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61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docx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X-137《师生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XX南雄中学课题组

内容提要:

我校是粤北山区的百年老校,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和准备实现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X-137“师生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了探索,在总课题的大力支持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用行为研究法、逻辑归纳法、文献法、调查法、活动法、培训法、学习实践法等,认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系;发现并解决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障碍;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有效的学习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教师的自身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

百年老校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有效性

 

XX南雄中学创办于1906年(清朝未年),当时名为南雄中学堂;民国时期曾改为省立第六中学(当时全省只有10间省立中学),是当时粤北的最高学府;建国后,定名为XX南雄中学中学至今。

“文革”期间,学校一分为三、迁往农村办学,1974年学校迁旧址复办。

恢复高考后,学校走向复兴,渐入辉煌,2002年被评为XX省一级学校,2006年9月,将迎接“示X高中”的评审,2006年11月3日,南雄中学将举行建校百年的隆XX典。

作为百年老校,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重视参加有关重大课题的研究。

《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DCB030256)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我校编号为X-137,名称为《师生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是上述国家重点课题的子课题。

本课题于2003年7月正式向XX省电化教育馆申报,同年9月被批准同意立项,同年12月正式颁布立项证书。

历经三年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研究的预设任务,进入课题的结题阶段。

现将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因此,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识工具,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2、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要推行就必须要改革一些传统落后的学习方式,那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现状,又存在那些弊端呢?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调查。

调查一: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师X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从1998年10月开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0个省市10-18岁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

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别。

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作业练习和实验。

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二:

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师X大学等有关专家对九个省市城乡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从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学生很少有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只有4%的教师认为这些方法有道理,而且经常这样做,62%的教师认为虽然有道理,但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不具备这种条件,30%的老师认为“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知识,不值的这样做,或对中、低年级不合适,甚至认为浪费时间。

55%的小学生认为语文需要死记硬背,33%的小学生认为数学需要死记硬背。

联系调查反思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同样存在上述情况,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诸多弊端,既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网上协作、多元智能、远程协作等刚好能满足学生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喜学乐用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促进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必将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就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上提出:

“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要顺利实现新课程要求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又一重大教育职能。

4、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着他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如果一个在学校生活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活动中,他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依赖的、被动的、孤立的,缺乏创造和激情的,他也决不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命运的主人。

他如果不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那么,他也许可以健康、安全、有爱心的生活,却永远不能感受到积极的、有创意的生活给生活带来的色彩和情趣,享受到创造带来的欢乐。

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他的思维方式,还关系着他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关系到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

2O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脑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特别是以脑科学为基础的学习科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影响。

由于呈现——告诉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演、演示和叙述课文等只能激活少量的大脑路径,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力图建立运用多种感官以及以实验室操作为基础的科学与数学项目,他们所开发的这些项目都设计了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有可能处在一个有着多种多样联系的探究情境中,并做到尽可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或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

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等。

这种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等等。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该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的相应智能水平都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发现、展现和促进各种智能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力领域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

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

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研究的理论假设

基于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营造宽松、XX、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课题研究内容

(1)探究如何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学习工具和进行教科研的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性。

(3)同时对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效果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1)创新学生学习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习能力。

①信息获取能力。

主要培养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②信息分析、加工能力。

强调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③协作能力。

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基本模式有:

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

④探索、创新能力。

在具备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工具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培养严谨XX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3)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方面:

(1)在教师的培训与课题的研究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变革,思考着进行教学,通过网络借鉴别人的课例、理念,比较着教学。

(2)把教师从盲从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教学研究中成为有思想、信息素养高的教师。

(3)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使教师由过去的教导者变成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一切服务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造精神。

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研究中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综合方面:

(1)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能,能恰当正确地对待网络,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服务。

(2)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创出山区特色教育,打造名副其实的“百年名校”。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4、调查法。

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在研究方法方面,我校除了采用以上常规的方法外,还进一步进行了创新,采取了以下符合学校校情的方法:

5、活动法。

开展一些活动让全校师生增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喜爱。

如:

网页制作大赛:

《我为南粤添光彩》、《腾飞,雄中》;南雄中学图书节、《旭日》文学社社徽等徽标设计大赛,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6、培训法。

依托学校电教室以及校外管理规X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师生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并利用宣传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如:

培训后立即开展“网络对青少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

7、学习实践法。

我校并不因为网络的负面引诱而禁止师生的网上行为,而是积极地引导师生正确深入了解网络信息技术:

学校实现了“一网通”,教室、办公室以及教师宿舍全部免费开放网络;学校还有专门的教师计算机教师供教师上网查找资料;学校建立了48个多功能平台和4个信息技术网络教室和两个语音室供学生使用。

大胆地开放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已经让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等,师生都喜闻乐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策略

1、研究过程

本课题实验研究历时三年,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2003.01-2003.07),主要是组织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查阅资料、调查教学实际,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问题,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关系,制定教育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探索的有效性研究的实验方案和组织论证申报立项、召开课题会议,明确科研目标和职责;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2003.07-2004.10),主要通过观摩、示X课等多种课堂形式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间的关系,分析、探讨在教育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制作和应用电子教案、题库、构建学科主题知识库,做好日常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会,加强与同项目实验单位的交流学习,取得中期成果,迎接阶段评估;第三阶段(2004.11-2005.12),主要是开展评价活动,进行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完善、验证、推广等工作,形成教育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新方式。

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实验报告,迎接总课题组的验收工作。

2、研究策略

我校承担了课题实验工作后,通过学习与实践,反思与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实验方法,改善教育策略:

(1)我们确定了课题组成员并进行了组织分工:

副校长郭军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计划制定与组织实施;林琼、邓光冲、彭翼峰、吴韶刚、莫绵润老师作为各科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负责各科研究工作的具体安排;黄云莲、王秀丽素材查找和课件开发;陈梦星、董艳丽等老师负责教研辅导和实验记录;陈继煊、李春明、彭成江、丘继业等老师负责课堂实践和资料统计;邓光冲、吴韶刚、董艳丽老师负责素材整理和文稿修订,由学校X志胜、胡图山、钟良传负责协调与统筹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当然,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各成员还是相对独立地全程完成各自的实验,只是在材料汇总时作大致的分工与协作。

(2)我们制定了实验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具体的操作计划。

其间我们组织了多次讨论,探讨信息技术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发展趋势。

课题组老师每学期定人上公开课并进行交流研讨。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放在:

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性地运用适当的网络资源解决课的重难点,减小教学难度,加速感知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3)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技术。

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意识和责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推进课题的实验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抓住2004年在XX、XX、XX、XX四省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的契机,选派领导和相关的主要课题组成员直接参加教育部主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班”。

经过学习,教师及时更新了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信息素养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增强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强化师生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方面,我校大部分教师虽然通过XX省中小学计算机考试并获得初级或中级证书,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专门下发雄中【2004】6号“关于我校教师2004年进行年度计算机培训的通知”一文,规定50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学习。

培训方案规定,此次学习内容为“整合Windows+Office体会现代办公的轻松与高效,整合Windows+Powerpoint、Frontpage、Flash、Dreawear、实施多媒体教学和个人网页平台的搭建,整合Windows及其网络应用实现整修校园网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学生方面,我校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教育;并开展网页制作大赛和设计活动,如《我为南粤添光彩》、《腾飞,雄中》网页制作、南雄中学图书节徽标和《旭日》社徽征图活动。

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师生的计算机运用和能力和信息素养大大加强,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多次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

几年来,学校先后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作有关的科研专题讲座,如XX省电教馆课题组X峻主任,华南师X大学教授扈中平、麦志强、梁永丰以及XX教育学院许兴业等。

市教研员多次来校深入课堂听课,就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研讨,为课题研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6)积极开展教育实践。

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转变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7)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收到显著成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环境的保障。

学校98年就建成了内部办公网络,并通过专线连接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和电教室的使用率一直在90%以上,2004年初,建成千兆校园网及网络管理中心,采用IBM大型服务器,全校每一台电脑都可以登录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

到2004年初,48个教室均配置了多功能电教平台,并配备了四个网络机房、两个语音室以及供教师使用的专业多媒体课件制作室。

2、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师网上备课、课件素材共享、资源整合。

自建资源库,库存电子素材达600GB,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3、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通过专题训练促使师生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4、教师角色定位及教与学关系的确立。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进行筛选,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并不仅仅是为学科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的认知增添一种新的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教师应该确定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将教定位在服务于学生学的角色,形成一种互动的、稳定的、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课题研究成果

2004年9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逻辑归纳法,对典型个案进行重点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方式探索有效性”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理论类:

1、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总报告》。

2、专集:

《中学生整理知识十八法》、《百年雄中――南雄中学教育论文集》等;

3、论文类:

(1)教师方面:

郭军、林琼、董艳丽老师合作撰写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樊篱与跨越━谈面向网络和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于2005年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陈梦星的《历史教科书不应厚此薄彼》于2003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四届全国当代历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丘继业老师的《都是习惯惹的祸》发表于XX华南师X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林琼《高中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初探》获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2期、《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效果预测》获国际性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在《中国当代教育杂志》第54期、《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获获全国优秀杂志《教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