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4464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 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docx

届高考语文冲刺卷02新课标Ⅰ卷考试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高考冲刺卷

(2)(新课标Ⅰ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

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

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

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

“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

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

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

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

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

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

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

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

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

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

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

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

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

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

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

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

大兴工役。

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

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

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

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

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

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媒糵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

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

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

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

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

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

“上何不容京数年?

当有相谗谮者。

”贯曰:

“不知也。

”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

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

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

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

(节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B.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C.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D.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

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

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京与他的弟弟蔡卞同在朝廷为官,蔡卞任中书舍人在先,按惯例,举行朝会入宫时应该排名在蔡京前面,但蔡卞报告朝廷,要求排位在蔡京之后。

B.蔡京第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蔡绦处理,蔡绦恣意为奸,窃弄威权,连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的罪行。

C.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绦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

皇上让童贯去令他上章辞官,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皇上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皇上降诏同意。

D.蔡京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思来谋求巩固地位,他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

皇帝也知道他的奸诈,不为他所动,并选与他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5分)

(2)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

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入长杨②作雨声!

[注释]①朝元阁:

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

②长杨:

汉代宫殿。

8.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怎样的情形?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如何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

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来源:

学.科.网Z.X.X.K]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

“这种玩意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

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

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他为什么要捡?

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

他自己也说不清。

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

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

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

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B.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C.“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

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作铺垫。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

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

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传记,完成

(1)—(4)题(25分)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

”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

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

“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

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

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

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

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

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

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

“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

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

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

"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

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

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

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B.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C,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D.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

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

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为人有哆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

(6分)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李小明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诚信"讲演海选比赛中,台风稳重,     ,成功进入复赛。

②莫言讲起他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使很多文学青年也非常向往。

③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很令人讨厌。

A.侃侃而谈娓娓而谈夸夸其谈B.夸夸其谈娓娓而谈侃侃而谈

C.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娓娓而谈D.娓娓而谈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央视对电视剧《琅琊榜》做出特别报道,不仅是由于该剧的口碑及其社会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在国庆期间排片的比例与收视率呈现出的逆势增长。

B.“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C.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D.此次亚艺节晚会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劲,韩国小天王Rain、神话成员金东万、乐坛教父申圣勋,日本著名歌手西城秀树,以及萧亚轩、陶吉吉、费玉清等都位列其中。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