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26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docx

高中经典文言文阅读练习21篇含答案

徐有功名弘敏阅读附答案与解析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

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

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

“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

”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

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

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楚掠凝惨。

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

有功追议曰:

“律,谋反者斩。

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

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

”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

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

“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

在古,析言破律者杀。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

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

“彼尝隐君于死,今生之,何也?

”对曰:

“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

“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

”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

  (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讫代不辱一人。

讫:

请求。

B.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

查抄。

  C.秋官侍郎周兴劾之。

劾:

弹劾。

D.罪当诛,请按之。

按:

查办。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

  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②讫代不辱一人

  ③有功追议曰:

“律,谋反者斩。

……”

  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

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

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

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

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B.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C.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D.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3)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

  【答案】

  1.A2.D

  3.C4.B

  5.

(1)只有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她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争辩得更加厉害。

  

(2)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

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

  (3)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讫”,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应该译文完结、终了。

句意:

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

故选A。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是人物是“徐有功”,品质是“持平守正”,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

建议使用排除法。

①表徐有功处理政事充满仁爱之心,从不使用杖刑,百姓很爱戴他;④是叙述皇甫文备在与徐有功一同办案过程中,诬陷徐有功放纵叛逆者。

依此两项便可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

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

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分析可知,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不是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

故选C。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将死”“赦之”应该对称,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D项。

句意:

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独”,只有;“数”,多次;“犯”,冒犯;“枉直”,是非曲直;“折抑”,压制;“益”,更加。

(2)“按狱”,断狱,审理案件;“诬”,诬陷;“坐”,犯罪;“出”,使动,使……出来,救出;“之”,代词,指皇甫文备。

(3)“故”,所以;“狱”,官司、案件;“持”,坚持;“以”,介词,依靠、凭借;“冤”,冤屈。

  参考译文:

  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

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

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

“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

”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

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

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努力。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

徐有功进谏说:

“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

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

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

”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

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

“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

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

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

”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

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

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

有人说:

“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

”徐有功回答说:

“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

”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

“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

”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

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明史·陆树声传》的阅读附答案与解析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世业农。

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

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

三十一年,遭父丧,请急归。

久之,起南京司业。

未几,复请告去。

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

寻召还春坊,不赴。

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

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

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

隆庆中,再起故官,不就。

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

一日,以公事诣政府。

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

其介介如此。

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

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弟树德曰:

“朝廷行相平泉矣。

”平泉者,树生别号也。

树声闻之曰:

“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揆席①耶?

且虚拘何益。

”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

通籍②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③。

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④。

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

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

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

树声诫毋就馆选。

树声年九十七卒。

赠太子太保。

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有删改)

  【注】①揆席:

指宰相。

②通籍:

步入仕途。

③一纪:

十二年。

④同年生:

科举时代指同榜考中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B.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C.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D.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B.祭酒:

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C.改元:

君主或王朝改换年号,每一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D.别号:

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

如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树声有才华,不向往官场。

他出身农家,有空就读书,在会试中考了第一名;他任官时几次请求回家,还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

  B.陆树声受到赏识,傲视权臣。

当初,朝廷遇到要职,一定首先考虑他;他看见座位不正,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张居正只好替他摆正座位。

  C.陆树声不受诱惑。

陆树生被人排挤,就请求退休,张居正透露说朝廷要任命陆树声为宰相,陆树声却说,自己不求宰相之位。

  D.陆树声淡泊超脱。

他进入官场六十多年,做官却不满十二年;他和徐阶、高拱都可以扯上关系,但徐、高二人掌权时,他却托病不出来做官。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2)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

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答案】1.C2.D3.B

  4.

(1)张居正主持国政,把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作为重要的事情,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

  

(2)(宦官)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

等他匆匆赶到,却尽是官署中寻常的事罢了。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朝”“时政十事”“语”“居正”“邸舍”“谁”“万士和”“国门”“士大夫”“城”,虚词“而已”“与”,“时政十事”意思是“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或者:

十件时政方面的事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语”作“多切中”主语,意思是“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

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

他推举万士和。

等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句子可以断开为:

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举万士和/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项,“一般是长辈起的”说法错误,别号一般是自己起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就对张居正视而不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熟视”,“熟视”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是“视而不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1)中的“当”,主持,掌管;“当国”,主持国政;“以……为”,把……作为;“得”,得到;“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的事情;“后进”,指后生,后辈;“谒”,拜见;“之”,代词,他,代指陆树声;“用后进礼先谒之”,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

(2)中“屡宣诣会极门受旨”省略主语“宦官”,翻译时补齐;“屡”,屡次,多次;“宣”,指召见;“诣”,到,来到;“受旨”,接受圣旨;“且”,并且;“趣”,通“促”,催促;“之”,代词,他;“比”,等,等到;“趋”,同“促”,急速,匆匆;“则”表转折,却;“则曹司常事耳”,却尽是官署中寻常的事罢了。

  参考译文: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人世代务农。

陆树声年轻时亲自种地,有空闲时间就读书。

陆树声考中嘉靖二十年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任为庶吉士。

三十一年,遭遇父亲的丧事,请求立即回乡。

很久之后被起用为南京司业。

不久,又请求辞官。

再被起用为左谕德,负责南京翰林院。

不久,诏令他返回京师春坊(教育太子),不赴任。

很久之后,又起用他为太常卿,负责南京国子监的祭酒事务。

他严格学规,撰写了十二条教规以便激励诸生。

朝廷召他为吏部右侍郎,他称病不上任。

隆庆年间,再次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不就职。

神宗即位,派人到他家中封他为礼部尚书。

当初,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任命,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风格节操;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他,唯恐他不到任。

张居正主持国政,以得到陆树声的辅佐为重,以后生拜见先生的礼节先去拜见他。

陆树声严肃地接待了张居正,好像不肯接受,张居正失望而去。

一天,他因公事到内阁中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

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耿直。

北部要增加岁币,兵部将要应允,陆树声极力争辩。

万历元年,宦官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

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官署中寻常的事。

陆树声知道他们的心思,接连上奏请求退休。

张居正对他的弟弟陆树德说:

朝廷将让平泉为相臣。

平泉,是陆树声的别号。

陆树声听说后称;一名史官,脱离国政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

拘泥虚名有何益。

这年冬天,陆树声请求回乡更加坚决,于是指令他乘坐驿车回去;他到朝廷告辞时,陈述了时政方面的十件事情,说的话大多切中要害,但皇帝只是答复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替代他。

他推举万士和。

等他离开京都城门,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

在官籍六十多年,却没做到十二年的官。

与徐阶是同乡,与高拱同年考中。

他们两人相继主持国政,他都称病不出任官职。

受张居正推举,也始终没有依附他。

回乡后,依然按定制供粮薪,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两次派人问候。

他的儿子叫陆彦章,考中万历十七年的进士。

陆树声告诫他不要接受翰林的选拔,陆树声终年九十七岁。

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隋书》阅读附答案

 豆卢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气节。

汉王谅出镇并州,毓以妃注兄为王府主簿。

从赵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仪同三司。

及高祖崩,炀帝即位,征谅入朝。

谅纳谘议王頍之谋,发兵作乱。

毓苦谏不从,因谓弟懿曰:

“吾匹马归朝,自得免祸。

此乃身计,非为国也。

今且伪从,以思后计。

  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帝以为然,许之。

贤密遣家人赍敕书至毓所,与之计议。

  谅出城,将往介州,令毓与总管属硃涛留守。

毓谓涛曰:

“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

当与卿出兵拒之。

”涛惊曰:

“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语!

”因拂衣而去。

毓追斩之。

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及开府、盘石侯宿勤武,开府宇文永昌,仪同成端、长孙恺,车骑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闭城拒谅。

部分未定,有人告谅,谅袭击之。

毓见谅至,绐其众曰:

“此贼军也。

”谅攻城南门,毓时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识谅,射之,箭下如雨。

谅复至西门,守兵皆并州人,素识谅,即开门纳之。

毓遂见害,时年二十八。

  及谅平,炀帝下诏曰:

“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推令典。

毓深识大义,不顾姻亲,出于万死,首建奇策。

去逆归顺,殉义亡身,追加荣命,宜优恆礼。

可赠大将军,封正义县公,赐帛二千匹,谥曰愍。

子愿师嗣,寻拜仪同三司。

大业初,行新令,五等并除。

未几,帝复下诏曰:

“故大将军、正义愍公毓,临节能固,捐生殉国,成为令典,没世不忘。

象贤无坠,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此处的妃指豆卢毓的妹妹,是汉王杨谅的王妃。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B.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C.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D.毓兄显州刺史贤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怀志节/必不从乱/但逼凶威/不能克遂/臣请从军/与毓为表里/谅不足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诸侯之死,此处是指隋高祖文帝驾崩。

  B.敕书指隋断帝的诏令,敕书中的“敕”指君王诏命、诏令。

  C.车骑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职、封号、姓名称人,是古代称人方式之一。

  D.堞,指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逢敌人进攻时可用于隐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毓守节不渝。

他曾若谏发动叛乱的杨谅,但未获采纳;他假意顺从,转而与杨谅斗争;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

  B.豆卢毓遇事果断。

他策动朱涛共同出兵抵抗杨谅,失败后当即将其斩杀;并联合多位将领坚壁应战,拒绝杨谅入城。

  C.豆卢毓机智应变。

他用计骗过守城的士兵,用箭射退攻打南门的杨谅;并安排稽胡积极备战守城,把杨谅逼至西门。

  D.豆卢毓荣显身后。

他死后因智谋和大义受到朝廷的封赏,他的儿子因此继承爵位;后来受到皇帝的特诏而不绝奉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构逆,败不旋踵,吾岂坐受夷灭,孤负家国邪!

  ②时谅司马皇甫诞前以谏谅被囚,毓于是出诞,与之协计。

    答案:

  

(1)D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豆卢毓的哥哥显州刺史豆卢贤对隋炀帝说:

“我的弟弟豆卢毓向来胸怀忠正的志向和节操,一定不会随从叛乱,只是迫于叛军气焰,不能施展本志。

请让我从军,与豆卢毓里应外合,杨谅不足为虑。

”隋炀帝认为他说得对”。

然后抓句中的专有名词,比如“显州刺史”“臣弟”“毓”“谅”,然后依据虚词“曰”“但”“与”等断句。

  

(2)AA项,诸侯之死不能称之为“崩”。

  (3)CC项“后城破被杀,以身殉国”说法错误,原文是杨谅再来到西门,守门士兵认识杨谅,就打开城门放他进来,豆卢毓于是被杀害。

  (4)①汉王杨谅谋划造反,失败是很快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坐等被杀,辜负国家呢?

  ②当时杨谅的司马皇甫诞以前因为劝谏杨谅被囚禁,豆卢毓在这时放出皇甫诞,和他共同计议。

  参考译文

  豆卢毓字道生,少年时英勇果敢,很有气概节操。

汉王杨谅出京镇守并州,豆卢毓凭借王妃的哥哥的身份担任王府主簿。

跟从赵仲御向北征讨突厥,因为军功拜任仪同三司。

等到高祖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即位,征召杨谅入朝。

杨谅采纳谘议王頍的计谋,发动军队叛乱。

豆卢毓苦苦劝谏,杨谅没听从,豆卢毓于是对弟弟豆卢懿说:

“(如果)我单人匹马回归朝廷,自然能够免除祸患。

(但)这只是为我自己打算,不是为了国家。

现在暂且假意顺从,来考虑以后的计策。

  豆卢毓的哥哥显州刺史豆卢贤对隋炀帝说:

“我的弟弟豆卢毓向来胸怀忠正的志向和节操,一定不会随从叛乱,只是迫于叛军气焰,不能施展本志。

请让我从军,与豆卢毓里应外合,杨谅不足为虑。

”隋炀帝认为他说得对,答应了他。

豆卢贤秘密派遣家人带着隋炀帝的诏令到了豆卢毓的住所,与豆卢毓计划商议。

  杨谅出城,将要前往介州,命令豆卢毓和总管部属朱涛留下守城。

豆卢毓对朱涛说:

“汉王杨谅谋划造反,失败是很快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坐等被杀,辜负国家(家和国)呢?

我应当与您一起出兵阻止他。

”朱涛惊讶地说:

“汉王把大事托付给我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

”于是气恼而去,豆卢毓追上并杀死了他。

当时杨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