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41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docx

《安宁疗护照顾者的

 

《安寧療護照顧者的

生命成長之探討》

 

        組員:

  尤意茹

             王茲筠

             張 平

             郭婉華

       指導老師:

 劉淑霞 老師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摘要

  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變動性,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其實了解不多,常以為離生命的盡頭還有一大段距離,殊不知死亡可能就在我們身後。

而透過營隊(東海人文營)的討論還有書籍《死亡如此靠近》,我們對於安寧療護這個近年來才被廣為提倡的醫療照顧模式,有了第一次的認識,我們也得知安寧療護的主要對象為「已無法治癒之病患」。

隨著對安寧療護的了解越深入,我們開始關注置身於臨終場域的照顧者這一環節,這些安寧團隊的工作人員身為目睹臨終過程的第一線人員,他們是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面對臨終者,自身又從其中獲得了什麼樣的生命成長。

  我們一方面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方式進行,另一方面利用滾雪球抽樣拓展訪問對象,共計有六位受訪者,訪談結束後將訪談內容歸類整理再分析寫下結論,我們所使用的是質性研究中的敘說分析。

  我們假設大多的安寧療護照護者在一開始進入安寧病房時,生命的猝然消逝會對他們心理上有一定的衝擊,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與調適,這些照護者會有程度不一的成長,也可能改變自身對於生命的態度。

而經過訪談後,我們發現這六位受訪者,幾乎都表示因為與病人的互動中,體悟到生命的短暫還有不同的面向,也學習到不在小事件上執著,更能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當親友離開人世時,也能因為已有「善終」這類觀念根深柢固於心中,便比較不會感到慌張與不捨,較能坦然面對。

  在受訪者與我們分享印象深刻的案例時,我們也發現,這些安寧療護照護者較容易對年輕就凋零的生命感覺到不捨與難過,這一方面也較難調適。

雖然同是安寧團隊裡的照護者,進入安寧的原因也大不相同,護理人員大多是因為職務分配才到安寧病房,而志工則多是因為本身有意願有興趣才會到安寧病房做關懷服務,另外我們所訪問的這位共照師,則是因從小就對生死特別敏感,才選擇這類工作。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1安寧療護的歷史起源

    2-2安寧療護的內涵

    2-3安寧療護的現況與發展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研究目的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行

第二節 參與研究者簡介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第三章 置身臨終場域

第一節 當餅乾香飄進安寧病房-R志工

第二節 工作即興趣──C共照師

第三節 宗教大愛與安寧的結合-B宗教師

第四節 行政與病人間的橋梁-P社工師

第五節 不同的角度與視野-M護理長

第6節化壓力為力量的正面思考──A護理長

第四章 結論

研究限制

參考資料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如果『無常』就要在明天降臨,那麼現在的你最想做的是什麼?

」08暑假,在東海人文營的一堂課上,講者向臺下拋出了這個問題,平時鮮少思考過這般生死大問的我們愣住了,忖度著自己的答案。

死亡,究竟是何等光景?

當死亡無聲的腳步翩然降臨面前時,我們認知中的世界會產生怎樣的驟變?

面對死亡的態度,會如何地影響週遭的人?

站在人生的盡頭,回顧過往,若留下了遺憾該怎麼辦?

一步步接近死亡時,如何安適面臨而不畏懼?

種種有關死亡的疑惑接踵而至,答案究竟在哪裡呢?

  一天在書店偶然看到了《死亡如此靠近》這本書,是一位從事安寧療護的社工師每天在病房內工作的所見所感,我們第一次認識了「安寧療護」這個醫療照顧模式,對它維護病人生命尊嚴的種種核心理念也感到贊同,因此開始對它產生了興趣,進一步搜尋了些資料。

  但是當我們對安寧療護了解愈深入,心中的疑問也不斷膨脹:

這些在安寧病房工作的醫生、護理人員、社工、志工,身為目睹臨終過程的第一線人員,難道不會感到害怕嗎?

又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去面對臨終者呢?

  另外我們又想起,《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臨終的教授反而用自己的死亡為教材,擔任起照顧旁人心靈的導師角色,因此我們又產生了以下問題:

照顧者和臨終者間是單向照顧的關係嗎?

還是照顧者會從這整個過程中獲得些什麼呢?

  這些一連串的疑惑,引發了我們從事此安寧療護照顧者的生命成長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1安寧療護的內涵

一般的醫療價值觀是以維持人的健康為首要目的,因此,醫生的主要職責在於救人活命,無論病人遭遇到多麼嚴重的疾病,醫生一定要盡全力加以救治。

在此觀念下,疾病和死亡被視為最大的敵人,像瘟疫鬼神般遭人厭惡與懼怕。

  然而安寧療護的核心理念在於,不再視死亡為敵人或魔鬼,反而將其視為「一自然正常的過程」(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接受死亡為整體生命中的一部份。

唯有抱持著這種觀念,在臨終場域中的人,才能以平和且正面的態度,來去思考如何有尊嚴且順利地走完人生這最後一段,為生命畫下完美句點。

  由於安寧療護的主要對象為「已無法治癒之病患」,導致許多人會產生「安寧病房是等死的地方」此類的刻板印象,認為在那裡的病人都是被醫生放棄的一群,無法治癒就沒有繼續治療的必要,如果繼續治療就代表醫療資源的徒然浪費。

當然,這樣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世界衛生組織在提出「不刻意減緩或加速死亡的來臨」的同時,也表明了「給予積極的支持性治療,使病人免除痛苦,並保有最大活動能力直到死亡」,有別於一般在醫院中的情況,或許因為現代醫療科技的發達,在急救的情況下,臨終病人得以多延長幾時幾刻的生命;但平心而論,在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下,不但使病人遭受到不必要的折磨,也讓病人的意願與權益無法得到真正的尊重與重視。

  談到尊重病人的意願,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中,病人的想法與意願通常是被忽略的,家屬通常會以好意為出發點,對病人隱瞞病情;或是在病況緊急時予以各種激烈手段的急救,卻可能只是造成病人更大的痛苦。

但安寧療護的一切行為,是秉持著「人本」的概念來推動的。

在安寧體系中,優先考量的永遠是病人,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無論是例行檢查、換藥、清潔、關懷談話等,任何行動都要徵詢本人的同意才能進行,因為那是病人的生命和身體,他才是主角,家屬是配角,醫院團隊人員更只能算是場務人員。

唯有讓病人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與充分了解自己的權益,病人的生命才能充分地得到尊重,並保有自己的尊嚴。

  安寧療護講求對臨終病人的「全人」照顧(趙可式,1999),包括身、心、靈三個層面,而要達到如此全方面的照顧,必須要有全方面的團隊。

因此安寧療護團隊裡通常包含醫師、護士、社工、志工、宗教師等等,凡是病人所需要的都可以是團隊的成員,而團隊間也非常注重彼此間的合作,同心協力給病人一個良好的生活品質。

  此外,安寧療護理念中,並非把病人照顧好就算完成醫療任務,而是把病人與家屬視為一體,讓家屬同步陪伴病人走完人生最後的旅途。

病人往生後,持續追蹤遺族的生活情況,給予適當的悲傷輔導與社會福利方面的協助,希望家屬能盡快走出喪親之痛,恢復正常的生活。

2-2安寧療護的現況與發展

現今,安寧療護在世界各地各有發展,原則仍以St.Christopher’s的模式為主。

相較於西方的歐美國家,台灣於這方面起步較晚。

1983年

財團法人康泰醫療照護基金會開辦「癌症末期病患居家照護」

1990年

台北淡水馬偕醫院設立國內第一間安寧病房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設立

安寧照護在國內初具雛型

1994年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成立

1995年

三大基金會遂匯集力量,成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行政院衛生署確立中文專業名稱為「安寧療護」

1996年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TAHPM)成立

2000年

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並公布實施

台灣是亞太地區第一、唯一立法保障尊重自然死亡的國家。

全國到目前為止,有40家醫院成立安寧病房,52家安寧居家照護,38家安寧共同照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2008年8月),仍持續增加。

第三節 文獻探討

  蔣鵬的《世界的斷裂與相隨—探討照顧者與臨終者的陪伴關係》(91)可說是我們的啟蒙論文。

該文藉由大量的田野日誌以及與病人的對談紀錄,使我們得以一窺臨終者內心感知的變化以及表現在外的相應行為。

然而,在筆者閱讀過程中,除了被臨終者內心的失落觸動的同時,我們特別注意到蔣鵬描述自己在陪伴時的感受的段落。

  或許蔣鵬是基於研究的立場才把這些感觸化為具體的文字,但我們因而好奇的是其他以安寧療護為正職的專業照顧者,當他們今天是基於工作這樣的一種例行事務,而必須每天待在臨終場域,也會有所觸發嗎?

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做的這份工作?

臨終者的心情有旁人去關心去照顧,那麼專業照顧者自己本身的心情又如何關照?

  從上述的問題出發,筆者進而開始搜尋以照顧者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蔡昌雄、蔡淑玲、劉鎮嘉(95)認為,身處死亡邊緣照顧第一線的護理人員,竟日面對的是病人每況愈下的「衰敗」,而非一般醫療場域中所樂見的「痊癒」。

此種與死亡場景的接觸,比起一般護理工作的挫折、乏力相較,勢必容易使照顧者觸及深刻的生命存在課題。

此時照顧者自我內在聲音的傾聽,便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但若是此一需求長期沒有得到適切的回應,便容易造成護理人員選擇離職或漠然以對的後果,這對臨終照顧工作的品質是很大的折損。

  蔡淑玲(93)在其研究中提到,護理人員因身處在死亡邊緣,挫折、乏力與無助的感覺,總是伴隨左右,因為病人的死亡會影響照顧者自身的對死亡的看法,而且間接促使他們深入思考生命存在的課題。

蘇秋雲(90)其論文與筆者所想探討的主題相當接近,但僅止於志工方面,在她的論文結論中,對於安寧志工面對生命的態度與生命成長有相當完整的敘述。

  這些論文都清楚傳達一個概念,那就是:

照顧者在如此近距離解頻繁地接觸死亡的狀況下,會開始質疑一些關於生命的問題,進而引發對於生命的深刻思考。

至於最終是否會得到解答,或是對於照顧者本身是否產生重大影響,則會因個人成長背景以及當下感知的不同而大相逕庭。

  筆者對於安寧療護照顧者研究,最想了解的即是照顧者這一部分的自我成長。

第四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希望擷取多樣且差異大的生命成長經驗,於是將研究對象的範圍擴大至不同的醫院與不同的職位。

雖然此舉會使單一職位樣本數減少,不足以代表該一職位的普遍結果,但仍希望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期待未來有更多研究者致力於跨職位的安寧照顧者研究。

  經動機誘發,以及探討相關文獻後,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一)為安寧療護照顧者生命成長敘說建立資料庫

(二)擴充安寧療護照顧者的文獻

(三)期許筆者在研究過程中能對生死有更多的認識與想法

(四)推廣安寧療護理念,使其更為普及化

第二章 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採用質性研究中之敘說分析。

透過當事人主觀經驗,統整客觀現象以及筆者與之互動的觀察後,而獲得對其陳述的感受與詮釋觀點。

  Connelly和Clandinin(1990;2)針對敘說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

「收集並說出關於生命的故事,然後寫下經驗。

」在當事人選擇如何呈現自己的故事、或是該呈現哪段故事時,其實也是一種和訪問者的交流。

說故事的人,可以從說故事的過程中重新整理思緒,得以再次檢視自己的生命意義;而聽故事的人,也可以從中得到有別於以往的思考與價值。

  安寧療護中,每個所照顧過的病患都是獨特的生命故事,且這每一段都會拼湊、交織成照護者自己的故事。

而Cochran(1997;55)認為,探索個人生命故事有兩大基本理由:

第一,過去的經驗可以提供關於個人的興趣、價值、能力、動機和性格,這些資訊;第二,被選擇敘說、組織出來的故事,會透露出個人是如何獲得成長的。

  敘說分析目前已廣泛使用於各領域研究中,能獲得在一般的進行實驗、問卷調查或觀察中所不能得知的豐富訊息(Lieblich,Tuval-Mashiach&Zilber,1998;9)。

此方法的發展重點是,研究者將「生命故事和對話」的表達本身視為研究問題加以剖析。

換言之,研究者不僅是要將所聽到的故事說法看作一種社會現象,更重要的是處理該故事經驗的再次呈現。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行

  針對需考量的對象選擇問題,本研究基於能力限制,故選擇滾雪球抽樣(SnowballSampling)。

  滾雪球抽樣適用於母群體成員難以界定時。

需先蒐集目標母群體的少數成員,同時向這些成員詢問資訊,以找出其他他們認識的母群體成員,即是以受訪者的建議來找出其他符合研究條件的對象之累積過程。

(陳俞霖,2003)

  依此定義,本研究中的對象係透過人際網路,由成員中的親戚、父母同事等等介紹方式,開始逐一接觸符合條件的訪談對象。

第二節 參與研究者簡介

代號

年齡

性別

婚姻

狀況

工作地點

宗教

信仰

資歷

B師姐

49

已婚

福智文教基金會

佛教

10年

A護理長

40

已婚

長庚醫院安寧病房

18年

C共照師

33

已婚

阮綜合科醫院

佛教

11年

M護理長

32

已婚

聖功醫院安寧病房

道教

6~7年

R志工

48

已婚

多領域志工

3年

P社工

40

已婚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民信

15年

第三節 研究流程

  訪談工作於十月底開始,與三位敘說者各進行過一次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六十分鐘至九十分鐘。

過程中採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進行,開始前預先擬定好問題大綱成為訪談架構,問題呈現與討論方式都比較彈性,再由敘說者的敘說內容中進行更深度的訪談與延伸。

*閱讀相關文獻

*訂定研究方向

*選擇訪談對象

*進行訪談

*謄寫逐字稿

*資料呈現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第三章 置身臨終場域

第一節 當餅乾香飄進安寧病房-R志工

1-1接觸安寧的機緣與心態

  受訪志工R志工第一份志工工作是高雄市政府的老人照護志工。

當時社會的慈善風氣是以捐錢為主,但那時剛出社會的她尚無多餘的存款,雖然不能出錢但她願意出力,願意花付時間、心力去幫助別人。

我沒有錢,可是我有時間,我有這樣的心向,那我就去做。

  多年的志工服務經驗累積下來,R志工覺得最大的收穫是眼界變開闊了,生活不再侷限於當下的時空與環境,反而隨著服務對象、服務場域的不同,可以跨時空、跨地域地接觸到許多嶄新的事物。

我只是覺得在跟老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可以聽到一些我的生活中我的年份中碰不到的東西。

  大約三年前,高雄醫院正在招募一批安寧病房志工,當時的R志工認為,人生的意義絕對不在於每天把自己打扮地美美的,跟朋友相約喝下午茶,或是做些其他很輕鬆的事。

把觸角伸入不同的領域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而安寧療護對她而言就是這樣一個未開拓的全新環境。

在做志工這一塊的時候,我可以去看人生不同的百態、可以接觸不同的東西,這才是我所想要的。

  

1-2衝擊與因應

  有別於醫院中其他的病房期待的是復原、痊癒或新生的喜悅,安寧病房內最好的狀況是持平,大多數時間面對的是衰敗,而死亡更是竟日須面對的課題。

雖然過世的並非自己的親人,但目睹生命消逝的感受也讓R志工有一段緊張的適應期。

剛進去實習的時候,直接進入病房,很緊張欸,常常聽到『又死掉一個』。

  

  第一次,R志工在值班時間遇到病人過世,被邀請一同在亡者邊助念,沒想到念到一個段落才發現其他人都先走了,只剩她一個人面對亡者,心中滿是害怕。

我會怕阿,因為在我的感覺這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是第一次。

  R志工一方面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好直接面對她照顧的病人在眼前過世,也還不清楚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一方面則對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協助病人舒緩悲傷感到懷疑。

我一直在閃,去接受照顧照顧就在眼前過世,我也很怕,還沒有很大的一個心理準備。

  R志工擔心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無法提供病人完善的心靈照顧,若每次都主動攀談、甚至單方面要求深談,反而弄巧成拙,再傷一次病人的心。

在和個案深談的時候就像在掏他的傷口,你有沒有本事幫他敷好?

如果敷不好他是不是又再度受傷?

  不過她也表示,將來若自己能再度受相關訓練、在能力方面持續精進的話,也願意為病人的靈性需求方面提供更多支援。

1-3餅乾香帶入病房

  要關照臨終者的心靈,深談並不是唯一辦法。

既然無法做到用言語安慰病人,R志工選擇化語言為行動,主動把她的專長──烘焙業,帶入病房,分送無聲的關懷外,也讓病人親手參與製作,讓他們有另一個管道的輸通,同時也從實作中肯定自己的生命。

醫院總是充滿醫療的味道。

今天我做做餅乾,有餅乾香的介入,讓病人不會覺得一直被繃在那個地方。

  有一次R志工剛烤好了一盤餅乾,到各病房分送。

一位越南嫁過來的病人一次拿了好幾塊往嘴裡塞。

R志工對此番舉動有很深的感觸:

對她而言只是很簡單的幾個步驟烤出來的餅乾,只要能在當下舒緩病人的病痛,讓病人覺得吃起來開心,這就是值得去做的。

只要她在那一刻她吃起來是很舒服的,是她很想要的,我們都會盡量去完成它。

  雖然那位越南新娘隔了幾天就過世了,但卻留給R志工助人所帶來的內心踏實感,也更能肯定自己,繼續為其他病人努力。

  另一個案例是:

單人房新住進了一個脾氣極差的美國人,他總是拒絕打針跟吃藥、也不喜歡醫護人員進入病房。

然而當他第一次吃到R志工的餅乾,竟一反平常地主動向護士表示,餅乾的味道讓他想起他的家鄉,很想再多吃幾塊。

  餅乾好像有魔力似的,快速地拉近照顧者與病患的距離。

R志工認為如果自己的一點付出能使他們從無止盡的用藥及治療中暫時逃脫、或是喚醒心中美好的記憶的話,就該全力去做。

1-4對生命的醒覺

  R志工談到,一位長期照顧癌末先生的太太有一次來到聯誼廳跟志工聊天、透透氣,才過不久醫院就傳來她先生過世了的消息,走得突然。

  上一個小時還好端端說著話的人,卻在這一小時病情突然急轉直下,說走就走。

R志工對此有很深的感觸:

原來生命的延續不是必然,看似持續而平順的狀態其實是極不穩定的,此刻的好不表示下一刻就會好,變化隨時可能會發生。

最深刻的就是很多東西是瞬息萬變的,這是我覺得最大的一個改變。

  另一個案例是前述提到的越南新娘。

她希望在臨終前能與越南的家人團聚,才能了無牽掛地離開。

但醫療團隊基於病人健康的考量無法放行,於是高醫透過慈濟的師兄師姐們,幾番輾轉找到她住在鄉下的姊姊,讓他們姊妹倆視訊見面。

  R志工談到姊妹相見的場面時,自己也語帶哽咽。

在異鄉孑然一身面臨自己的死亡,那種感覺是健康的生者很難想像的,但當下看見病人激動的反應,還是會被那種深深的期盼所感動。

  雖然這次的越南尋人事件空前絕後,但R志工認為經歷了這麼多的案例,才真正了解機會總是一閃而逝,永遠不能預測下一秒會如何、生命又能持續多久;重要的就是憑著一股善念,當能力所及時盡可能地去做。

在安寧的時候我很強烈的感覺是,你真的需要把握你所擁有的,不管是機會還是生命,因為此刻跟下一刻不一定是會一樣的。

1-5小結

  從一開始抱著且看且走、且走且學的心態踏入安寧療護,R志工說到目前為止,在眾多志工經驗中,安寧療護帶給她最多始料未及的衝擊及改變,也接觸了更多的人生百態。

其中感覺最深刻的,就是生命之瞬息萬變。

如果沒有認識安寧,就不會有這麼強烈的力量讓她去把握每一個當下,盡己所能地去做、去挑戰、去達成很多事。

  然而照顧者終日處於臨終場域中,不免會受到某些場面或個案的影響,R志工知道自己尚未足夠成熟去面對,於是選擇用較輕鬆的心態,藉由烤餅乾與病人相處,不僅可以避免造成病人的壓迫感,也可讓自己站在一定的距離外,循序漸進地因應病房裡的衝擊和自己的情緒。

第二節 工作即興趣──C共照師

2-1進入安寧的推手

  C阿姨之所以踏入安寧,並不是特別的機緣或機會促成的,而是從小就對死亡這方面有特殊感覺以及表達出濃厚的興趣。

從很小的時候就對死亡這件事很敏感。

比如說母親如果很晚回來,就會很擔心她是不是不回來了,會覺得萬一她不回來,就沒有人可以照顧我了。

  她後來遇見了足以稱為她啟蒙導師的劉老師,更加奠定了她對安寧療護領域的信心和決心。

老師說先接觸腫瘤病房,你才會知道他面臨最後面那一刻的困境。

所以後來才會一畢業就去找腫瘤病房待。

2-2衝擊與面對

  因為老師的話,讓她相信這的確是她所能發揮的領域。

但她得以償願地進入了腫瘤病房後,身為初入病房的護理新手,卻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震懾和衝擊,她也重新正視自己的初衷。

其實剛進到腫瘤病房,你會有一些壓力,因為雖然你對這塊有興趣,有興趣跟當工作就是兩回事。

  護理人員的使命是以讓病人舒適為第一原則。

若這些醫療措施是讓病人更痛苦,站在第一線的他們都首當其衝地感受到那些致命衝擊。

讓她感受到壓迫的最大原因,莫過於台灣當時尚未開始推動DNR簽署的急救窘境。

看到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的癌末病人,在病危時仍被迫接受急救,十分不人道。

會那種跳上去急救,一壓,病人的肋骨就會啵啵啵,三根斷掉。

再插那個氣管內管,那個喉頭鏡,一弄下去,牙齒就掉兩根下來這樣,然後整個嘴巴都是血。

  殘忍且慘不忍睹的畫面不斷上演,她意識到自己對於這樣無法善終的生命感到痛苦,且恐懼如此死亡。

其實你對那樣的死亡是會覺得很害怕、很沒有尊嚴,會覺得說為什麼人要走得這麼辛苦?

到最後一刻的時候,是還不能善終。

  雖然她一開始便確定自己對這個部分有熱忱,但在工作剛起步之際,面臨到死亡的恐懼還是讓她卻步。

那時候會怕什麼?

很怕那些病人,往生的病人會回來。

覺得我好不容易我在我想待的地方工作,怎麼會搞得這麼折磨?

2-3轉捩點

  在這個時候,兩個年紀輕輕的骨髓移植病人,成為她職業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

印象中有個十九歲、很可愛的小男生小傑(化名),他的疾病是ALL,然後另外男生是AML。

然後他們很好玩,就用彼此的疾病來稱呼對方,『ALL你好』、『AML你好』。

這兩個剛好落差很大,一個很會唸書,一個很不會唸書。

  因為骨髓移植的病人是要待在無菌室中,所以她跟病人有很多單獨相處的時間,所以生理、心靈、靈性的部分,她都可以接觸到。

那時候我二十五六歲,其實對這樣子的男孩子,會有特別的一個不捨。

在遇到青少年生癌病時,我會覺得很像花苞,花苞要開花,可是還來不及開花就夭折了。

如果他開出來就會很漂亮,可是他開不出來。

  這兩位病人前後兩三年的病程中,都已經和當時的醫療團隊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們的離開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

我們都只是早一點出社會,面臨到這樣死亡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去承受這麼沈重的部分,這樣很痛苦。

  當時台灣尚未有安寧的觀念,而被激起內心許多感覺跟想法的他們也只能採取「從實作中學習」的模式讓自己獲得成長。

我們醫院那時也沒有安寧病房,真的就是靠我們幾個護理人員,自己去上課、土法煉鋼來照顧這樣子的病人,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她遭逢了這個工作第一個最大的挫折和壓力,開始害怕遇到和這兩個病患相似的病例,也意識到自己缺乏這方面的專業技能,會無法克服再次面對自己的病人要離開。

這兩個往生的時候,我都請假請了兩三天。

覺得要回去這樣面對一個沒有他們的病房,而且要陪著他的家人走過,那個過程其實……自己的情緒沒辦法處理得很好。

2-4調適與成長

  這兩個案例都還在的時候,面對著不知道何時將到來的死亡,他們偶爾透露出來的哀傷跟惶恐,就已經讓她體會到龐大的無力感。

那時候我們還會陪著小傑就是偷溜出去買(炸雞),就是這種愉快的事情也是做得來的。

可是在處理情緒跟哀傷這個部分,其實你是處理得不好。

  不知道該如何引導病人從哀傷走出來,沒有辦法正確地幫助他們轉換成積極正面的思考,她不能改變他們,更不能說服自己真的勇敢地相信死亡不可怕。

當她真的失去他們後,久久不能走出低落的情緒,因為她也相信死亡就是哀傷,死亡就是失落,死亡就是無法改變、且會造成痛苦的事實。

  死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