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婚礼仪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77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年代婚礼仪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0年代婚礼仪式.docx

70年代婚礼仪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70年代婚礼仪式

  篇一:

70后、80后、90后对婚礼的不同看法

  70后、80后、90后对婚礼的十大不同看法

  在4月3日的朋友的婚礼现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的是成双成对来的,有的则是和父母一起来的,有的还是一个人来的。

其实,对于不同人群来婚礼秀凑热闹,都和年龄段有很大的关系,70后,80后,90后,对于婚礼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当然,对于形式,也各有各的见解。

  70后的婚礼,是要听爷爷奶奶的,按照老习俗来办,这点是不可避免的;

  80后的婚礼,大多是照顾父母的面子,因为他们随的份子太多,需要子女结婚来回收;90后的婚礼,基本上是要看自己的,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贰

  70后是经常裸婚的,悄悄地领个证算了,反正办不办都是要过日子;

  80后是要讲排场的,怎么着也得有自己的个性,不隆重不热烈就没有面子;

  90后是要自我为中心的,别说裸婚了,裸体婚都有可能发生。

  叁

  70后礼不重,有的给条太空被都是重的;

  80后是要份子的,壹佰贰佰有时也拿不出手;

  90后估计是要实力pK的,一切都需要用钱来衡量。

  肆

  70后结婚的年代大多是要单位开证明的,不想让人知道都不行;

  80后结婚的年代大多是拿着户口本和身份证就可以去领证的,所以大多都是隐婚的;90后估计会更开放,期待程序更简洁。

  伍

  70后大多是经人介绍的,先结婚后恋爱;

  80后大多是自找的,同居之后才要结婚;

  90后估计是绝对不可能跟同居的人结婚的。

  陆

  70后结婚有个仪式都算不错的;

  80后是要放个VcR的;

  90后估计不上天都入地的。

  柒

  70后结婚是要旅游的;

  80后是把结婚当旅游的;

  90后是旅游一程就回来结婚的。

  捌

  70后是要先带对方见父母再结婚的;

  80后是要结了婚见父母的;

  90后可能离了婚父母都见不着的。

  玖

  70后是想玩了才结婚的;

  80后是玩烦了才结婚的;

  90后是无聊了才结婚的。

  拾

  70后婚礼过后,钱都要给女的;

  80后婚礼过后,谁挣钱多谁管钱呗;

  90后婚礼过后,跟婚礼前没啥区别。

  篇二:

90、80、70后对婚礼的十大不同看法

  在婚礼秀现场,小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观众有的是一个人来的,有的是成双成对来的,有的则是和父母一起来的。

对于不同人群来婚礼秀凑热闹其实和年龄段有很大的关系,90后,80后,70后,对于婚礼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对于形式也各有各的见解。

  1.

  关于90后的婚礼,基本上看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关于80后的婚礼,大多是听从父母的,因为他们以前随的份子太多,需要子女结婚来回收;

  关于70后的婚礼,是要听爷爷奶奶的,这点是不可避免的,按照家里的习俗来办;

  2.

  关于90后一切都需要用钱来衡量,实力也是需要pK的。

  关于80后是要份子的,壹佰贰佰是拿不出手的;

  关于70后礼不重,有的送条太空被都是重的;

  3.

  关于90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别说裸婚了,裸体婚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关于80后是要排场的,怎么着也得有自己的个性,不隆重不热闹是没有面子的;

  关于70后是经常裸婚的,悄悄的领个证算了,反正办不办都是要过日子的;4.

  关于90后结婚最开放,程序最简洁,什么证不用领就可以。

  关于80后结婚的年代大多都是拿着户口本和身份证就是可以去领的,所以大多都是隐婚的;

  关于70后结婚的年代大多是要单位开证明的,不想让人知道都是不行的;5.

  关于90后是无聊了才结婚的。

  关于80后是玩烦了才结婚的;

  关于70后是想玩了才结婚的

  6.

  关于90后估计不上天也要入地的。

  关于80后是要放个VcR的;

  关于70后结婚有个仪式都算不错的;

  7.

  关于90后估计是绝对不可能跟同居的人结婚的。

  关于80后大多是自找的,同居之后是要结婚的;

  关于70后大多要经人介绍的,是要先结婚后恋爱的;

  8.

  关于90后是旅游一程就回来结婚的。

  关于80后是把结婚当旅游的;

  关于70后结婚是要旅游的;

  9.

  关于90后可能离了婚父母都见不着的。

关于80后是要结了婚见父母的;

  关于70后是要先带对方见父母再结婚的;10.

  关于90后婚礼过后,跟婚礼前没啥区别。

关于80后婚礼过后,谁挣钱多谁管钱呗;关于70后婚礼过后,钱都要给女的;原文来自

  篇三:

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站着中国看世界,站着世界看中国

  ——论结婚礼仪

  婚姻一直都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事之一,而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渐渐开始关心这一方面的事。

虽然现在还是学业为重,但是对于婚姻,我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采取正确的对待婚姻的态度。

下面我先对从清朝开始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婚姻的开始——结婚(成亲)和与之相关习俗文化的介绍解释,来上好第一堂课。

  

(一)清朝末期

  1.婚姻法制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同时有禁止同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婚俗中的繁文缛节

  

(1)清代婚俗对“六礼”的承继和变异

  我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续此风。

  到了清代,民间仍行“六礼”,只是名称上有些演变,风俗亦有些不同。

宫廷则只重纳采、亲迎二礼,并多了个女家“铺房”一礼。

《清史稿·志第六十四》:

“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

”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

届日,“婿承父命亲迎”。

  

(2)清代汉族民间婚俗

  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包括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踩花堂、过嫁妆、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

这种婚姻是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这里仅举山西南部地区的清代婚俗加以说明:

  说媒定亲是第一步。

  婚嫁讲究门当户对。

儿女到了成婚年龄,媒人便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

提亲时,要介绍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属相及家庭情况。

若相合后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那么,亲事便可以定下,并与子女相说。

  换帖纳彩是第二步。

  之后,便要择吉日换帖。

男女家换帖时,男家还要随帖送给女方24块银元和10件物品。

回奉是第三步。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礼相待,设宴招待男方,俗称“吃成饭”。

  送彩礼是第四步。

  定婚后,男方准备完婚时,要再给女家备120块银元,代表10分礼。

过完大礼后,女婿便要给女家送“知帖”,若女方家里收下“知帖”,就说明女方同意,这样,结婚的日子也就算定下来了。

  踩花堂是第五步。

  结婚前一天夜晚,女方家里要差遣两人到男方家里踩花堂。

  过嫁妆是第六步。

  结婚的当天上午,女方差人给男方送嫁妆。

送嫁妆时,女方还要遣一“小亲家”(小男孩)押妆随行。

  嫁娶是第七步,也是整个婚俗中最隆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婚俗的核心。

  嫁妆过完后,新郎乘官轿迎新娘。

而新娘此时要梳妆打扮,以做好上轿前的准备。

花轿至男家大门口,举行拜天地仪式。

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

  闹房是第八步。

  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

人们令新郎新娘说绕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亲昵的动作。

新娘不从,可用扫帚责打新郎。

闹完后,要设晚餐招待闹房者。

深夜,以有人听房为吉,若无则放把扫帚以避邪。

此活动要连搞三夜。

  回门是第九步。

  新婚后第二日,新婚夫妇要先行家礼,行罢家礼,新娘乘花轿回娘家,并要在天黑前赶回。

  至此,婚姻礼俗的全过程已基本完成。

这一风俗特征,基本能概括汉民族的婚俗特点,尽管各地略微有些区别,但大同小异,程序基本一致。

  3.婚嫁与中式礼服

  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挂和凤冠霞帔,自古以来,中国的结婚礼服就是以红色为主,因为传统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所以古代新嫁娘往往是身着红色礼服,头戴凤冠。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这件嫁衣也因此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全部的梦想。

现在的女孩虽然不再会自己缝制嫁衣,但嫁衣一定要量身定做,手工缝制,才能显现它的珍贵和唯一。

  清朝的婚姻还是沿袭了古代的作风,讲究礼仪习俗,繁琐。

除了之前介绍的,

  清朝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讲究,个地方的婚姻制度成婚仪式都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冥婚这种奇异的习俗,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二)民国时期

  1.婚姻法制

  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的原则;根据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的原则,制定婚姻法。

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否定了传统的媵妾制。

  2.婚俗变革

  

(1)清末民初婚俗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以“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为主要特征的聘娶婚制,同时有禁止同姓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则将贞节观念推向了极端。

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女被剥夺婚姻自主权,择偶由父母包办,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加上‘‘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民国婚姻立法中的变革

  民国时期人们的婚恋习俗和模式处于新旧交替、逐渐变革的状态中。

在中国,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婚姻礼俗差异极大。

这种复杂性在民国时期不同政权的婚姻立法中也有相应的反映。

  3.国共婚姻异同

  ——国民党。

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特别提出在法律与行政两方面实行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的原则;要根据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的原则,制定婚姻法。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典就采用了正式实行,其中规定:

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第972条);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否定了传统的媵妾制(第985条)。

从条文上看男女是平等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民法虽规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但是国民政府司法院在司法解释中称:

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导致有钱有势者纳妾成为普遍现象。

  ——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历来重视妇女解放,积极通过有关婚姻立法维护妇女的权益。

1931年和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

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离婚自由,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可离婚;男女结婚必须经过双方的同意,不许任何一方或第三者加以强迫;实行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4.西式婚礼的介入变迁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

  20年代以后,婚礼变得多样化,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而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

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三)二十新中国、二十一世纪

  1.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形式风俗演变

  50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

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

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

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婚礼礼服结婚照,免了。

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

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60年代,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

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

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

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70年代,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

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

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

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

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80年代,80年代以后,婚礼服已不拘一格。

有的穿传统民族服装的衫、袄、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礼服。

新娘裙装通常为高腰式连衣裙,裙后摆长拖及地。

中期以后,出现了婚纱,然后越来越多。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

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90年代,婚礼司仪成为新兴职业。

司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都是兼职的,而且也没有收钱的,算是帮人家忙活儿。

大多在办完喜事后,为表示感谢,人家用红纸给你包上两盒烟一把喜糖就不错了。

司仪真正变成职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也就从那时起,司仪有了收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继出现了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加盟婚庆司仪队伍的情况。

  新世纪,个性化时代,政治因素在婚姻中已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金钱和排场也可能变得不是首要追求,简约浪漫更大家青睐。

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姐弟恋、“翁杨恋”早就提不起人们的好奇心。

个性化恋情,个性化婚礼已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

很难说,什么人适合当配偶,什么婚礼最受欢迎,一切皆凭自己的味口。

  2.婚俗解放

  服饰演变:

目前婚礼服种类繁多,流行的新婚礼服主要有以中国传统旗袍为代表的中式礼服和源于西方的各式婚纱,与新娘礼服配套的是新郎西服。

在中西文化结合的背景下,现代人对婚礼服的要求已有所不同,婚礼服潮流,更讲求将中西特色的设计精粹融于一体。

中国传统婚礼服有礼服和旗袍等。

  司仪演变:

二十一世纪婚礼司仪成为婚礼策划人。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已成为婚庆行业的一句招牌口号。

空中婚礼、水上婚礼、教堂婚礼……这些创意频出的新婚典礼,如影视作品般绚烂夺目。

婚礼司仪已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婚庆策划人。

新人们越来越追求婚礼的独特与新颖,能否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婚礼仪式,成为评判一名婚庆司仪优劣的标准。

事先如何加强对新人的了解,新人对婚礼有什么要求和想法,有哪些特定的情感经历、家庭文化背景,怎样才能把婚礼策划得更有个性、更有光彩,这些都是需要婚礼司仪下功夫的。

  3.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

  top婚宴:

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

全方位的服务、一流水准的美味,足令宾主尽欢,令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

  舞会式晚宴:

这样的晚宴很洋化、很优雅、很随兴。

自助式餐饮,轻歌曼舞,充满雅致气氛,记忆延续一生。

  烛光式晚宴:

结婚喜宴不一定要灯火辉煌,备些银烛,让大家在饭店里不再尴尬,不再喧闹,朦胧中透着温馨,留下足够的浪漫回忆。

  自助式婚宴:

此自助不同彼自助,这是完完全全的两人世界,你一杯我一杯,在卿卿我我中完成两人的"大业"。

  (四)婚礼程序演变

  1先秦/安静型。

  基本符合《仪礼》等经典礼仪着作要义,是汉民族婚礼礼仪的较早形态。

  仪程主要有:

夫妻同牢、合欢宴、合卺酒、古式拜天地、交换盥洗、入洞房、次日拜父母、三日拜宗庙。

  特点:

黄昏举礼、沉稳安静、注重心灵交流、无喧闹喜宴。

着汉服。

  2演变/喧闹型

  是秦以后至明末,逐渐演变的汉族婚礼。

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婚礼礼仪,也有诸多变异,基本风貌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汉族婚礼样式。

  仪程主要有:

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父母等

  特点:

上午举礼,喧闹奢侈,大规模喜宴,挑盖头(有说为满族习俗),闹洞房(契丹习俗),着汉服。

  3当代/西方型

  是近代以来在汉族中流行的婚礼样式,形式极其庞杂混乱,常亦中亦西难以分解,也就

  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多的婚礼样式

  仪程:

奏乐,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上台,致辞,交换信物,鞠躬礼,交杯酒,全体干杯,喜宴,入新房。

  特点:

大规模喜宴,嘈杂喧嚣,奏西洋乐曲,着西服及新娘婚纱等。

  (五)中国传统、现代禁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迷信,千奇百怪。

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尊敬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提供新人参考。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因为传统认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

70年代婚礼仪式)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不哭不发”。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

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中国现代同样有禁忌:

  1.忌吃喜饼,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切记不可吃,因为这样就象征把自己的喜气吃了,是应该注意忌讳的。

  2.忌二次上香,很多传统家庭在嫁女之时都会在祖先或神灵供桌前告祭上香,女方注意上香时,尽量不要将香头插歪,假如歪了,也不要将香拔出、再插一次,因为二次上香有再婚的意思,对于初婚的新人来说是不吉利的。

  3.忌准新郎独睡婚床

  4.忌串门

  5.忌说“再见”,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以说:

“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

6.忌婚后三日内留宿娘家

  7.忌孕妇送亲,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孕妇不能相送。

  如上有从古到今的结婚礼仪,一些吉或不详,宜或不适,推崇流行的风俗习惯。

作为一名中国人,除了了解中国古今历史外,还应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淀。

一直觉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但现今的中国却不太注重礼仪,但从这么纷繁复杂的结婚仪式中,我还是能看到我们是礼仪之邦的影子。

或许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不容慢待,但足可以看到一系列曾经的现在的美好文明以及对婚姻的希冀。

  每个人都梦想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也许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无知而不作为却是完全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好好对待及认识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