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4412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老师

学习容

4.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秋天的美。

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四季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

其中《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单元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秋季,走进秋季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36个生字,本单元的39个重点的字,会认、会写、会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

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会写会用生字词。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十四课时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老师

学习容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下册第一组教材“金秋时节”的首篇文章。

这篇课文包含了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景文》以及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赠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诗意。

4、默写《山行》。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背诵三首诗

学习难点:

理解三首诗的诗意。

课时安排

2-3课时

学习准备

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师生)

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

(学生)

3.《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教师)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用时:

5分钟)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用时:

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3.结合注释,再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用时:

15分钟)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

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3.画出朗读的节奏。

(按照223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

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

“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

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4、品味想象,欣赏意境(用时:

8分钟)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

4.读、背古诗。

五、反馈导学

说说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赠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三、新课教学

1、学习古诗《赠景文》,品味诗意(用时:

15分钟)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个叫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4.学生自读诗句。

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5.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

6.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

(菊残犹有傲霜枝)

7.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8.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2、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用时:

2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看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

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

儿童挑灯捉蟋蟀。

描写了一幅秋夜)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郁闷孤独)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四、总结全文(用时:

5分钟)

总结两首古诗的容

板书设计

山行眺望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色彩鲜明

驻足欣赏:

枫树叶,霜叶生机盎然

赠景文秋末特征:

荷叶无尽,菊残傲霜色彩鲜明

收获的季节: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富有生气

夜书所见:

这首诗中作者听到了寒风吹动梧桐树叶的声音,看到了篱笆旁边的一盏灯,联想到了家乡的儿童正在挑灯捉蟋蟀,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

教学反思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老师

学习容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学情分析

 现在已经是秋天,学生对于秋天有一定的直观影像。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容。

3.知道比喻句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与抄写新鲜感的句子,使学生热爱阅读与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起了对秋天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

学习难点:

知道什么是比喻句,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

(学生)

2.预习课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家读课文给父母听),并给生字组词。

(学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用时:

5分钟)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

用一句话概括。

(平展,有落叶)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用时:

15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

3.合作研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

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思考:

在雨后的路上,“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在雨后,“我”看到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

四、课堂小结(用时: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并完成以下题目

左右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páilièɡuīzé

()()()()

板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左右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经历秋雨过后,“我”看到了湿漉漉的水洼和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十分美丽

第二课时

1、精读感悟(用时:

20分钟)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

2.联系课文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1.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根据课文容释题。

(“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子,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赏析美句(用时:

10分钟)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1.美景:

(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

(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三、总结仿写(用时:

10分钟)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四、板书设计

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第五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