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65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docx

第八册语文教案1718单元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

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

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

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

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设计意图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二、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设计意图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

海伦.凯勒说:

“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班交流:

“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板书设计:

触摸       春天

         流连 穿梭  花中

安静   伸向 拢住  蝴蝶  →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张开 张望   蝴蝶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学反思

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

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做关于角膜活器官捐献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

谁给大家说一句?

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

毛主席说:

“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

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三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课:

  前些天,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

出示:

“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

“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

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三、读课文,学生字、感知语言:

 1、自读。

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

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

  3、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上下文理解。

同时边思考边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情境,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

  我们昨天已经读过了课文,谁来说说哪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当时琳达只有14岁,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

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画出琳达的表现,“浪线”画出父亲的表现。

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汇报:

指读琳达的表现。

  3、琳达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冲着父亲哭喊着,(生接读)琳达发疯似的哭喊着,(生接读)可是父亲却这样说,(生接读)

  4、谈感受。

指导读。

  5、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接着学生的回答,问:

爸爸的话使琳达受到了哪些触动?

  6、那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呢?

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理解、慢慢体会吧(齐读)。

设计意图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父亲那振聋发聩的话语给琳达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父亲便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

导读5-7自然段。

(生读父亲的话)

  2、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指读。

  3、父亲曾说过:

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

能从他的的话中感受到吗?

谈读结合。

  4、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

我们再来通过朗读感受一下父亲那伟大的心愿吧!

女、男分读两次话。

四、学习并感受“骄傲”:

  1、父亲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琳达感到骄傲,事实上不仅是琳达,就连14岁的温迪都为此而感到骄傲。

所以在后面的文章当中有一个词就反复出现了多次,这个词就是“骄傲”。

  2、默读下文,画出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3、指读四处句子――出示句子――集体读。

  4、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温迪,温迪被外公的心愿深深打动了,此后,她也见证了外公捐献角膜的动人一幕。

她对妈妈说了什么?

温迪为谁感到骄傲呢?

为什么?

  这种行为是多么令人骄傲呀!

温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为母亲、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所以她骄傲的对妈妈说。

师生对读对话。

  5、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追问:

还有什么?

  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

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

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家庭里。

什么事?

 6、听说有的同学在读这部分时满含着泪花,谁来给大家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

女儿,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呀!

琳达再也看不见女儿那碧蓝的大眼睛了,再也看不见她那栩栩如生的画了。

这岂是一般的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呀!

而琳达却承受住了,她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读一读!

 7、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温迪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在死后捐献自己的眼睛,为了别人能见到光明,琳达在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

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这封信好吗?

  8、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

齐读15自然段。

你认为温迪是为谁而骄傲?

为了什么而骄傲?

  9、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

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

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

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

  10.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11.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

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

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

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再读课题。

  12.你们知道吗?

世界上有多少人需要得到这样的眼睛呀!

仅我国就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而致盲的人!

而目前我国的角膜库存却很少,每年只有3千多人能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他们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着。

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愿意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

你们听说过这样的事吗?

你们看,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设计意图

 

五、课外延伸,展示资料:

  (出示图片)他叫吴翼飞,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三学生。

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阳光、善良的大男孩,去年他死于骨癌。

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出示图片)这是吴翼飞生前为角膜捐献中心所设计的宣传图案:

它是由无数片美丽的花瓣编织成的一颗美丽的心。

它似乎在呼吁着我们“献出一点爱吧,世界将会更美好!

”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好吗?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

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

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六、总结升华:

  孩子们,老师把喜欢的3句名言,还有从书中摘录的爸爸的话制成了小书签,送给你们。

好好收藏起来,好吗?

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

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

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

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

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七、作业:

制作爱心书签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角膜捐献      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

19、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

(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齐读。

能读懂吗?

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合作学习,交流各自的体会。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

“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

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

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

(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

(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格言,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五、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板书设计:

19、生命生命

 飞蛾:

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

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

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教学反思

20花的勇气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三、研读谭,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

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

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写一写。

五、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积累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4、学习成语故事,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利用课文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和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同学们课下还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读。

今天,我们就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来畅所欲言。

二、学习课文中的资料。

  1、默读资料,想一想这些资料都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对资料的解读,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1)面对个体生命与更多人的生命的时候,众多的医护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换来了更多人的生命。

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

  

(2)生物界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3、交流: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生命的资料呢?

给同学们说一说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学生自己思考、组织语言,切莫走题。

  2、自由组合,互说互评。

说的过程中注意语言流畅、中心明确,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对说得同学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小组讲得最好的同学。

四、总结: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

请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

请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的海域……

              

 

第二课时 习作教学

一、确定选题。

  在口语交际中,那些内容、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请结合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吧!

二、回忆写作方法:

  本组几篇课文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

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习作。

四、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说一说。

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他们发现了哪几种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你在阅读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呢?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要体会揣摩句子的含义,除了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外,还有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等方法。

  3、迁移运用:

学生快速阅读本组课文,想一想,通过再次阅读,还发现了哪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自己是怎样读懂的。

  4、总结:

阅读时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领会句子的意思。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三段名人名言,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三段话的理解。

  3、自由背诵。

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第四课时 成语故事

  1、生自读故事,有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学习。

  2、读通句子,读懂故事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3、练习讲述故事。

上台讲故事。

 

21乡下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道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示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

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

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问:

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

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