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59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西新干届高三第一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的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

“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

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

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

”他的思想观念是(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

A、地动仪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

3.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1919—1927年B.1914—1919年

C.1937—1945年D.1946—1949年

4.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另一部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B.“三权分立”理论

C.卢梭“社会契约论”D.向社会主义过渡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首先社会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6.黄安年在《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写道: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直接原因是新政

A.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B.推行以工代赈

C.率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抛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7.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这说明分封制()

A.使西周实现了对统治地区的严密控制

B.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C.传播了周的宗法理念

D.使周的统治长期延续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8.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是几位思想家的言论:

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丙.“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丁.“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

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派别不同,这一位是:

A.丁B.丙C.乙D.甲

9.下列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

其中利用自然力并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的是()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③④

10.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11.他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要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立意要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

下列与他不同风格的作品是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大卫·科波菲尔》

C.《约翰·克里斯朵夫》

D.《苹果车》

12.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制造货币泡沫以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和资源,就遭到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严厉谴责。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判美元:

“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

A.便利了美国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B.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C.美元取得同等黄金的特殊地位D.操纵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5分)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

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

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

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

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

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

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

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

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6分)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7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3分)综合上述材料。

经济全球化潮流中要保持中国“经济优势”。

你有何认识?

(3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材料三“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思想界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荀子思想地位在南宋学术界出现了何种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3分)

 

15.(15分)【历史上的重大回眸】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

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5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契约协定”“别了……”等关键信息可知,他主张的是社会契约论,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难度较低,A、C两项最早出现在唐代,B项在我国汉代既已出现,D项在宋代应用于航海并传入欧洲,罗盘针的传播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F1>F2就是指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期,而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期是在1914—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的春天。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意图是对“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的理解与运用,材料的指向明显:

主权在民。

故选A。

B项说法错误,中国政治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体制,中国的人民掌握国家主权,根本利益是一致的;C项社会契约论说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事实上订立了契约,统治者应该好好的统治,否则民众有权利推翻其

统治;D项明显错误,《临时约法》不是体现项社会主义过渡。

考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

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处的三民主义应为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把斗争矛头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和封建专制制度,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解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6.【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联系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叛变了他的阶级”指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指的是新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而《国家工业复兴法》不仅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并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7.【答案】C

【解析】周文化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宗法制,分封制将其上升为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并扩展到其统治区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A、D两项错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不利于周天子对地方的严格控制,也是导致周的统治分崩离析的因素;B项错误,奠定中国今天疆域基础的是清朝。

8.【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丙都属于儒家思想;丁是墨家思想。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曹魏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没有直接运用自然力,排除②④。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工具的演变

1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恐怖主义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察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通过布雷顿森里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故选C。

A项并非说的是美元的特权;B项说法绝对化;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的地位。

13.【答案】

(1)意义:

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方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发展。

(4分)

原因: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指南针的应用。

造船技术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6分)

(2)内涵的体现: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4分)

影响: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6分)

(3)原因:

利用了中国的鸦片市场;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西方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4分)

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6分)

(4)三个节奏:

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分)

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中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结合所学从商业革命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对人类文明、世界市场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

片市场。

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

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

”中归纳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归纳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三个历史节奏”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结合“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主题归纳即可: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西方的冲击

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要稳步推进,掌握一定的策略等。

考点:

维新变法

15.【答案】

(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

(2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1分)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分)

(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3分)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以看出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当时推行全面变法的背景在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太严重,维新派想着进行全面的变法以挽救危亡。

但是由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再加上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抵制,最终失败。

(2)戊戌人士的变法措施可以结合教材作答。

维新变法失败

14.【答案】

(1)人性本恶;强调礼法;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

(3分)

(2)地位:

倍加推崇。

(2分)主要原因:

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荀子的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4分)

(3)遭到冷遇。

(1分)主要原因:

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并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荀子的主要思想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得出人性本恶;从“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可得出强调礼法;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信息可得出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

(2)第一小问地位从材料二中“作书美孙卿”的信息可归纳出倍加推崇。

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荀子思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以及秦朝的灭亡,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等来思考分析,如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荀子的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3)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的信息可得出遭到冷遇。

第二小问原因联系宋明理学兴起的相关知识,从理学是对孔孟之道的复兴,再结合理学在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可得出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并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人性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