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319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x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学院杯”经济

案例分析大赛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学院杯”经济案例分析大赛

经济案例现象简述:

随着粮食价格的飞速上涨以及冲突、自然灾害频频爆发,世界各地纷纷出现粮荒。

2010年我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面临粮食安全“中度风险”,粮食安全立法也被人大代表提上议案。

主要论点:

粮食安全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粮价相互影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传导;目前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非洲地区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可持续危机,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粮食的供给与需求开始出现不平衡,必须密切关注粮食可持续发展;针对粮食安全必须防范于未然,通过调节供需、形成民间储粮和国家储粮结合的储备体系、科技创新带动粮食单产提高、做好人口控制等工作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探索我国粮食增长背后的安全危机

摘要:

粮食安全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国家爆发大饥荒给世人敲醒了关注饥饿、营养不良等警钟。

研究我国目前粮食安全发展状况有利于我国防止饥荒爆发于未然。

本文试从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世界各国与我国爆发的饥荒史、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各方面深入剖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

农业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一、粮食安全的研究综述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提出

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马尔塞斯人口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口的繁殖能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数比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如果无法遏制,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农产品上,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限制农产品的进口和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刺激和鼓励本国农业的发展。

自人类耕种生存以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饥荒,人类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社会动荡不安。

为使人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正确的认识,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将1945年其成立之日——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

1983年4月该组织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国际组织和社会普遍认同这一观点。

一般而言,粮食安全包括有充足的粮食供给,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以及可靠性。

具体指标是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粮食储备率(不低于18%)、粮食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全世界范围内基本农田和播种面积数量(分别为18亿亩和16亿亩)等。

与粮食安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饥荒,据联合国的定义,饥荒状态要达到三个条件:

第一,有30%以上的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第二,每天每一万人中至少有2名成年人或4名儿童饿死;第三,在该地区的所有人每天的摄入的食物热量远低于2100卡路里。

80年代后半期,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欧盟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世界一度出现了粮食过剩,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爆发了多场大饥荒。

(二)我国学者对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因素的研究概述

我国一直本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近2个世纪我国同样多次面临着粮食安全危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和不少学者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作了相关研究。

梁子谦和李小军(2006)认为科技进步水平、物质投入、环境与气候和政策等因素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占比较大。

王祖力和肖海峰(2008)的研究,认为1978-2006年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

张海翔和张德亮(2011)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与区域不平衡、耕地面积、粮食储备制度、农业生态环境、粮食概念拓展、补贴政策有关。

金丽馥和刘晶(2011)认为我国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危机进一步加深,应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近2个世纪爆发的粮食危机

(一)国外较严重的粮食危机

2010年世界上食物不足人口的数量为9.25亿人,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6%,出现了自1995年来的首度下降,这一下降主要归功于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粮价回落。

然而2012年粮食危机又重新抬头,表明我们面临着更深层的粮食安全结构性问题,它严重威胁了我们实现国际社会商定的减少饥饿的目标,即第一项千年发展目标和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也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足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消除饥饿。

据国际粮农组织2011年报告显示,有22个国家(或部分地区)处于粮食持续危机中,食物不足人口总数超过1.66亿,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近40%,占全球食物不足人口总数近20%。

回顾历史,不少国家的大饥荒依然让人历历在目。

1.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

这次饥荒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持续的旱灾影响粮食收成;二是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派遣大量苏共党员往农村加入集体农庄,大量“富农”被逮捕、流放,同时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耕作。

这次饥荒造成大约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因饥饿和刑法而死亡,给乌克兰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

2002年初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签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2006年11月25日,乌克兰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国旗上缠上黑丝带,向大饥荒的死难者致哀。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议会议长莫罗兹主持了大饥荒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并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烛光哀悼活动,希望粮食短缺问题能够铭记在每个乌克兰人心里。

2.1944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侵略导致的越南饥荒。

一方面,日军当局在越南推行“统制经济”政策,先强行从居民手中征收大量粮食,再定量限额配发。

起初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应量为15公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骤减到7公斤。

日军还将越南作为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来源地,将大量大米、橡胶、煤炭等战略物资从越南南部运往北部,造成越南大米短缺、粮价飞涨。

另一方面,日军要求法国人强迫越南人用黄麻(用以编织军用麻袋)、橡胶等经济作物代替水稻,导致粮食耕种面积大量缩减。

据法国当局当时统计,1944年种植黄麻等作物面积是4.5万公顷,是1940年种植的9倍。

粮食被强征和粮食耕地大面积锐减导致越南横尸遍野,据法国殖民政府总督德古则在《印度支那的牢笼》写道“约有100万越南北方人死于饥荒”。

3.埃塞俄比亚大饥荒。

20世纪8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旱,作物连年歉收,百姓失业现象严重不得已流离失所。

世界粮食计划署鉴于粮食来源日益减少被迫将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的粮食配给由每位饥民每月15公斤小麦减到每个家庭每月12.5公斤。

在国内粮食供给不足而外援有限的情况下,引发了1984年至1985年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一些受灾的家庭以树根杂草为食甚至大部分饿死在迁居途中。

那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的惨景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大饥荒导致近100万人因营养不良、饥饿而丧生。

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经济基础薄弱,1997年至1998年年度人均GDP只有107美元,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在遇上长时间旱灾时粮食根本无法自足,1998年的大面积干旱又使埃塞俄比亚相当一部分农田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000年4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由于雨水稀少、作物连年歉收和人口流离失所等原因,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和吉布提7个非洲国家将有1600万人面临食品短缺的问题,其中,埃塞俄比亚的灾情最为严重。

4.2008年的海地饥荒。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海地农作物长期饱受飓风威胁,导致粮食供给不足。

2008年一连串极具破坏性的飓风将海地的农作物、牲畜席卷一空,导致海地国内粮食价格急剧攀升,市场上粮食日益短缺,海地很多偏远地区由于只能靠毛驴或者步行达到,世界粮食计划署无法将大量粮食运往救援,许多孩子和妇女因营养不良而死去。

5.2011年8月东非大饥荒。

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和乌干达7个国家,本身就是长期备受饥荒困扰的地区。

2011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苏丹以及乌干达共有将近1200万人食品短缺。

7月份以来索马里南部地区已有超过40万人受到饥饿的影响,死亡人数过万,成为这场饥荒的重灾区。

联合国驻索马里人道主义食物协调办公室认为在索马里的部分饥荒地区,每天至少有6人死亡,50%以上儿童严重营养不良,索马里全国近一半人口,即有370万人面临被饿死的境遇。

6.2011年至2012年南苏丹饥荒。

由于2011年粮食种植季节初期降雨不足导致南苏丹收成减少粮食供应紧缺,持续冲突更是扰乱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饥荒雪上加霜。

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粮食计划署编写了《南苏丹收成和粮食供应评估》,认为南苏丹粮食不安全形势急剧恶化,粮食不安全人口已经从2011年的330万猛增至2012年的470万,2012年约100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并不乐观,多个国家尚处于粮食持续危机中,对粮食供给构成威胁的冲突仍在不断发生。

粮食持续危机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定义为“使较大比例的人口在较长时期内极易受死亡、疾病和生计中断威胁的某些环境”。

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标准:

一是持续时间长。

一个国家在2001年至2010年间有8年或更多年份,或是在1996至2010年间有12年或更多年份出现在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名单上,该国就被视为处于持续危机中。

二是援助量即该国接受的人道主义援助在其援助总量中所占比例。

如果一个国家自2000年以来官方发展援助(ODA)中人道主义援助比例达到或超过10%,该国就被视为处于持续危机中。

三是经济及粮食安全状况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出现在低收入缺粮国名单上。

人道主义对饥荒受灾国提供的救援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需与粮荒抗争,解决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

表1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

1996-2010年的危机类型及2000-2008年的人道主义援助比例

国家

仅自然灾害

仅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粮食危机总数

人道主义援助在ODA中所占比例%

阿富汗

-

5

10

15

20

安哥拉

1

11

-

12

30

布隆迪

-

14

1

15

32

中非共和国

-

8

-

8

13

乍得

2

4

3

9

23

刚果

-

13

-

13

22

科特迪瓦

-

9

-

9

15

朝鲜

6

3

6

15

27

刚果民主共和国

-

15

-

15

27

厄立特里亚

2

3

10

15

30

埃塞俄比亚

2

2

11

15

21

几内亚

-

10

-

10

16

海地

11

1

3

15

11

伊拉克

-

4

11

15

14

肯尼亚

9

-

3

12

14

利比里亚

-

14

1

15

33

塞拉利昂

-

15

-

15

19

索马里

-

-

15

15

64

苏丹

-

5

10

15

62

塔吉克斯坦

3

-

8

11

13

乌干达

-

4

10

14

10

资料来源:

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和发展倡议

(二)国内自民国时期以来爆发的粮食危机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和粮食生产大国,自民国以来也多次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导致我国发生了多次饥荒,对国人影响同样沉痛而深远。

1.1938年的饥荒。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进攻郑州,在黄河花园口决堤,造成黄河泛滥对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影响。

其中大水淹死了约89万人;黄河改道使周边地区的农业被破坏,粮食严重歉收。

在当时战争期间外界救济困难,灾民陷入无助状态,饿死人数粗略统计最高可能达到300万。

2.1959年至1961年的大饥荒。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受灾面积最广、受灾人数最多的饥荒。

导致饥荒的原因是前期粮食产量浮夸现象严重、天气干旱以及上缴公粮不断攀高百姓粮食短缺。

此次饥荒,官方公布非正常死亡数字为1348万人,前提假设是这三年没有因新生婴儿而发生的人口增长。

国内外学界对本次饥荒死亡人数基本认为在1700万至3800多万人之间。

其中,蒋正华、李南(1986)估计三年的死亡人数有1700万;金辉(1993)估计3471万;曹树基(2005)估计3245万。

另外,党史专著《曲折发展的岁月》认为,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的人口数量大约在4000万人。

茅于轼则对此次饥荒的死亡人数做一下基本研究:

死亡的人口中包括正常死亡和饿死的,公式表示为:

(上一年人口数量+新生人口数量)-(正常死亡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本年人口数量)。

按其方法计算饥荒大致导致3500万人死亡,饿死人数达到了全国人口的5%之多。

其中四川、河南、安徽、山东和甘肃这五省饿死的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继“丁戊奇荒”之后我国面临的最大粮荒灾难。

3.19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多次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界定,粮食人均占有量不应当低于400公斤。

1973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突破300公斤,1984年为395.5公斤接近400公斤。

此后人均占有量又下降,1995年达到387公斤,而2003年降到334公斤,回到了1982年以前的水平。

2010年终于突破了400公斤,达到409公斤。

然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0年报告认为世界上大部分食物不足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孟加拉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超过40%居住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

表22005-2007年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比例单位:

%

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

其他发展中国家

37

15

13

资料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三、我国20世纪以来粮食安全发展的现状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07年,我国粮食不足人口数基本稳定在130万人左右,粮食不足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0%。

粮食短缺问题依然威胁我国相当部分人的生活。

2008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从多方面保障耕地促进粮食供给稳定增长。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任玉奇向湖南代表团议案组递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的议案,认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长期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希望能够通过立法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下文将对我国今年来粮食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从整体看粮食产量持续增加

1.1998年至2003年粮食减产阶段。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43069.5万吨,相比1998年减少了8160万吨,减少幅度为15.9%,年均递减3.4%。

其中主要是稻谷和小麦大幅减产,分别降低到了1982年和198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在此阶段,2000年全国粮食产下降幅度为历史罕见,比上年减少4621.1万吨,同比减幅达9.1%。

2.2003年至2011年粮食连年增长阶段。

2003年至2007年,全国粮食增产7090.5万吨,增长了16.5%,年均递增4.1%。

此期间全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984年至1998年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阶段的2倍。

2006年至2011年粮食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当然期间受经济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较为明显,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波动幅度较大(见表3)。

表32006-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增长速度统计表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产量(万吨)

49804

50160

52871

53082

54648

57121

比上年增长%

2.9

0.7

5.4

0.4

2.9

4.5

数据来源: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二)从供给方面看,粮食安全压力日益增加

1.粮食供求的地区结构趋于不合理,产能向主产区集中。

2009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即冀、蒙、辽、吉、黑、苏、皖、赣、鲁、豫、鄂、湘、川的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7.1%;11个产销平衡区即晋、桂、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6.4%;7个粮食主销区即京、津、沪、浙、闽、粤、琼占全国粮食总产的6.5%。

粮食供给越来越依赖主产区,其他地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2011年13个粮食主产省产量占全国的76%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90.5%。

2009年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为34.6%,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4.7个百分点。

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未来粮食的产能增长压力有限,相对水源充裕的南方地区则更能够持续发展。

2.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限制了粮食单产大幅度增长。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段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中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该规律同样能够解释农药化肥对粮食单产增长的效用。

在我国刚刚开始大量投入农业化肥时,粮食单产不断增长,贡献率显著。

但投入过多后,杂草和昆虫开始对农药化肥产生抵抗力,同时土壤和水源也被遭到破坏,自然对粮食单产影响越来越小。

据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数据表明,过去8年我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并且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农药化肥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降低到10%左右。

可见,农药化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必会对粮食单产增长产生限制,粮食供给将趋于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

(三)从需求方面看,粮食需求不断扩增

1.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必将导致粮食需求量日益增长。

粮食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人口的食物消费,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人口本就是对粮食有很大的需求。

近年来,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但因为基数过于庞大,总人口还是增长较快。

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增长。

2.大规模使用生物循环燃料必将拉动对粮食的需求

由于我国石油储藏量贫乏,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而国际油价节节攀升依赖进口绝不是长远之计。

可再生的生物循环燃料则是石油的很好替代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对生物循环燃料必将有着巨大需求。

而生物循环燃料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是利用玉米、薯类和浓作物秸秆等加工成其他燃料,这就对粮食尤其是玉米产生了偌大需求。

生物能源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扩大粮食的利用,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问题在于,如果不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生物循环燃料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导致减少人口消费粮食市场的供给。

汽车消耗石油,而石油需要粮食,从而形成机器与人争粮的局面,将引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

(四)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减少

1.供粮食生产的耕地、水源不断被破坏。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然而耕地资源是有限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将有更多人口进入城市,城建和工业用地将占用更多的耕地。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占用的土地大多是良田,这必将导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耕种另一不可或缺的资源就是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占南方水资源的1/4。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2007年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约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加上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水源和土地质量的损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

表42000-2010年我国水资源统计表

年份

水资源总量(亿

地表水资源量(亿

人均水资源量(

/人)

2000

27700.8

26561.9

2193.9

2001

26867.8

25933.4

212.5

2002

28261.3

27243.3

2207.2

2003

27460.2

26250.7

2131.3

2004

24129.6

23126.4

1856.3

2005

28053.1

26982.4

2151.8

2006

25330.1

24358.1

1932.1

2007

25255.2

24242.5

1916.3

2008

27434.3

26377

2071.1

2009

24180.2

23125.2

1816.2

2010

30906.4

29797.6

2310.4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劳动质量明显下降

古人云:

“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由于农村耕种成本不断上升,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很多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造成农田经营中人力投入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一方面,粮食耕种劳动力减少,偏远地区的农田就会出现抛荒现象。

另一方面,农村中剩下的是留守儿童和老龄农民,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管理农田,粮食产量低可能仅仅足够维持基本生活。

3.资本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下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在绝对量上是有所增加,但从与GDP和财政收入的占比中可以看出是呈现下降趋势。

财政农业支出从1996年的77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了3.4倍,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则增加了4.6倍,即中央“三农”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21.1%降低到16.6%,呈下降趋势。

一般而言,财政农业投入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将增长0.12%,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对促进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粮食供应量提高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还对产粮大县进行财政补助。

2011年中央财政对200个产粮大县奖励补助20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保护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但因为奖励资金规模偏小,所起到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以2011年中央财政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为例,平均每亩补助有11元,按粮食总产量计,平均每斤不足1.5分钱。

(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越来越严重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极端气候不断增多,直接影响或终止了农业生产进程,使得一些粮食作物减产或绝收。

以俄罗斯为例,2010年该国由于遭受了“1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受灾面积达1000万公顷,小麦产量从2009年的9400万吨下降到6500万吨。

目前全球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全球气温升高引发了严重干旱、洪涝灾害、冰雪灾害,也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

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的影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2010年西南地区大面积干旱也导致粮食作物歉收,全国各地纷纷捐款帮助受灾人群。

2012年春季播种时节云南贵州等地出现干旱,广西多地则连续降雨导致春播推迟。

频繁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加之民间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作物耕种只能是听天由命更使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制约。

表52005年-2010年我国耕地受灾面积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水灾成灾面积(公顷)

604.7

456.9

510.5

365.6

316.2

702.4

旱灾成灾面积(公顷)

847.9

1341.1

1617

679.8

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