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docx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本期要目
立足扩大内需发展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内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国内贸易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规划》涵盖的五个重要方面和八大主要任务
○国内贸易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立足扩大内需发展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发布由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内贸发展专项规划。
《规划》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的背景下出台,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国内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国内贸易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引导生产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就有关《规划》的解读内容予以编印,供参阅。
国内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国内贸易发展目标,即总体规模指标实现翻番、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增强、国内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主要包括:
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7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超过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左右;内贸易就业人数1.3亿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1亿人左右,年均增加500万人以上;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统一配送率在70%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流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流通企业。
基本原则:
——坚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
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继续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流通企业发展。
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扩大消费的战略地位。
着力创新和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促进便民消费、实惠消费、热点消费、循环消费、安全消费和信用消费。
发挥城市的消费中心功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充分发挥国内贸易保障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的功能。
——增强引导生产的重要功能。
推动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发展订单农业。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行业,完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以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明确改善民生的根本宗旨。
完善商品流通和生活服务网络,加强市场调控,保障市场平稳运行,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充分发挥内贸吸纳就业的优势,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弘扬诚信经商、文明兴商的商业文化,保障居民放心消费,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
——注入改革创新的强劲动力。
深化内贸领域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国内贸易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绿色流通,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统筹区域、城乡和国内外贸易协调发展,优化布局与结构;推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国内贸易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重大机遇:
国家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市场潜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加快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流通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要挑战:
国内贸易优化结构与布局有新要求;国内贸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国内贸易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任务更加艰巨;部分大宗商品较多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市场调控难度增大等等。
《规划》涵盖的五个重要方面和八大主要任务
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区域国内贸易发展;二是注重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这其中涵盖了农产品、生产资料、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商品;三是注重生活服务业的发展,这突出了对民生与就业的重视;四是培育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尤其是大力扶持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业的科技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连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八大主要任务:
1、统筹国内贸易协调发展。
重点推动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发挥主要商业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商业服务网络一体化。
发挥东部地区先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区位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和特色优势,引导资源跨区域整合。
加快形成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发挥其商品集散、价格形成、消费集聚、产业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扩大农村连锁超市覆盖面。
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商业信息库和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农机专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
发展社区商业中心,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商业中心城市,推动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商业发展。
推动城市现代商业网络向农村延伸,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
2、建立和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全面加强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
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改造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及菜店。
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多种形式的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
鼓励直采直供、网上购销和建立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
引导零售企业突出主业、提高自营比重、拓展网上销售、信用销售、配送等服务功能。
积极促进工商对接,鼓励生产企业向零售企业直接供货。
规范总经销、总代理,减少代理层次。
3、促进内贸领域服务行业大发展。
整合家庭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推动家庭服务企业跨区域发展。
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建设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
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化餐饮企业。
大力发展绿色饭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在大中城市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
鼓励住宿企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推进住宿、旅游、出行一体化服务。
大力发展租赁业,鼓励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发展实物租赁市场。
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品牌化展会。
加强拍卖和典当业监管,规范提升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商务服务行业。
4、全面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
培育大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开展采购、营销等方面合作;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建立品牌促进、推介和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
5、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和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开展智能商店试点。
鼓励流通企业通过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有序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交易监管平台建设。
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提高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鼓励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特许连锁,扶持发展自愿连锁。
支持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提高商贸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
加快以旧换新、收旧售新、旧货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等循环流通网络建设,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产品。
推动旧货市场和二手设备、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品牌二手车经营。
引导建立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
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和低碳认证。
大力推广节电、节水、环保技术和装备。
6、保障国内市场稳定运行。
完善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市场监测网络平台。
整合信息资源,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信息发布渠道。
加强重要商品储备,增强平抑市场异常波动能力。
支持骨干企业增加生活必需品库存。
健全应急商品投放网络。
加强肉、菜、糖、边销茶、生丝等重要商品储备的设施设备建设与升级改造。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护重要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不断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全程控制。
7、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商业欺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整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秩序。
规范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建立商务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
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的共享和应用。
制定商业保理等信用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培育有序竞争的信用服务市场。
大力发展信用销售,规范发展预付消费,鼓励发展信用消费。
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信息通报、监测评估体系和药品流通网络、流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推进社会零售药店规范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猪等定点屠宰企业升级改造,严格企业准入。
整合充实商务领域执法监管力量,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
8、深化国内贸易的改革开放。
放宽垄断专营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
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国内贸易管理体制。
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
创建公平的内外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加强外资并购管理,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流通规则体系。
引导外贸企业疏通内销渠道。
鼓励流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支持内外贸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与合作。
重点发展一批外贸商品占有一定比重的商品交易市场。
国内贸易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加快内贸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节能降耗、从业人员岗位和技能要求、检验检测、农产品和食品流通、药品流通等方面的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逐步实现流通行业标准全面覆盖;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提高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企业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是加大财税和价格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促进作用,大力支持内贸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提升国内贸易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认真落实现行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内贸行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展公路收费专项清理工作,完善公路收费政策,规范公路车辆通行费管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收费;加强零售商供应商交易服务收费管理;规范农产品市场收费,推动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摊位费。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集中推进汽车、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信贷消费发展,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机构、新型消费产业和新型消费市场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流通企业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发行企业债券、上市融资、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加快建设适应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要求的支付平台,不断完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设;提高资金跨区汇兑效率和票据的安全性,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是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
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做好商业网点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互衔接;加强商业网点建设指导,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统筹安排流通业用地,落实完善支持流通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政府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用地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予以保障。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支持高校加强内贸学科建设,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内贸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理论体系;支持高校加强内贸相关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立高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内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教育培训机构,指导商业类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新兴领域专业设置;建立内贸行业专业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做好内贸行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培养多层次、多门类、复合型的贸易经济人才。
六是建立统计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发展规模、经营效益、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和贡献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鼓励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行业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