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738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x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分复习笔记】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部分社会政策分析第十章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分析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与主要概念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社会政策比较研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部分什么是社会政策绪论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社会政策”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实际存在的一个政策类别,二是指对这个类别的政策的学术研究。

对于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是对社会政策本身以及与社会政策有关的现象的描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政策的本质、功能,以及与社会整体和各个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概括,给出理论解释。

一、社会政策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联系

在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贫困、失业以及各种反常的社会行为的突显。

社会各个方面对此做出了各种反应,其中包括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和民间的慈善救助活动的开展。

1.民间慈善活动的发展

(1)1869年在伦敦建立的慈善组织协会。

(2)组织的目标是推进和协调有关的慈善救助活动,以消除济贫领域的混乱。

(3)该协会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以贫困是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接受公共救助会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意识,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

(4)特点是对贫民进行“友好访问”。

试图通过对贫民的“友好访问”,对其提出建议和忠告,使他们学习自我控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具有远见,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包括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对求助者提出建议和劝告等。

(5)发展了对自己的工作人员从雇用到培训和薪金支付的一套制度。

2.社会科学系的建立

(1)1912年12月经伦敦经济学院创建人悉尼·维伯在伦敦经济学院建立一个社会科学系,专门培训社会服务人员。

(2)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活动从识别“谁是穷人”开始转向了“他们为什么受穷”。

(3)社会科学系逐渐变得对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关心。

(4)蒂特马斯被称为英国第一个社会行政的教授。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社会行政被公认为是一门由社会改良主义者推动的学科。

在19世纪中后期人们对贫困和社会福利的争论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社会改良主义者强调的是造成贫困的社会原因,倡导通过社会改良性的政府政策减少贫困、推进社会福利、增进社会公平。

1.社会行政的产生背景

(1)社会调查的发展。

社会学的发展和人口调查的实施,把大量的关于社会状况的调查数据汇集得出调查结果,被社会改良人士和工会作为有力的工具推动政府对社会福利予以关注,制定必要的社会政策。

(2)实际的社会政策的发展。

政府推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住房、社会照顾等各种社会政策。

(3)各种正式的社会组织活动的惯例化。

人类活动的专门化产生了各类正式组织,其活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按惯例行事。

2.社会行政的主要特点

(1)实用主义。

关注的是具体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无家可归等社会问题的特征和范围,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主要集中于政府的社会政策。

主要关心的是对政府认定的或法定的社会服务进行研究,而不太关心对非法定的社会福利形式的研究。

(3)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把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科。

3.蒂特马斯推动社会政策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1)扩展了社会政策的范围。

社会行政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定的社会服务的起源和实施。

蒂特马斯解开了学科研究与这些法定的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因此,他的许多研究为对社会福利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2)重新界定社会政策这个学科的目的和重点。

①社会政策的研究要注重对客观事实的了解;②社会政策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1历史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0多年,各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在社会福利方面改良主义、渐进主义以及对社会直线进步的信奉居主导地位,社会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有效地执行国家的社会政策方面。

(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注意到了对福利问题的争论,重新估价社会政策这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立场,并明确地从社会政策的角度进行研究。

(3)70年代后期左右两派争论。

左派认为,社会政策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是对工人阶级社会控制的工具。

右派则认为,社会福利政策支出破坏了市场机制,影响了资本投入,损害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福利依赖。

2.社会政策研究的定位的看法

(1)把它看做一个研究领域;

(2)把它看做一个综合性的学科;(3)把它看做像经济学、社会学等基本学科一样的一门学科;(4)把它看做以社会学为其理论基础的学科。

四、社会政策的研究方式和主题

社会政策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其研究方式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相似,包括对有关事实的调查了解和对了解的事实的理论概括。

社会政策本身具有的价值取向的特点,社会政策研究与政策倡导不能区分开。

1.社会政策研究的特点

(1)作为学术研究需要弄清事实,对社会政策的形成过程、社会政策本身的内容、它的实施导致的结果(包括谁直接受益、谁间接受益、谁受损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等)、社会各个阶层或群体的反应等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调查了解,客观地进行描述和分析。

(2)社会政策涉及人们对社会福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追求,涉及人们期望的社会生活状况,它与利益、价值、信仰等发生联系。

社会政策研究不能回避对社会政策本身和它导致的结果以及它的社会追求进行解释和评价,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也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非规范的。

2.研究方式

(1)描述社会政策,具体分为:

①描述政策的制定过程;②描述政策本身的内容;③描述政策的执行过程。

(2)分析和解释社会政策,是对社会政策的具体目标和总的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

(3)评估和影响社会政策,是对政策本身的内在一致性、政策过程、实施结果等不同阶段的评估,对政策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的评估。

对政策的评估涉及对有关事实的调查了解,涉及对所得事实的价值判断,并根据评估和判断提出对政策本身或执行方面的调整性建议。

3.主题

(1)建构用来陈述国家福利供给的概念。

这样的理论主题是寻求把现实世界的状态转变为有助于分类、解释和理解的抽象的思维的构造物。

其社会政策研究的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两类:

①建立有关描述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现象的概念模式。

建构的概念包括:

福利国家、国家福利、福利社会、社会供给、集体供给、财政福利、职业福利等。

②建立国家福利的类型学或分类学。

把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依据其某些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社会福利分成三种类型:

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法团主义的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的福利国家。

(2)对国家福利供给的起因、功能进行理论解释。

这个主题的研究现在有很多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的理论解释。

(3)对规范理论的系统阐述。

理论的这个类型是为政策发展建立一个概念框架和鉴别出能够被用于评估政府的社会规划方案的标准。

这类理论一般用于对社会政策项目进行评

估,确定它们是否满足或实现了特定的目标,是取得了积极的结果还是取得了消极的结果。

4.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目前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提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但关注的更多是是操作层次的制度设计,而且缺乏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思考也很欠缺。

第一章个人福利与社会政策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的需要与基本需要1人的需要

(1)人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①两种需要的具体内容a.人的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作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直接与人的生物性本能相联系的。

b.人除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外,人还具有把自己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变成实际能力并加以运用的需要。

②两种需要之间的联系a.人作为生物体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称为欲望。

欲望类需要的特征是有关的需要必须通过消耗或使用外在于自身的物质资料才能够得到满足。

而人的实现、发展和运用能力的

需要主要是通过消耗自身具有的能量,以及对外在于自身的物质的形状或性质进行转换就能够获得满足。

b.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如果成为实际的能力并得到运用就可以满足人作为生物体生存下去的有关欲望。

c.人的有关的潜在能力越是得到充分的实现,人的生存下去的需要,即人的欲望也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但是,人的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变成实际能力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实现人的欲望的工具。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2)从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从人的与生俱来的两种需要直接衍生的需要同样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关,但又涉及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人的自然本性。

①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

最初的婴幼儿时期要被照顾、被关爱,否则不能生存下去。

除了婴幼儿时期,人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也有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

②人的得到指教的需要。

人不仅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照顾,以使自己的源自生物性本能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需要通过得到他人的指导、教育,以便掌握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的方式。

③人的照顾他人、给予他人爱的愿望和能力。

在人的自然本性中不仅包括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欲望、冲动和潜能,人由于自然本性也能够对他人的需要产生情感的和认识上的反应,能够自然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3)文化对人的需要的扩展①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创造并拥有文化。

首先体现在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被极大地扩展并变得极度复杂。

其原因有三点:

a.文化扩展。

因文化对人的满足欲望的方式的极大扩展,所以人对许多的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的物品、服务都形成了获取的欲望、冲动。

其表现在数量、种类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

b.文化的作用。

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满足生物性本能的欲望,运用和发展能力也成为人的需要。

人在发展能力方面有选择的空间,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文化的作用,因而人就越来越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c.人具有潜在能力。

人能对哪些潜在能力变成实际能力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而人的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又使人具有了个性化特征。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非遗传的共性的形成,都与人的认识、思考、表达能力在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的发展有关。

②由于文化对人的满足需要方式的影响,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发生了分化。

a.在发展个人能力方面,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而另外一些人则有机会主要发展和运用能够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能力。

b.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方面,很多在文化的作用下发展出来的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方式也成了人的需要。

同时,由于人的运用能力的方式的发展和丰富,人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精神性需要。

人的权力欲、求知欲、创造欲、自尊心、荣誉感等精神性的欲望都是人类文化的建构物,是在文化的加盟下发展出来的人所独有的各种精神性的需要。

c.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变化,人的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同样在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即人的被照顾、被关爱的需要无论是主要与对物质的需要有关还是主要与对精神性的给予有关,都变得更丰富、更复杂。

2.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的含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

①非基本需要,是指满足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方式,即包含了基本需要和满足基本需要的方式。

②基本需要,是人作为一个生物族类共同具有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结构的要素”,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又称“生物性的需要”,人除了这种共同的生物性的需要,有些人还具有一些与别人不同的特异的需要。

(2)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概念辨析①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含义的a.所有的人共同具有的源自人的生物性的需要。

这类需要是相对于只是某些人具有的需要。

按照他的看法,只是某些人具有的需要不属于人的基本需要。

b.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

这类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本需要,即人还有另外的需要。

这些需要即使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真正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只在某些人那里具有的特异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就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需要。

除了基本需要之外,在不同的人那里还有不同的特异的需要。

②马斯洛对于个体在需要上的差异的原因的看法马斯洛认为,这既与个体的体质差异有关,也与文化有关。

a.所有的人都有运用自己的能力的需要。

b.文化对人运用自己的哪些能力或者说人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施加了影响,即具体运用能力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c.从人的基本需要和运用能力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看,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既可能是人的愿望、冲动、需要,也可能是满足人的某些愿望、冲动、缺失的手段。

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人在运用能力方面的差异,表明人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需要,但在在满足需要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别。

(3)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要与生物性本能的关系辨析马斯洛把所有的人都共同具有的基本需要称为类似本能的需要。

对此,他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人的基本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一样,由体质和遗传决定。

但其中很多是只有人才有的、由人的体质和遗传决定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的本能,只不过人的本能或者是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或者是人独有的。

把人的本能称之为类似本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a.人的基本需要是同动物的本能一样,以遗传基因为基础。

b.以动物的本能为例,人的本能中有些是动物所没有的,所以把人的本能称之为类似本能的需要。

②人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有显著的区别。

a.动物的本能包括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b.如果把人的本能称为基本需要,则是指由先天决定的冲动、感知的冲动,而不包括与满足基本需要有关的目标确定、工具行为和技能等方式。

(4)重新界定基本需要概念的必要性①必要性a.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是指由人的遗传基因、生物性本能决定的冲动、欲望,不包括满足欲望的方式。

b.由于马斯洛没有明确区分基本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因此,在他的基本需要中又包含了很多由人类文化建构起来的满足由人的遗传基因、生物性本能决定的基本需要的方式。

而对于这些方式,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的基本需要。

②马斯洛对人的高级需要的解释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把人的这些需要都称为人的基本需要。

a.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对个体来说也是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因此,其满足也越能够被推迟,并容易消失。

b.高级需要之所以“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对个体来说也是发展较迟的产物”,是因为它们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被建构起来的需要。

c.对相对高级的尊重的需要的解释:

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的人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

d.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解释:

促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③马斯洛区分人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目的马斯洛区分人的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目的之一,是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而非基本需要、特异的需要、强大的习惯,即使得不到满足,也并不一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④马斯洛理论缺陷没有明确地区分基本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把很多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也归为人的基本需要,所以对基本需要和非基本需要的区分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

a.由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在相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b.如果把由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所有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都归为人的尊重的需要或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人的基本需要就能够包括人的所有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

(5)必须从两个角度重新界定人的基本需要①从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两个方面看待人的需要。

a.主要以是否与人的生物性本能有直接联系来区分人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把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和满足它们的方式相区别;b.把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中,再区分为必要的方式和非必要的方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如果用示意图来表示我们所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和马斯洛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区别,那么图1-1至图1-4可以分别表示马斯洛的定义和我们的定义,以及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社会文化影响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各种可能的情形。

图1-1

马斯洛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

图1-2

本书定义的人的基本需要

图1-3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较多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可能情形

图1-4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较少的人的基本需要的可能情形②关于人的基本需要的几个示意图表达了以下几点:

a.关于人的需要的分类,基本上赞同马斯洛的分类,但是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类别,在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包含相应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b.对自由的需要也是人的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且既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与其他各层次的需要交织在一起的需要。

c.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及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的人的基本需要是不同的。

③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

判断人的基本需要的两个区分角度是互相联系的,对由人类文化建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的区分不能脱离同源自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关系。

因此,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既要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来考察,更要从它同人的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关系方面考察。

3.其他学者对人的需要的研究

(1)布拉德肖对人的需要的分类布拉德肖主要关心的不是具体的需要,而是从人的认知特点和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个研究人的需要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具有明显的把个人需要与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影响联系起来的特点。

①四种类型布拉德肖把个人的需要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a.个人感觉到的需要;b.个人表达出来的需要(对某种缺乏的表达);c.规范的需要(有政府官员或专业人员作出的对需要的判断);d.比较的需要(通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对照产生的需要)。

上述四种类型的前三种需要显然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

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

而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比较的需要之间的区别主要是理论上的、分析性的区别。

②意义布拉德肖的分析框架对认识和分析人的需要具有启发意义。

a.布拉德肖的分析框架与马斯洛的研究一样都是力图全面分析人的需要;b.布拉德肖还联系了社会福利服务实践来分析个人需要,并认为需要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关各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他提出要探讨如何使国家、专业人员和服务的使用者对“基本需要”形成共识。

(2)多亚尔和高夫的基本需要与中间需要的研究①两项基本需要包括:

身体健康;自主性。

若没有这两方面的需要的一定程度的满足,人就不可能从事基本的生命活动,不可能进行生产、再生产和文化的传递。

②中间需要这两类基本需要的满足又依赖于一些中间需要的满足,即为身体健康,需要有营养的食品和清洁的饮用水、适当的住所、没有伤害的工作环境、没有伤害的自然环境和适当的健康

照顾。

这些中间需要的满足需要个人的努力与构成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有关项目一起来实现。

③两者的界定基础多亚尔和高夫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中间需要的界定是以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标准为基础的。

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身体健康和自主性,在现代社会里确实是能够得到共识的,但是,对满足这两项基本的人类需要所需要的中间需要,人们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3)女性主义对需要的研究女性主义从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妇女的需要的特殊性,对传统的需要讨论提出了挑战。

女性主义理论对需要的普遍主义理论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反应:

①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承认人类有共同的需要,同时认为还存在着一些与需要有关的重要的性别上的差异。

②激进的女性主义,认为男人和女人的需要有着生理的、心理的、遗传的等方面的基础性的差别,认为男人和女人需要的是基本上不同的生活模式。

③另外一种激进的女性主义与上面这种激进主义相反,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把女人特别看待的态度是男人对建构女人施加了影响,这种社会的建构物是没有其客观存在物的。

这种观点是要抵制和颠覆男人对女人的需要的界定。

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认为在社会中女性是被看作从属的群体,她们的普遍的需要没有得到承认,男性作为主导的群体其需要得到了承认,现在要向这种区别对待的政治进行斗争。

4.小结

(1)尽管对人类需要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分歧还是很大的。

多亚尔和高夫等人曾指出,如果我们对某些基本的假设没有一致的看法,对需要本身的争论也就没有意义。

这再次说明对人的需要的界定与基本的价值判断的密切联系。

(2)尽管在需要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上述问题和分歧,但是,有一点或者说是一种趋势还是明显的,即多数研究者都把社会的、精神的或文化方面的某些需要看作是人的基本需要。

(3)女性主义对人的需要的研究不仅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思考男人与女人的需要、基本需要是否有区别,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还应该思考由其他变量区分出的人类群体之间在需要和基本需要方面是否存在差别。

(4)在如何界定人的基本需要方面,既存在着理论认识上的问题,也存在着操作化方面的困难。

二、个人福利、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1个人福利与需要满足

(1)个人福利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福利是个人感觉自己的实际的生活状况良好,因而产生了一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状态。

这种舒适、幸福的主观感受的形成是与个人需要的满足相关联的。

一般来说,一是个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适度的满足,才可能体验到快乐、幸福;二是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个人的福利实现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福利是指个人因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而感觉快乐、幸福的良好状态。

把福利与个人需要、快乐、幸福相联系,就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①无论是人的基本需要还是更广泛的需要的适度满足,都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包括必要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其他非物质性的条件。

②人的快乐、幸福不仅仅源自个人需要的满足,也来自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提高福利水平。

③不同的人对何谓基本需要、何谓基本需要的适度满足会有不同的看法。

(2)福利的两种含义①福利是指一种令人感到快乐、幸福、满意的良好状态;②福利是指为实现这种状态而做出的努力。

如果以个人的良好状态来界定福利,包括状态本身和为实现期望的良好状态所做出的努力。

但是,这种努力可以分为个人自己的努力,以及社会中的其他个人和机构为个人提供的帮助。

谈论个人福利时,主要指个人所处的状态,即令人感觉快乐、幸福的良好状态。

(3)阿马蒂亚-森对福利含义的解释阿马蒂亚-森是把个人福利视为个人利益、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个人获得的具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的一部分。

①阿马蒂亚-森用能力方法解释福利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理解。

a.他的“能力方法关注的最原初概念是‘功能’”。

功能,是指一个人的各种活动和特征。

他对福利的解释,同样既包括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