】【探究一】A【探究二】【问题讨论】

(1)Na2CO3+Ca(OH)2=CaCO3↓+2NaOHOH-、HCO3-、Ca2+【探究三】[方案一]

(1)2NaHCO3△Na2CO3+H2O+CO2↑

(2)保证NaHCO3全部分解[方案二]①吸收水蒸气

右侧导管伸入液面以下②2NaOH+CO2=Na2CO3+H2O偏大【讨论分析】装置A中逸出的水蒸气会进入装置C中在装置A、B之间增加一个浓硫酸的干燥装置连接D装置前,缓缓鼓入空气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数据处理】84%【拓展应用】加热

【解析】

【讨论分析】小红同学认为,表格中三组数据都可以计算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但小张认为不能用C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计算,其理由是:

装置A中逸出的水蒸气会进入装置C中;改进方法:

在装置A、B之间增加一个浓硫酸的干燥装置;小王又认为用装置D的质量差会偏大而影响计算,应增加一个操作:

连接D装置前,缓缓鼓入空气;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数据处理】利用表格中的装置B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NaHCO3和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即装置B中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故可根据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H2O+CO2↑中NaHCO3与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为168

:

62,而装置B反应前后的质量差=180g-176.9g=3.1g,故可计算出NaHCO3的质量=168×3.1g÷62=8.4g,故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8.4g/10g×100%=84%

【拓展应用】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加热方法除去

考点:

溶解度的概念,碳酸氢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5.(2018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初三中考二模)(7分)已知固体混合物A是由KCl、KNO3、CaCO3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另有一固体混合物B是由NH4Cl、CuO、CuCl2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

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示(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沉淀F的化学式为_______

______。

(2)气体C和气体G中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填“C”或“G”)。

(3)混合物B的组成是(填物质的化学式)。

(4)无色溶液H中一定含有

种溶质。

(5)写出1个生成白色沉淀I的化学方程式。

(6)如果要确定固体混合物A的组成,还需取少量混合物A再进行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答案】

(1)Cu(OH)2

(2)G(3)NH4Cl、CuCl2。

(4)3(5)NaCl+AgNO3=AgCl↓+NaNO3或CaCl2+2AgNO3=2AgCl↓+Ca(NO3)2(6)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混合物A由KCl和CaCO3组成;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混合物A由KNO3和CaCO3组成

【解析】

确定固体混合物A的组成,还需取少量混合物A再进行实验,具体

操作为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混合物A由KCl和CaCO3组成;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混合物A由KNO3和CaCO3

组成

考点:

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推断及探究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Y+ZCl2═Z+YCl2X+ZCl2═Z+XCl2Y+2HCl═YCl2+H2↑X与稀盐酸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Z>Y>XB.X>Y>ZC.Y>X>ZD.Y>Z>X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于Y+ZCl2═Z+YCl2,X+ZCl2═Z+XCl2,说明X和Y的活动性都比Z强;而Y+2HCl═YCl2+H2↑,X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Y的活动性比X强,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X>Z。

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除稀硝酸外)反应生成氢气,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三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各一种。

下列四种试液中,能将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开来的是()

A.NaCl溶液B.稀硫酸C.K2CO3溶液D.AgNO3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所选试剂加入被鉴别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出来,一般为有气泡产生、有沉淀产生、没有明显现象.

【详解】

A、NaCl溶液分别与稀盐酸、BaCl2溶液和KNO3溶液混合时,都是没有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时能产生白色沉淀,与稀盐酸和硝酸钾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C、将K2CO3溶液加入被鉴别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现象,有气泡产生的是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BaCl2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KNO3溶液,故选项正确;

D、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混合时都能产生白色沉淀,与硝酸钾混合时无明显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之间混合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的是

A.

等质量、等浓度稀硫酸中加入不同的金属

B.

盐酸、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C.

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D.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稀硫酸是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硫酸的质量是相同的,铝和镁的质量是足量的,稀硫酸一定会反应完,由于产生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所以生成氢气质量相等;铝和镁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Al+3H2SO4=Al2(SO4)3+3H2↑,Mg+H2SO4 =MgSO4 +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8份质量铝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镁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消耗等质量的金属时,铝产生的氢气多,图像与事实相符,故选项A正确;

B、向盐酸、氯化铜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开始加入的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没有沉淀生成,当盐酸反应完,加入的氢氧化钾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钾,故选项B不正确;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最终溶液的pH不会小于7,故选项C不正确;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开始煅烧的时候,固体碳酸钙不会分解,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煅烧一段时间后,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才会增大,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A。

4.一定质量的酒精(C2H5OH)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59g,经测定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

A.36gB.48gC.64gD.8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一定质量的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59g,经测定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g;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则酒精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g;酒精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4:

1,则酒精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3g=12g,即生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g;酒精中氧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

6=8:

3;则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8g;则混合气体氧元素的质量为59g-12g-3g-8g=36g,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36g。

故选:

A。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B.

达尔文

C.

拉瓦锡D.

牛顿

【答案】C

【解析】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B、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错误;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正确;D、牛顿发现了力学定律,错误。

故选C。

6.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

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质量相等

B.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

C.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大

D.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

将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说明硫酸全部参加反应,溶液的溶质由硫酸变为硫酸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生成硫酸镁和硫酸铝的质量比为120∶114,所以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两种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选D。

【点睛】

常见金属:

锌、铁、镁、铝,当它们的质量相同时,与足量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铝、镁、铁、锌。

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与该反应事实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

由于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是一定的,故武器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不变,A错误;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加入稀硫酸,溶液的PH逐渐减小,前后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继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溶液呈酸性,B错误;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离子的数目逐渐的减少,继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离子的数目逐渐的增加,C错误。

故选D。

考点:

化学反应与图像

8.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B.酒精挥发C.粉笔折断D.牛奶变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笔折断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牛奶变酸,有酸性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9.下列人体各处液体的pH中,其中碱性最强的部位是(  )

A.口腔(6.5~7.5)B.胃酸(1.0~3.0)

C.小肠(7.8~8.4)D.血液(7.34~7.45)

【答案】C

【解析】

【详解】

解:

A、口腔为6.5~7.5,呈酸性、中性或碱性,

B、胃液、部0.9~1.5,小于7,显酸性。

C、小肠7.8~8.4,大于7,显碱性。

D、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小肠液的pH最大,碱性最强。

故选:

C。

【点睛】

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

10.下列事例不能用分子运动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A.品红溶解B.篮球充气

C.酒精挥发D.柳絮飞扬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品红的溶解是因为品红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品红分子运动扩散到水中形成的,选项正确;

B、篮球充气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被压缩到篮球中,选项正确;

C、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酒精分子不断扩散到空气中,选项正确;

D、柳絮是宏观物质,不是分子、原子等,所以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柳絮飞扬现象,选项错误,故选D。

11.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根据转化观: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根据结构观:

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守恒观:

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氯离子可以结合阳离子构成物质,而氩原子性质稳定,故C错误;

D、10mL质量分数40%的硫酸的质量大于10g,而l0mL水的质量等于10g,混合后质量分数大于平均值20%,等质量混合时才是20%,故D错误。

故选B。

12.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

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

一根氧烛大约可以供100个人呼吸1小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烛是一种纯净物

B.氧烛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C.NaClO3可用于医疗

D.运输氧烛时,应避免其受到撞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氧烛的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烛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NaClO3═2NaCl+3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酸钠撞击分解为氯化钠和氧气,所以可用于医疗,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在运输氧烛时,应避免其受到撞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在a、b两只烧杯中各装入100g水,然后分别加入40g甲、乙两种物质充分搅拌后,按照下图进行操作,将不同状态下的烧杯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操作M、N分别是:

升温、降温、加溶质、加水、过滤中的某一种单一操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t2°C时的溶解度是________;

(2)烧杯b升温至t2°C,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精确到0.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烧杯②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③④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Ca、b两烧杯比较,a烧杯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操作M至少有4种方法

E若烧杯②④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操作M、N可能相同

【答案】50g固体增多28.6%BE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在t2℃时的溶解度是50g;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图温度变化可知会析出晶体,所以烧杯b升温至t2℃,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增多;

(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在t1℃时,在a烧杯中装入100g水,加入40g甲充分搅拌后,最多溶解30g,升温至t2℃时,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为40g,所以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A、甲在t2℃时的溶解度是50g,升温到t2℃,再增加溶质,烧杯②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都是饱和溶液时,烧杯③④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故选项正确;

C、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a、b两烧杯比较,a、b烧杯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错误;

D、操作M可以降温、加水、过滤,至少有3种方法,故选项错误;

E、若烧杯②④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操作M、N可能相同,都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BE。

1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①加入丙物质;②恒温蒸发溶剂;③  .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盐碱湖当地的居民,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结晶方法,冬天捞到的“碱”,其溶解度曲线与图中的  相似.在t1℃时,将15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 g.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演技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

(1)升高温度.

(2)丙<乙<甲;(3)甲;(4)60;(5)乙>甲>丙.

【解析】

试题分析:

(1)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加入丙物质;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乙<甲.(3)采取冬天捞“碱”,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