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99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一单元

备课人

周新玲

单元主题

“走遍千山万水”

单元

教材

安排

本组教材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三篇精读课文,《七月的天山》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词三首》表达了古代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桂林山水》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思想感情;《记金华的双龙洞》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七月的天山》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有关课文。

过程与

方法

1.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诗文。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祖国秀美山川的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

2、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

资源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相关山水诗词、资料。

教师准备

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三课时

授课类型

211模式

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首诗词,《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写的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以诵读为主,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理解诗文。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三首写景诗词的记忆不成问题,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中想象来品评诗句。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再通过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李白的诗我们学过不少,谁还记得?

2、简介作者

学生回答

(李白、杜甫)

 

生背李白的诗句

创设情境,以强大形式将学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

3、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合作交流诗句意思。

4、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尽、闲、厌”

教师介绍李白背景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

个别朗读

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粗知诗文大意。

借助背景知识的介绍,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三、吟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吟诵古诗

2、齐读古诗

学生诵读古诗

通过介绍体会作者情感

同通过配乐诵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拓展资料

(一)描写山的古诗

打写题目

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高飞尽独去闲(孤独)

两不厌敬亭山(与山为伴)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巩固

导入新诗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山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写水的诗。

2、板书课题

出示洞庭湖图片,介绍相关知识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齐背古诗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提出要求。

指名划出诗的节奏

2、指名朗读,齐读古诗

3、检测诗中生字词

4、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合作交流诗句意思。

根据要求自读古诗

学生认读生词

同桌互相交流古诗意思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粗知诗文大意。

三、图文结合,研读古诗

1、出示图片,说说画面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2、学生试着理解诗句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3、指名朗读,齐读古诗。

指名回答

 

学生诵读古诗

 

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体会情感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景物的?

2、诗人用了哪些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齐读古诗

(由近及远)

(比喻、对比,表达了赞美之情)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拓展资料

(二)描写水的古诗

打写题目

根据诗中描写的内容,试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望洞庭洞庭秋色如镜

洞庭山水银盘、青螺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忆江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前两首古诗

2、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填词也相当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

齐背古诗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二、认识词牌

1、自由读读这首词,看看它和以前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词及词牌

生自读、交流

初读诗词,了解词及词牌先关知识

二、初读诗词,理解内容

1、自读诗词,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齐读诗词

3、借助注释,合作交流诗词意思。

4、指名汇报,重点理解“谙”

根据要求自读

学生认读生词

同桌互相交流诗词内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粗知诗文大意。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1、理解重点词“江花”“绿如蓝”,了解“蓝草”,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江南美景的画面。

2、师出示江南美景图,生观赏“红胜火,绿如蓝”的画面,体会“能不忆江南”的语言魅力。

出示作者相关背景材料,你了解到什么?

3、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指导诵读诗词(配乐读)

5、欣赏歌曲《忆江南》

生齐读诗词

 

学生欣赏美景,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自读

欣赏诵读诗词

借助课件图片,引导学生感情诵读,深入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拓展资料中相关知识的介绍

打写题目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首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忆江南

红胜火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完成练习册;预习第2课。

教学后记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两课时

授课类型

精读课文;211模式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的秀丽风光,要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反复朗读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篇指导写作的优秀范例。

学生会比较喜欢。

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中采用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游玩。

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一定会使你留连忘返。

现在,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山水。

2、板书课题

 

观看视频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测生字词,指导书写重点字。

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理解“甲天下”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学生认读生词

学生回答

(甲天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试着用概念图理清课文条理。

3、集体交流。

4、齐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做概念图

借助概念图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中有关桂林山水的背景资料

打写题目

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用概念图设计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

板书设计

“甲天下”(总起)

桂林山水漓江的水(分述)

桂林的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

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巩固

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

二、细读品味,感受美景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想一想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这些特点的?

2、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对比句子,了解排比句式的作用。

3、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b.教室里真静啊……

4、指导朗读,体会漓江水的美。

5、小结学法。

(读—画—品—诵)

学生按要求自读

学生回答(特点:

静、清、绿)

比喻、排比、对比的方法

学生练习说话

 

学生朗读、背诵

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三、迁移学法,自主探究

1、默读第三自然段,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2、小组汇报,教师借助课件理解本段。

3、有感情朗读并试背第三段。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特点:

奇、秀、险)

迁移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引读4小节。

后接着引读:

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

2、小结:

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3、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师生一起诵读。

师生接读最后一段

 

 

课外知识的补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相关文章

打写题目

仿照课文例句,试着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排比句式。

板书设计

“甲天下”

桂林山水漓江的水(静、清、绿)【比喻、排比、对比】

桂林的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预习第3课。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两课时

授课类型

211模式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洞等知识缺少了解,需借助资料理解;本课是一篇游记,写作顺序对于学生来说不易掌握,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学策略

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内容,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昨天,我们去欣赏了风景秀美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将带大家沿着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吧!

2、板书课题,出示图片,看双龙洞景点。

 

欣赏图片

亲切的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字词。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3、默读课文,看看作者都游览了哪些景点,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开火车认读生词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三、回归整体,理清顺序

1、再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途中—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段落。

学生汇报

 

学生分段

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对理解课文,学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四、欣赏路途见闻

1、默读课文2—3段,作者在路途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什么?

画出有关词语。

2、汇报交流(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3、指导朗读。

小结:

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

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学生默读、思考

学生汇报

指名读,齐读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中相关背景资料

打写训练

仔细观察图片,选择其中一处风景写一写,试着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写具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顺序)

途中——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课文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

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学生回答

回顾复习

导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游览洞口、外洞,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

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

结合图片理解“孔隙”: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重点体会此句。

(2)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②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学法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总结全文

体会写法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相关内容

打写训练

根据课文试着设计一段“外洞”“有外洞进内洞”“内洞”的解说词。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途中——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美)(宽、大)(窄、险)(奇、大)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预习第4课。

教学后记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课时

一课时

授课类型

211模式

教材分析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让学生自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和启迪,达到对提升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练习上下文读懂词句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作为略读课文,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读法与写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介绍天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妙无比的浙江双龙洞。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美丽的北国——新疆的天山尽情地游览一番。

2、简介天山。

从课题解析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生词。

3.说说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4.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简单写下作者的游览线路。

(进入天山→天山脚下→原始森林→天山深处)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指名认读

学生汇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抓过渡,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在天山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象也是各不相同的,默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雪峰的高远壮丽,吸水的欢快、清澈。

(2)森林的茂密、寂静。

(3)天山野花的繁多与美丽。

4、指导朗读相关段落。

5、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小组按要求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自读、齐读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你们随作者游览了天山,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是怎样将这种美景描绘下来的呢?

3.小结:

作者巧用过渡,移步换景。

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

拓展材料

阅读平台单元主题材料相关文章

打写训练

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注意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板书设计

进入天山:

雪峰、溪流

4*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

走进深处:

野花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摘抄优美语段。

教学后记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四课时

授课类型

练习课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

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设计理念

语文园地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力求在通过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培养孩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重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

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

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

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策略

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学生畅所欲言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明确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

(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学生自读口语交际要求,明确主题

 

学生回答

 

明确口语交际要求,做到胸中有数

三、讨论交流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

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2、自由组合。

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

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小组根据要求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第二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学生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