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87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最新】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盐酸除锈C.烧碱变质D.酒精挥发

2.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A.1:

1B.2:

1C.4:

1D.5:

1

3.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A.洗涤剂可去除餐具上的油污——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B.氮气可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D.盐酸除铁锈——盐酸能与铁反应

4.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4HNO3=4X↑+O2↑+2H2O。

X的化学式是

A.NO2B.NOC.N2OD.NH3

5.下列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2Fe+6HCl==2FeCl3+3H2↑B.Zn+CuSO4==ZnSO4+Cu

C.4Fe+3O2==2Fe2O3D.Na2CO3+2KNO3==2NaNO3+K2CO3

6.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物都是化合物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各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

1D.该反应可以表示氧化反应

7.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是

A.烧碱B.石灰水C.浓盐酸D.浓硫酸

8.下列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是

A.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B.锌粒和盐酸反应

C.生石灰和水反应D.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9.一定条件下,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质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C.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10.为了判断锌、铜、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初三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下列药品选择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锌粒、铜片、镁条、稀盐酸

B.MgCl2溶液、锌粒、铜片、稀盐酸

C.镁条、ZnCl2溶液、铜片

D.MgCl2溶液、ZnCl2溶液、铜片

二、填空题

11.在能源需求庞大的今天,科学家都在尽可能开发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可再生、对环境无污染、分布广等优点而备受科学家的青睐。

太阳能电池也因此应运而生。

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反应。

太阳能电池有多种,硅太阳能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

晶体硅为灰黑色,金属光泽。

溶点高,硬度大,质地脆。

工业上用石英(主要成分为SiO2)制备粗硅的反应为:

SiO2+2C==Si+2X↑,实验室里可用镁粉在赤热下还原粉状二氧化硅发生置换反应,用稀酸洗去生成的氧化镁和镁粉,再用氢氟酸洗去未作用的二氧化硅,即得单质硅。

请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硅太阳能电池是将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2)硅的物理性质______(请描述1点)。

(3)文章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

(4)请写出实验室制取硅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1)下图是水电解过程的示意图,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以下在化学变化中不会发生改变的是______

A原子种类B分子种类C原子个数D元素种类E物质种类

由此可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正负极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某些地方的水质较硬,烧水时,水壶很容易结水垢,生活中可用______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三、推断题

13.如图,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

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

请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请写出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四、实验题

14.为了验证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李华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并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要得到此变化曲线,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填序号)。

①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2)李华发现该反应过程中无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使实验现象明显,李华用了指示剂——______,改变实验步骤,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该指示剂,溶液变______色,再往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可以观察到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说明该反应是_____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此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

(3)此反应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如工厂排放出酸性废水,则常用______(写名称)来处理。

五、科学探究题

1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

Al>Cu>R;

猜想二:

______;

猜想三:

R>Al>Cu;

(查阅资料)

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R和酸反应生成+2价的盐,+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猜想一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猜想二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猜想三

将铝丝插入到R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

究竟哪种猜想成立?

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于是他们先用砂纸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______,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

(归纳总结)

砂纸打磨铝片的目的是______。

探究结束后,他们总结得出:

通过金属与______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六、计算题

16.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某学生取15g的石灰石和足量的稀盐酸于烧杯中,待其充分反应后,称得烧杯的总质量比原来少了4.4g。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g。

(2)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盐酸除锈程中有新物质氯化铁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烧碱变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D

【详解】

10gA完全反应生成8gC和4g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g+4g-10g=2g,所以该反应中,每10gA恰好与2gB完全反应,所以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10g∶2g=5∶1。

3.B

【详解】

A.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是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不是利用洗涤剂来溶解油污,故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故正确;

C.Fe+CuSO4═FeSO4+Cu,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可用盐酸来除铁锈,故错误。

故选:

B。

4.A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HNO3═4X↑+O2↑+2H2O,反应前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2。

故选:

A。

5.B

【详解】

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故错误。

B.锌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方程式书写正确,故正确。

C.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

Fe3O4,故错误;

D.硝酸钾与碳酸钠交换成分后,既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沉淀或水生成,所以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故选:

B。

【点睛】

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

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6.D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一种是化合物,一种是单质。

此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不是置换反应,此说法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各个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

1,故此说法不正确。

D、若参加反应的单质为氧气,该反应就是氧化反应。

此说法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NaOH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的水,发生变质但溶液质量增加,故此选项错误。

B、石灰水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溶液中的溶质氢氧化钙减小,溶液质量也随之减小。

故此选项正确。

C、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溶液质量减小,但未发生化学变化,故此选项错误。

D、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液质量变大且未发生化学变化,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

B。

8.D

【详解】

A、葡萄糖在人体中被氧化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锌与稀盐酸反应,属于放热的置换反应,故放出热量。

C、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会放出热量。

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需要高温完成,所以需要吸热热量。

故选:

D。

9.B

【分析】

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减少了,故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甲乙是生成物。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减少了,故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甲乙是生成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1时,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而不是剩余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乙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

A、镁、锌能与稀盐酸反应且镁反应比锌的剧烈,铜不能与盐酸反应,能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镁>锌>铜,故A能达到实验目;

B、锌粒、铜片不能与MgCl2溶液反应,说明了镁的活动性大于锌、铜,锌粒能与稀盐酸反应,铜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了锌的活动性大于铜,能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镁>锌>铜,故B能达到实验目;

C、镁条能与ZnCl2溶液反应,铜片不能与ZnCl2溶液,能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镁>锌>铜,故C能达到实验目;

D、铜片不能与MgCl2溶液、ZnCl2溶液反应,说明了镁、锌的活动性大于铜,但不能比较镁、锌的活动性强弱,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D。

11.太阳电灰黑色(合理即可)CO2Mg+SiO2

Si+2MgO

【详解】

(1)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故填:

太阳;电;

(2)晶体硅为灰黑色,金属光泽。

溶点高,硬度大,质地脆,这些性质都不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硅的物理性质;故填:

灰黑色(合理即可);

(3)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2C=Si+2X↑,反应前Si、O、C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次为1、2、2,而反应后Si、O、C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次为1、0、0,所以在物质X的2个分子中应含有2个O原子和2个C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故填:

CO;

(4)实验室里可用镁粉在赤热下还原粉状二氧化硅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硅;故填:

2Mg+SiO2

Si+2MgO。

12.①②③④ACD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O28:

12H2O

2H2↑+O2↑食醋

【详解】

(1)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顺序是:

①②③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由此可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填:

①②③④;ACD;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32:

(2×2)=8:

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故填:

O2;8:

1;

2H2O

2H2↑+O2↑;

(3)水垢能与醋酸反应,所以可用食醋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故填:

食醋。

13.FeCuSO4Ba(OH)2CO2Ba(OH)2+CuSO4═Cu(OH)2↓+BaSO4↓复分解反应

【分析】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钡反应,氢氧化钡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A和E是铁和水中的一种,B和D为硫酸铜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故B是硫酸铜,D是二氧化碳,A是铁,C是氢氧化钡,E是水,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

(1)由分析可知:

A是铁,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钡,D是二氧化碳,故填:

Fe;CuSO4;Ba(OH)2;CO2;

(2)B和C的反应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

Ba(OH)2+CuSO4═Cu(OH)2↓+BaSO4↓;复分解反应。

14.②酚酞溶液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放出HCl+NaOH═NaCl+H2O复分解熟石灰

【详解】

(1)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2)改变实验步骤,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该指示剂,溶液变红色,可使用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再往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可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到发热,说明该反应是放出热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如工厂排放出酸性废水,则常用熟石灰来处理。

故答案为

(1)②;

(2)酚酞溶液;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放出;HCl+NaOH═NaCl+H2O;复分解;

(3)熟石灰。

15.Al>R>Cu不成立R+H2SO4═RSO4+H2↑由蓝色变成无色除去表面的氧化铝酸、盐溶液

【详解】

[做出猜想]

猜想一:

Al>Cu>R;

猜想二:

Al>R>Cu;

猜想三:

R>Al>Cu;

故填:

Al>R>Cu。

[实验探究]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说明R比铜活泼;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铝比R活泼,R比铜活泼,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H2SO4═RSO4+H2↑,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猜想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猜想一不成立

 

猜想二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R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H2SO4═RSO4+H2↑.

猜想三

将铝丝插入到R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

于是他们先用砂纸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说明铝和RSO4发生了反应,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

故填:

由蓝色变成无色。

[归纳总结]

砂纸打磨铝片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铝;

探究结束后他们总结得出:

通过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故填:

除去表面的氧化铝;酸、盐溶液。

16.

(1)4.4;

(2)66.7%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烧杯内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4.4g。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0g

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66.7%。

答:

(1)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4.4。

(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