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020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docx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

?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

1.?

百喻经?

中有一那么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

“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

〞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那么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那么

C.在事物的开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认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屡次试验。

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屡次失败。

爱迪生答复:

“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局部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

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

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B

A.实物补偿B.价值补偿C.增殖补偿D.劳动补偿

5.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B

  A.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B.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开展

  C.改进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6.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说明:

A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根底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开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开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开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

  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9.钱学森曾经说过: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效劳,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这说明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

C

  A.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B.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

  C.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开展的奉献

  D.个体从社会获得的满足程度

10、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梦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方案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效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前者是〔〕的观点,后者是〔〕的观点。

A

A.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B.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11.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置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置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置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到达了120万元。

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为:

C

A.20%B.50%C.200%D.100%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资本频繁发生。

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开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C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B.技术创新与大力开展互联网金融

C.去工业化与大力开展现代效劳业D.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1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2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

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D

A.100%B.75%C.50%D.125%

14、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

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

现因采用新的机器设备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

1。

试问,在不追加资本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B

A.2000B.1000C.500D.100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2、哲学的根本问题是〔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

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D〕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认之否认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那么的哲学根底是〔C〕

A、矛盾特殊性原理

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开展不平衡原理

※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联系的观点和开展的观点

否认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

符合历史开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生活方式

B、社会劳动

C、思维的产生

D、大脑发育程度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

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15、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16、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根底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1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B〕

A、人的客观的活动

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全部社会关系

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

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D〕

A、人脑的主观创造

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C〕

A、狡辩论

B、实用主义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7、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开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2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根本的关系是〔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9、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B〕

A.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

32、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D〕

A、物质或精神

B、物质和精神

C、存在

D、具体的物质形态

※33、意识的本质是〔D〕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B、客观事物

C、一种特殊的物质

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B〕

唯心主义狡辩论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相对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5、辩证法所说的否认是指在事物开展中〔B〕

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存

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认、抛弃的态度

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疑心的态度

※3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B、真理开展中的两个阶段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D、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

37、“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8、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开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39、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D〕

A、是否成认阶级斗争

B、是否成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成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D、是否成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的行动就是社会规律

D、人民群众是社会开展规律的创造者

41、构成生产力的根本要素是〔D〕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2、经济根底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D〕

A、一定历史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4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根本矛盾的关系是〔C〕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前者为根底,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D、以后者为根底,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44、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

〔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4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46、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必须使其商品的〔C〕

A、个别价值等同于社会价值B、社会价值提升为个别价值

C、个别价值降到社会价值之下D、个别价值提升到社会价值之上

4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局部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

A、它在资本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变化

B、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永远存在

48、产业资本循环是(A)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成的统一

B、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形成的统一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D、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9、对产业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流通阶段B、购置阶段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

※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B、生产严重缺乏

C、生产绝对过剩D、群众消费缺乏

51、货币的两个根本职能是(A)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D、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52、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年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

5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6、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59、剩余价值率是〔A〕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全部劳动时间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7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实践

D、唯物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和实践根底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根本内核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根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答复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答复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根底,这指的是〔B〕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开展的规律是〔C〕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开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开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12.辩证法的否认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D.既克服又保存

13.唯物辩证法的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事物开展的〔A〕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开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成认〔D〕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开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成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屡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泼易变的B.内容是活泼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

坛经?

“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28.实践是指〔D〕

C.人有目的的、到达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开展的三个根本历史形态是〔B〕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开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开展

C.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开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开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