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833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南校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默写填空。

(1)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为人善良又爱护小动物,所以收留了这只没有着落(_____)的小猫咪。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_____)。

(3)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tìtǎng(_______),又是名家大师,许多杂志社邀请他写文章。

(4)在guǎngmàowúyín(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车运营的珠港澳大桥雄伟壮观气势非凡。

三、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生病了,但他无时无刻挂念着自己的学生。

B.这个女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了青年足球锦标赛并夺得冠军。

C.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

D.何贤川是海南省评出的六名“海南乡村道德好青年”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之一。

4.下面一段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__。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D.③④②①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有《呐喊》、《野草》等。

B.《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春秋》并成为“四书”。

D.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是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6.在图书馆,新生小李想借一本名著,你向他推荐了《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此书的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原名叫作《旧事重提》,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很有生活情趣,也给人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但是很善良的长妈、严谨又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也有古代私塾先生的代表寿镜吾等等。

C.这本书里也讲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去赵庄看迎神赛会,看完后和双喜等伙伴们去阿发家的豆田里和六一公公田里偷罗汉豆,可有意思了。

D.还记述了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四、综合性学习

7.阅读下面的材料,假设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益阳新讯网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的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

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五、名著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忽然是武昌起义13,接着是绍兴光复14。

第二天A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

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

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15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

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16。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

A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篇名)。

(2)全文中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下面有关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0.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牧,素结恩德,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司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相委而去委: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方入门不顾顾: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讫:

____________________

(4)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乃:

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2)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3.请你结合甲文分析“友人”的形象。

14.甲、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

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

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

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

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

时间过得真快。

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

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

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

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

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

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

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

“使不惯?

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

”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

“快高考了吧?

”我说,“后天。

”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

很快,他督促道:

“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

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

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

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

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

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

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5.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18.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

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

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九、作文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

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取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崔九堂前几度闻回乐烽前沙似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崔”“罔”“殆”这几个字的写法。

2.zhuóluòjuébié倜傥广袤无垠

【解析】

【详解】

考查词语注音和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这类题目一般多考查多音字的注音,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注意不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另外注意平时多积累并熟记课本上的重点词语。

(1)中根据语境可知,加点的词语意思为“事情有归宿、有结果”,这里指小猫没有归宿,所以应该读“zhuóluò”;

(2)中“诀别”的含义是“离别”,这是一个常见词语,这里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课本词语,熟记重点词语,故该词的拼音应为“juébié”;

(3)由语境可知,所给拼音“tìtǎng”和前面的“风流”是一个成语,由此可知应该是“倜傥”,书写时注意两个词都是单人旁;

(4)结合语境可知,所要填写的词语时形容海面的宽广、辽阔的,因此汉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广袤无垠”,注意“袤”和“垠”的写法。

3.B

【解析】

【详解】

A.语意不清。

“无时无刻”后加“不”,“无时无刻不”表示“时时刻刻都”;

C.成分残缺。

“开展”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活动”;

D.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最小”和“之一”矛盾,删除“之一”;

故选B。

4.A

【解析】

【详解】

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诗”与“四季之景”的比喻。

阅读文段和选句可以发现,此句子结构一致,按四季顺序写。

分析空格的前句可知,所选内容一定要与上句描写的景色一致。

“青芜如毯”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青草如茵的美景,对应句③中“绿茵遍野”;“雨声淅沥”:

对应句①中“千缕缤纷”,描绘了夏日美景;“秋日花叶相映”是秋景,对应句④中“红叶清风”;“冬日雪意阑珊”,对应句②的冬日美景。

据此分析排序为③①④②,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A.《野草》是散文诗集,不是小说集;

B.刘义庆是南朝宋临川王;

C.“四书”指的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C.该选项讲述的是《社戏》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回来时偷罗汉豆,所以C不正确。

7.1.请问您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么?

2.请问您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么?

3.请问您喜欢端午节么?

【解析】

【详解】

考查采访问题的设计能力。

采访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采访用语,彼此的身份地位,用语要得当;其次要围绕采访目的提出中心话题,问题不能太多,还要注意提问的问题与对方的关系,让对方有兴趣有话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本题要采访的对象是“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所以设计问题时,可以围绕国外学员对端午节的感受展开。

如:

你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吗?

你对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了解呢?

等等。

8.1.《范爱农》

2.第一是因为他们在入检的时候在他的包内翻出了女人的鞋,觉得有损国体,然后鲁迅摇头。

第二次是看见他们一群读书人在火车上让座,在火车发动时跌倒了,他觉得学生过于虚假封建,所以他摇头。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熟记。

由文段“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这些语句中可知,该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描写的人物是“范爱农”。

(2)考查对名著细节的熟记。

题干中指出“全文中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熟记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回忆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次是日本官吏例行检查旅日留学生的行李,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仔细地看,鲁迅觉得他们有失国体,所以摇头;第二次是那些新来的旅日留学生(包括范爱农在内),在火车上让起座位,互相作揖,分个尊卑,礼仪未毕,火车已开,结果一起跌倒,鲁迅觉得他们迂腐,假道学,并非真心求新知强国,所以摇头。

9.D

10.颈联写的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飘零的孤凄,尾联转而成为对家乡的思念,写的是乡愁,一个是从自身处境方面考虑的,一个是从心里所想的家乡方面写的。

但对家乡的思念还是源自于自己的孤独。

颈联是因景伤情,尾联是由景思乡,颈联其实是为尾联的思乡做铺垫。

【解析】

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归雁洛阳边”承接前一句“乡书何处达?

”,所以意思应该是: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故D不正确。

10.考查诗歌情感的表达。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在苦恼着无人送家书回家之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

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照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1.丢下回头看完结,结束才

12.

(1)友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

(2)(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您来了,感到很高兴,因此出来迎接您。

13.无礼,但是知错就改。

14.

(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分析: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解析】

1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1)

(2)两句中的加点词语是课内需要识记的词语,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和熟记,因此

(1)委:

舍弃,丢下;

(2)回头看;(3)(4)句是课外阅读的内容,这需要结合平时课内知识的积累,然后结合语境解释其正确的含义,(3)“及事讫”翻译为“等到事情完成的时候”,因此“讫”翻译成“完成,结束”;(4)“乃”一般翻译为“于是,就”或者“才”,在这里根据句子含义应该翻译为“才”。

1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

(1)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

通“否”;

(2)补充出主语“孩子们”,喜:

感到高兴;故:

因此;奉迎:

迎接。

1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阅读文段可知,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在听到元方的话之后,“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体现了友人不讲信用,没能按约定的时间到,在元方解释父亲等不到他,已经离去之后,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体现了友人的粗鲁无礼,而后在元方反驳之后,“友人惭,下车引之”又体现了他的知错能改,由此可以看出该篇文章从友人的角度反应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错能改;乙文中郭伋告诉了众儿童回去的时间但是“先期一日”于是”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由此可以看出他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甲)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参考译文:

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担任并州太守,他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伋问:

“你们为何远道而来?

”儿童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

等到事情办完后,众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

“使君何时回来?

”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

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

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15.①欣慰②割麦③歉意④肆意挥毫

1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了深刻启示。

17.AC

18.

(1)一个人的麦田:

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

(2)陪读现象之我见:

能理解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不尽关爱。

陪读在某种程度上能让孩子感受到近在咫尺关怀与鼓励;但我更欣赏文中的“我”与“父亲”,父亲选择了另一种陪伴与鼓励的方式,那就是“身教”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都应在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挥洒,全力以赴,颗粒归仓,不负彼此的期望。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概括能力。

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而情感变化是随情节推进而变化的。

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能体现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即可。

先找到提示中给出的“回家”“惊讶”,在第②③自然段,找到表现父亲的心理的句子“父亲很欣慰”;找到提示中给出的“力不从心”“游刃有余”,在第③自然段,找到表现情节的句子“过去割麦”;找到提示中给出的“交流”“羞愧”,在第⑤⑥⑦自然段,找到表现父亲的心理的句子“对我的歉意”;找到提示中给出的“考试”“挥汗如雨”,在第⑨自然段,找到写“我”的表现的句子“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

最后根据示例,从这些关键句子中提炼出关键的词语即可。

16.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

本句中,把“麦收”比作“高考”和“特殊陪考”,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

将“麦收”比作父亲的高考,表现了父亲埋首割麦的激情,比作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写出了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的感悟也恰恰说明了“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这种深沉的与别样的期待。

1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

A项,“‘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的理解与分析是错误的,应该是:

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

C项,“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是错误的,应该是:

父子各自在自己的考场作战,相互用精神鼓励,取得胜利。

故选AC。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谈看法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