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820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docx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31: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1)必要性:

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重要性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考点3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的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2)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必要性: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②重要性: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承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注:

①合法的劳动收入主要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要素分配。

②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比较:

主要是两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前提不同,按劳分配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例如,在公有制经济中,工人所得工资、薪金、津贴等都属于按劳分配;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工人所得工资、资金、津贴等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要素分配。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考点33: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必要性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重要性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②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也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制度保证。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注:

①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②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4)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考点34: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同一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对立性: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有存在矛盾。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1)原因:

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具体措施: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民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考点35: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来源:

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注:

①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②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债务收入是国家通过借贷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

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

考点36: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的影响。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考点37: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种类:

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注: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我国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38:

财政收支

1.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

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

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2.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考点39:

我国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

①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②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形成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国内需求,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出口。

考点40:

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内容: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税收具有无偿性。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关系: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注: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考点41: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个人所得税(所得税)

(1)含义:

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税种。

(2)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3)税率:

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如个人工资、薪金)和比例税率(如股息、红利所得)。

※注: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征收的意义: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2.增值税(流转税)

(1)含义:

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2)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优点:

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

这样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注:

计算公式:

应纳销项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税率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考点4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从我国税收性质的角度)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从国家职能实现的角度)

(3)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从税收作用的角度)

2.公民应如何履行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纳税人意识)

(1)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注:

违反税法的行为的种类及表现

违反税法的行为

含义

具体手段表现

偷税

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欠税

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

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个别企业和个人通过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抗税

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3: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考点44: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的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对资源合理配置。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1)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定性手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2)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实现资源配置的。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3)市场调节的作用

①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物品市场调节不了,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有些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

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有的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水,甚至制假售假;有的人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剽窃他人的智力成果。

(利益驱动下的不正当经济行为)

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当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他们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退。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45: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3)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怎样规范市场秩序

(1)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

※注: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4)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5)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考点4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考点47: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固有的弊端。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重要性:

①有利于克服市场的缺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

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

(3)行政手段:

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4)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点4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2)就业更加充分。

(3)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

(4)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考点4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具体要求: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具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具体要求:

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具体要求: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5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重要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地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具体举措: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地位: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具体举措: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地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具体举措: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具体举措:

①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考点51: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影响

1.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影响

(1)积极: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4.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52:

跨国公司

1.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

2.含义:

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3.作用:

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53: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作用:

积极组织多边会谈,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考点54: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的对外开放

(1)地位: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格局: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3)影响: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