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79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docx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聚居地聚落同步练习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聚居地——聚落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平源和高原B.气温和降水C.乡村和城市D.工人和农民

2.聚落景观因类型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人口数量差异大B.地形地势和气候差异显著

C.建筑材料和方式不同D.生产方式不同

3.请阅读“聚落景观图”,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形平坦的甲聚落呈团块状

B.乙聚落人们一般从事捕鱼等生产活动

C.丙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乡村和城市的聚落规模没有差别

4.如图1是我国南方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野外实践考察时绘制的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如图2是“聚落景观图”。

读图,完成5-6题。

聚落中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5.读图“聚落景观图片”,完成11~12题。

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6.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城市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C.乡村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D.乡村的居住地相对集中

7.下列图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

A.

B.

C.

D.

8.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目前聚落的主要形态有团块状和条带状

D.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9.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特点的是

A. 

B.

C.

D.

10.如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①B.②C.③D.无法确定

11.下图为宣城市的一种民居,房屋为斜顶的原因是()

A.冬季气温低

B.冬季较温暖

C.降水丰沛

D.降水稀少

12.有一处风景名胜坐落于我国东南沿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  )

A.海南三亚B.厦门鼓浪屿C.香港大屿山D.青岛崂山

13.保护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意义是(  )

A.能够收费赚钱B.便于我们以后进行仿建

C.传承民族文化和文明D.提供就业机会

14.以下属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壁画的破坏

B.在参观皖西烈士陵园时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C.将故宫拆除建设更加高大尚的现代化建筑物,给来访外宾留下好印象

D.在接待游览西递、宏村古村落的游客时,要秉承“来多少,接待多少”的原则,以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

15.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语言、宗教和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A.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

B.不同人种体质上的差异最主要是由其所在自然环境影响决定的

C.对于传统的聚落我们应该严格禁止一切开发活动

D.基督教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宗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我国南方某中学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要求。

(1)地形部位:

③             。

(2)考察小分队想展开攀岩活动应选择           。

(填序号)

(3)AB两点之间的气温差是           。

(4)图中甲、乙两处村落,乙村落大致在甲村落的         方向,同学对两村落进行考察,发现两村落选址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

17.读图1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图中最高的山顶的海拔范围是______m。

(3)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是3cm,而实地距离是______m。

(4)图2能反映图中沿25°N线地形剖面的是______图。

(5)甲村一年中有______次正午太阳直射现象。

(6)如果测得聚落乙气温为20℃,聚落丙的气温约为______℃。

(7)若计划在乙、丙两聚落之间修一条公路,设计比较合理的是_____线路(a或b)。

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①半岛上的居民为阿拉伯人,主要为_______种人,①半岛建筑主要为_______(甲/乙),B大洲居民主要为_______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_。

(2)据图2分析,按纬度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纬度地区。

据图3分析,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

(3)图1中A、B、C、D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______,该地区导致人口稀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E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9.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

(2)F点在E点的_______方向,E、F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_________千米。

(3)图中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F点的海拔为__________米,若E点的气温是18℃,则F点的气温大约是______℃。

(4)E点附近有一条小溪,则它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准备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一条村级公路,你认为较为合理的路线是_______(①或②)。

(6)甲、乙、丙三个村落有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______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______,B______。

(2)图中C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___________。

(3)图中甲所在河流支流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__。

为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旱涝保收,村民拟在图示地区建一蓄水量最大的水库,甲乙丙丁四点中合适的坝址是______。

(4)据图分析图中D点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

(5)图中E村庄,拟建一条引水路线,图中有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一条更合理?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比较区域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地、乙地与其对应的地理特征连线。

(2)比较丙、丁两省地理农业差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丙省

丁省

主要耕地类型

旱地

______

主要粮食作物

______

水稻

(3)图中三种水果和主要产地的连线,错误的是______(填写水果名)。

(4)写出蒙古包或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任选其一)______。

四、连线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2.将下列各地民居与影响其特点的气候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因纽特人住的冰屋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B.东南亚人住的高架屋                         ②热带沙漠气候

C.西亚人住的墙厚、窗小的平顶屋               ③热带雨林气候

D.我国南方人住的砖瓦斜顶屋                   ④寒带气候

E.新疆晒葡萄的石头房子                       ⑤温带大陆性气候

2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将A、B、C三地与其相应的民居形式和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A.西双版纳             a因纽特人冰屋①在黄土中掘成,冬暖夏凉

B.北极地区             b窑洞                     ②很低无窗,具有保温效果

C.黄土高原             c傣族竹楼                        ③屋顶坡陡,上部通风隔热

24.

(1))下列传统民居对应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什么,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①黄土直立性好

B.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②严寒

C.我国云南的傣族竹楼          ③炎热、干旱

D.西亚“墙厚窗小”的房屋         ④草原广布、适应游牧生活

E.蒙古包                         ⑤炎热、潮湿

A—        、B—        、C—        、D—       、E—        

(2).下列地形对应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丘陵         ①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B.平原         ②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

C.盆地      ③海拔较高,一般在500上,需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D.高原         ④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但坡度比较和缓。

E.山地         ⑤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

A—        、B—        、C—        、D—       、E—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故选:

C.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牢记即可.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聚落景观类型不同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聚落类型分为城市和乡村,二者景观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农村以农业为主,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造成的,即主要是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D正确;人口数量、地形地势、气候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建筑材料和方式差异是聚落景观差异的表现,C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解:

从聚落图片得知,甲聚落处地形崎岖,其形状呈点状,A错误;

乙聚落是蒙古包,当地人们一般从事放牧等生产活动,B错误;

丙聚落道路纵横,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

乡村聚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居民的聚居地,规模小,城市聚落主要是从非事农业生产活动居民的聚居地,规模大,D错误。

故选:

C。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答题即可。

4.【答案】C

【解析】

解:

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海拔较低,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易发展为城市。

故选:

C。

影响聚落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资源、交通、农业等。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根据图中内容解答即可。

5.【答案】C

【解析】

解: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读图可得,丙图所示的是城市聚落,其楼房林立,交通线密集。

故选:

C。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本题考查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读图解答即可。

6.【答案】A

【解析】

解: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分散。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其居住地相对集中,选项B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本题考查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理解记忆有效.

7.【答案】D

【解析】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聚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熟练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解答】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聚落的主要形态有团块状和条带状,根据题意,D对,ABC错。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从图中看出,C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D是北极地区的冰屋,B是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A是西双版纳的竹楼。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C窑洞适合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的环境,D冰屋适合北极地区终年寒冷的环境,B蒙古包适合内蒙古草原牧民游牧的生活方式,故BCD不符合题意。

傣家竹楼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西双版纳,当地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因此其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双层,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解:

读图可得,②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该地区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故选:

B.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后理解解答即可.

1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冬季较温暖,降水多,房屋为斜顶的原因是便于雨水的下泄。

综上所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解:

鼓浪屿,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小岛,是著名的风景区。

2017年7月8日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故选:

B。

鼓浪屿(Kulangsu),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小岛,是著名的风景区。

原鼓浪屿区后被撤销行政区并入思明管辖,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

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龙头路商业街诸多火热商铺都有贩卖各种厦门特色小吃,此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旅游景点。

2017年7月8日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本题考查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牢记即可。

13.【答案】C

【解析】

解: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

比如古代的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物,皇家的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

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因此保护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文明。

故选:

C。

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

比如,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考查保护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的意义,理解答题即可。

14.【答案】A

【解析】

解:

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

将古代建筑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对文化遗产具有破坏性。

故排除B、C、D项。

故选:

A。

认识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应从身边做起,学生应牢记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从我做起,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1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世界人口、语言、宗教和聚落的相关地理知识。

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A正确;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我们通过所说的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B正确;传统聚落记录了以前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对于传统的聚落我们应该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C错误;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信徒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宗教,D正确。

ABD说法正确,不合题意,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

(1)山谷

(2)④

(3)2.4℃

(4)正北  位于河流沿岸、地形平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图上方向辨别、气温分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对图示问题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依据图示可知:

③处等高线向高值弯曲,依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原则可知:

③地为山谷,有河流流过。

(2)攀岩活动应选择在地势比较陡峭的地区。

图示中,④地区3条等高线在此重合,为陡崖,适合开展攀岩活动。

(3)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图示中AB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400米,故AB两点之间的气温差是2.4℃。

(4)有方向标的地图要结合方向标判断方向。

在甲村建立方向标,即可判断乙村落大致在甲村落的正北方向;依据图示可知:

甲、乙两处村落都位于地形平坦河流沿岸。

17.【答案】

(1)山脊  陡崖

(2)600-700

(3)1500

(4)A

(5)0

(6)18.8

​(7)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地球运动。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答】

(1)读图可得,①处等高线项低值方向凸出,是山脊;②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2)图中的等高距是100米,结合图形,图中最高的山顶的海拔范围是600-700m。

(3)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是3cm,实地距离是3×500=1500m。

(4)沿25°N线地区的西侧海拔在200稍高一点,东侧最高处海拔在300米以上,且两侧高、中间低,根据地势的起伏状况,因此能反映图中沿25°N线地形剖面的是A图.

(5)甲村位于北温带,一年中没有正午太阳直射现象。

(6)乙的海拔高度是100米,丙的海拔高度是300米,相对高度是200米,气温相差1.2℃,如果测得聚落乙气温为20℃,聚落丙约为18.8℃。

(7)山区修公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成本低,施工难度较小,结合图形,设计比较合理的是b线路.

故答案为:

(1)山脊;陡崖

(2)600-700

(3)1500

(4)A

(5)0

(6)18.8℃

(7)b

18.【答案】

(1)白  甲  白  基督教

(2)中  平原

(3)D  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  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以及宗教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世界人种、人口、宗教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世界人种根据身体特征的差异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西部,读图可知①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居民为阿拉伯人,主要是白种人;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建筑物多为平顶建筑,读图可知,甲图符合题意;读图可知,B大洲是欧洲,人种主要是白种人,信仰基督教。

(2)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主要人口分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读图2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地区;读图3可知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

(3)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以及聚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以及聚落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读图1可知,D地区位于北回线的西部和内陆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终年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故此处没有定居人口;E地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也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

19.【答案】

(1)山脊 鞍部 山顶 陡崖 山谷

(2)西北 18.4—20

(3)36 400 16.8℃

(4)西北向东南流

(5)② 

(6)丙 理由是丙村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方向的判断、比例尺的计算和聚落形成的条件。

(1)从图中可知,A代表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B位于两个山顶之间,代表的地形部位是鞍部;C代表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海拔由外向内增高,为山顶;D代表的地形部位等高线重叠,是陡崖;E代表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

(2)判断方向首先要观察图中是否有指向标或者是否经纬网地图,如果不是则应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因此F点在E点的西北方向。

图中比例尺为1:

8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千米。

经测量,E、F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2.3X8=18.4千米。

(3)图中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是589-553=36米。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