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1189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注:

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

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

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以剽悍著称),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

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

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

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

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答案】

(1)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2)背景:

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可知,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是,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2)根据所学和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可知,改革的背景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

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

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答案】

(1)960年;陈桥驿

(2)加强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依据材料一的“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3)依据材料二的“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北宋建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认识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及目的。

3.阅读下列材料: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残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

——王应安《柳南续笔》

原文大意:

现在榨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

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抖,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这都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像拜祭神灵一样崇敬她,让她享有与蚕神螺祖同等的祭祀吗?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什么?

(2)材料中所说“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是指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3)黄道婆的成就对她的故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棉布盛行之前,我国人民的主要衣被原料是丝织品(丝、丝绸)、麻织品(麻布、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因此“黄道婆一人的功劳”指的是这一事件。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说成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夸大了其个人作用,因为她是在学习黎族人民先进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和织造方法,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使她的故乡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生了技术性变化,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答案】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

“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

”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

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

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8.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1)清政府后来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

【答案】

(1)闭关锁国。

(2)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清朝统一台湾后……关闭了其他海港。

”结合所学知识,闭关政策: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外国商人一切商务均需通过少数特许“行商”之手,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9.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

(1)“至元八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

(2)从材料二中看出该朝代实行什么制度?

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3)材料二中宣政院的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二中的“大都”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答案】

(1)1271年,元朝建立;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2)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3)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4)北京、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1272年,定都于大都。

元世祖就是忽必烈。

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灭南宋抗元势力最终完成统一。

故“至元八年”指1271年,“遂一天下”是指灭南宋统一全国。

(2)依据所学可知,从材料二中看出元朝代实行行省制度。

因为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

(3)依据所学可知,元世祖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

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

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

宣政院的设立使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西藏开始纳入中国的版图。

(4)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1272年,定都燕京,改为大都,这里的大都指的是今天的北京。

那时候,元朝的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10.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答案】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点睛】

表格类的材料,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要注意“趋势”不等于结果,不能用结论性语言。

11.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火药

(2)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任选一个,或者提炼其他的观点)

论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2)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12.读图说史。

材料:

(1)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其南端余杭和北端涿郡分别是今天的哪里?

(2)隋朝大运河是由哪些河段连起来的?

(3)唐朝诗人皮日休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说说理由,

 

【答案】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余杭是指杭州,涿郡是指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3)同意;理由: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唐朝诗人皮日休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我同意这个观点。

理由: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13.材料辨析题。

本学期学习了隋朝历史之后,小历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

“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

(1)请问“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2)你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吗?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科举制度。

(2)不赞同。

理由:

因为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因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所以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

14.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让我们一起走近唐朝的帝王,一起感悟唐朝历史,领略唐朝皇帝的风采。

(1)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分别是谁?

他们在位时唐朝分别出现了什么繁荣局面?

(2)图二中的帝王是谁?

她在文教上有什么创新?

她与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相同点?

(3)图片中三位唐朝皇帝你最佩服的是哪一位?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唐太宗、唐玄宗;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武则天,殿试制度。

相同点:

重视人才或选贤任能(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发展文教、整顿吏治等也可)

(3)例答:

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或:

武则天,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或:

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其它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一、图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唐太宗,图三反映的是唐玄宗。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