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童心理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37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聋童心理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聋童心理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聋童心理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聋童心理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聋童心理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聋童心理特征.docx

《聋童心理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聋童心理特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聋童心理特征.docx

聋童心理特征

聋童心理特征

一、聋童感知觉发展

  从心理学上讲,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指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看到汽车上的红色,树叶上的绿色,听到鸟的叫声,等等,而知觉则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比如看到有轮子,能跑动的,便知觉为汽车。

看到灰色的,会飞的,能叫出声音的,知觉为鸟。

但在一般情况下感觉和知觉总是同时出现的,所以人们常表现出来的都是感知觉,如看见汽车、绿叶和听到鸟鸣等。

  幼儿出生时就已具备了最初的感知能力。

例如把奶嘴放到幼儿的嘴边,他便知道吃;在他的耳边拍手或摇铃,他能听到;把一个红色的毛线球从左向右从他眼前移动,他会看看;等等。

  学龄前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儿童感知过程的主动性增强、感知过程中的分析综合水平提高的时期。

聋童听不到声音或听不清周围世界的声音,这就使聋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聋童在感知事物时有他自身的特点。

  

(一)感知觉在聋幼儿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

  聋童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主要借助于视觉、触觉、肤觉、运动觉等感官及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认识世界。

比如通过看别人的口形、表情来明白别人的讲话意思;用手摸,来了解什么是圆形,以及大小、长短的概念。

这也就充分调动了其他感觉器官的积极性,使其他健全的感觉能力的潜力得到了发挥。

比如聋童的视觉能力就很强,往往能清楚地看出健全人所忽略的细节,所以从事聋童教育的教师常让儿童手背感知气流的办法来帮助聋童学习语言,如发n的音,让儿童感到手背上有股热气,发“s”音,让他感到一股冷气。

  聋童的听觉缺陷,语言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其思维的发展,使得他们的记忆与思维也主要依赖于感知觉。

比如学前聋童常认为猫、狗、牛、马是动物,而蚂蚁不是动物(以为动物要有大的躯体);认为小麦、草、树是植物,而海带不是植物(以为植物要有绿色的叶子)。

因此,对聋童来说,直接感知过的形象记忆比语词记忆的效果要好,而动作直接参与的记忆效果就更好。

感知觉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有优势地位。

  

(二)聋童的视觉敏度优于听觉正常的幼儿

  由于聋童的听觉有障碍,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由于眼睛是他们接触和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器官,所以他们就更依赖于视觉,使视觉得以迅速发展而锻炼得特别敏锐。

有的研究表明,聋童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比如在拼三角块的测试中,4岁组的聋童成绩比正常儿童高,这说明聋童的观察敏锐。

  聋童视觉敏度迅速切展补偿了其听觉的不足,在教育中可以借助敏锐的视觉,仔细观察讲话者的口唇动作和用手触摸讲话者的发音部分来学习语言。

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教学。

  (三)戴助听器的聋童对有声语言的感知特点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聋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这是对他们进行早期康复教育的基础。

康复工作者应该帮助聋童充分利用残余听力感知正常强度的声音或语言信号。

目前提高聋童听觉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尽早地给聋童配置合适的助听器,根据聋童的实际情况,用较强的声音或大声对聋童讲话,来刺激聋童残余听力,使聋童注意到声音现象的存在,对声音产生感生认识。

  从声音强度上来看,正常人忍受不了120分贝左右的声音(正常人适合的声音约40分贝-50分贝),而对戴助听器的聋儿来说比较适合他们的声音范围就更小。

一般声音稍小了,就听不见,稍大了,又忍受不了。

聋童在感知声音时,有这样几个特点:

1)感知不到正常人所感知的16赫-20000赫的声音。

2)能感知到的声音的各频率的听力损伤程度也不同,多数聋童的听力损伤以高频率为主,低频率部分相对好一点,正常人能感知声音的全部,而聋童只能感知到低频率发。

因为语言是混频信号,因此,聋童在感知语音时,就会出现感知不全的现象,即使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懂语言的含义,教师应该根据聋童对声音的感知特点,使他们学会理解语言和发展他们辨别语言的能力。

  (四)语言的迟缓影响聋儿知觉的发展

  聋童听觉障碍,限制了他们语言的发展,而语言发展的缓慢,又影响了知觉的发展,比如,在知觉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唤起过去经验,帮助理解当前的知觉现象,而聋童很难用事物的名称或语言唤起过去的经验来认识当前的事物,从而影响了知觉的发展。

由于缺乏语言,就很难综合概括,由于不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就难以形成概括化的表述,所以,语言的迟缓,会影响其知觉的发展。

  以上是聋幼童的感知觉方面的特点。

二、聋童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聋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聋童的注意现象,最早表现为条件性的定向反射,比如注意人脸,半岁后,随着手的动作的发展,注意范围扩大,周围的许多事物只要与视觉有关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鲜艳的颜色,发光的、活动的物体,食物等,但1岁内的注意多是无意注意,即事先没有目的和任务的不随意注意。

3岁后的幼儿期 着聋童的活动、游戏的增多,生活范围的扩大,有意注意开始形成。

但由于聋童的听觉障碍,语言发生迟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

  3岁-6岁聋童的注意的主要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刺激物的强度如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的,或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容易引起聋童的无意注意。

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聋童兴趣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具、活动场所要具有的新颖性胡着聋童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凡是那些符合聋童兴趣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无意民注意,如有的聋童对汽车特别感兴趣,不论在何种场合,他都会去注意汽车和与汽车有关的事物。

  最初,聋童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主要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指导。

  例如,聋童进入康复机构、幼儿园后,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遵守各种行为和活动规则,完成一定的作业与任务,对集体承担一定的义务等,这些都要求发展聋童的有意注意。

引导聋童有意地去注意某种事物,这也是聋童学习的首要条件。

  此外,由于聋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差,需有活动来支持和吸引,所以对聋童的康复活动,应以游戏形式为主。

这样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

在聋童的教育中,特别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增加他们对活动的参与意识。

  

(二)聋童记忆的发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对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

  正常幼儿一般大约在五六个月开始有记忆,如能够再认妈妈,能区别生人、熟人。

2岁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感知能力的发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聋童也能够记忆起几周前的事情,到了3岁以后,能再认几个月以前的事情,并且回忆能力也开始发,聋童的记忆也遵循这一过程。

3岁以前,聋童的记忆基本上属于无意记忆,3岁后,由于生活的复杂,并且在成人的教育和要求下,记忆的水平有明显提高,例如,可以记忆一些简单的儿歌,或成人简单的委托等。

但总体来说,学前期聋童的记忆特点是: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显著地优于词语记忆。

  1.无意记忆占优势

  让聋童观察一些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回忆,这是属于无意注意;要求聋儿记住一些图片,然后再让他们回忆,这是有意记忆。

在学前期,聋童的记忆多以无意记忆为主,进入幼儿园或康复机构后,有意记忆开始发展,但无意记意仍成势,在教学中,应利用直观、鲜明的具体事物进行教学,利用无意记忆,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发展有意记忆。

  2.有意记忆的发展

  聋童有意记忆是随着生活要求和成人的教育而产生的,比如成人告诉他不要乱动煤气、火、电等,而有意记忆的发展则是聋童记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有意记忆的效果依赖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的动机。

活的动机对聋儿有意记忆的积极笥和效果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单纯的记住文具用品,儿童会缺乏兴趣,记忆效果不好,而通过开“文具店”的游戏方法,让儿童 任“顾客”、“售货员”等,记忆的效果就好,因为,角色本身就使聋童意识到记忆的任务,增加了活动的兴趣。

  2)情绪作用 凡是情绪高、兴趣强时,注意力就易集中,有意记忆的效果7就好,比如让聋童根据图形摆积木,如果摆对了,教师赞扬鼓励他,他就会更积极地去活动,就是教师逐渐加大任务难度,他也乐意去完成。

  3)多种感观的参与及语言的参与 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给一组聋童14块积木,其中有红、白、蓝、黑的,有大方形、小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

让聋童看图片,要求聋童记图片上积木的摆法,然后让他凭记忆把它摆出来。

实验分三组,一组是让聋童用眼默默地看图片,第二组是聋儿看的同时,用手沿着图形的轮廓摸,第三组是边看、边画、边说,借助语言帮助记忆。

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组记得最好,第二组属中,第一组最差。

这有力说明多种感观的参与会提高记忆效果。

  3.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材料,而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记忆。

聋童入园前,由于听觉障碍、语言缺乏,其记忆的内容基本上是事物的形象,而且是以视觉表为主;入园后,加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熟悉事物的名称,如桌子、椅子、小朋友、老师、门、屋子等,但仍以形象记忆为主,而语言记忆水平较差。

有人用“漏壶装水”来形容聋儿的记忆,记得快,忘得快,特别是语言文字,一边装,一边漏。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聋儿熟悉的事物,注意材料的直观性,由形象记忆促进词语记忆的发展。

三、聋儿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地反映,而各种概括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它是人类高级的认识物。

聋儿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迟缓,因此,思维发展与正常人相比,有如下特点:

  1.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

  聋儿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但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比如,知道鸡、鸭、猪、小鸟、但是对“动物”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思维的形象笥,表现在聋儿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

例如,展示穿白大褂、带白口罩,身上挂听诊器的人物图片,问聋儿他是干什么的,聋儿会回答:

“打针的”、“我不哭”等。

他们只是依赖于头脑中过去形成的鲜明形象来回答问题,但很难正确地说出医生这个词。

  2.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

  分类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在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基础上进行。

分类活动可以表现聋儿的思维水平,五六岁的聋儿虽开始具有一定的分类能力,但不会按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分类,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的功用来分类。

比如,把桌子、椅子、电话分为一类,把衣服、鞋子分为一类,被子和床分为一类等。

  3.概念的扩大和缩小化

  我们知道,概念总是用词来固定和标志的,聋儿由于语言缺陷,掌握的语词少,对语词的理解也不深入,所以经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比如,一个有残余听力又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老师见他刚理完发,就问他是妈妈给他理的,还是理发店理的,他说:

“不是理的,是买的。

”老师听了,便更改说:

“不是买的。

”他却认真地说是买的,两块五毛钱。

这就是说,他把“买”的概念扩大到了所有用货币的地方,而并没有理解只有反映货币交换关系的才是“买”。

  除了犯概念扩大化的错误外,有时他们又不合理地缩小概念。

如认为汽车、火车、自行车是交通工具,而轮船不是,因为它不能在地上跑;猫、狗、牛、马是动物,而蚂蚁不是;等等。

总之,聋童多半是通过列举概念的方法来阐明概念而不是通过概念的内涵来揭示概念,所以,在思维过程中易发生扩大和缩小概念的错误。

四、聋儿的语言发展

  听力正常的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话,发简单的双音如爸爸、妈妈,并能说出两三个词的简单句,如:

妈妈吃,妈妈抱,抱宝宝等,同时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力远远超过了他们已掌握的词汇。

  1岁半-2岁的孩子,不但能发出很多音,而且已初步理解了语法关系,大人再不用根据其语言猜测其赢我,而是他们的语句中已能用主语、谓语来表达了,比如“那是我的玩具”,“不要妈妈抱”,“妈妈买好的吃”,等等。

  3岁-4岁的儿童已能理解和使用复杂的语言形式,并能用不同的句型表达想法,比如用问句、祈使句、否定句等。

语言的概括能力也逐渐增强了。

  4岁-5岁的幼儿,已经学会了90%的语音,使用的句法大部分是正确的,儿童们这时候所积累的词汇,已经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表达日常生活“需要和交往中”的需要,只是个别复杂音和语法要到6岁-8岁才能掌握。

  和听力正常儿童相比,聋童的语言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在语音的习得和发上有不同的特点。

  聋童失去了正常的习得语音的自然环境。

一般后天致聋的儿童最早发现也多在1岁-1岁半左右,因此,在他出生的一年之内,他们是没有声音环境和语言环境的,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儿童初次尝试语言的时期,因此,他们就错过了很好的初试语言的时期。

  由于失去了自然语言的环境,他们也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兴趣,就不愿意积极地尝试、感知和使用语言,甚至把语言习得当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聋儿的语言发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困难:

  1.发音不清 这是聋童语音发展中最普遍的现象,发音可能是声母上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分,b、p不分,d、t不分,甚至也有的是韵母,如an、en不分。

  2.发音不好听 聋童发音中最常见的是尖声尖气的“假嗓音”和语调不准。

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辨音能力差,听不清、听不准,而且不能自己控制声带;二是不会利用共鸣器。

  3.音节受限制 一般正常2-3儿童岁,能说出10多个音节的句子,而聋童由于送气不自如,发音不灵活,不能连续发出几个音节,所以语言缺乏流畅性。

  4.词汇量少于正常同龄儿童 不能分辨同音异义词,说明语音的理解能力发展不充分;语法比较差。

  由此可见,语言训练是聋童早期康复教育的中心任务,教师应针对聋童语音习得的发展特点,遵循儿童语音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对聋童进行语言康复教育,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C.J.Jensema等人1978年对美国聋生及特殊教育人员的抽样调查材料表明:

聋与重听学生中能很好地运用口头语言的只有15.4%,较好的运用者占29.4%,较差的运用者占21.9%,几乎没有说话能力的占20.5%,全然不能开口讲话的占12.8%。

在语言发展与阅读方面,聋生与正常儿童的差距较大,Wrightstore等人1963年对10岁半到16岁半聋哑儿童正常语言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表明,语言方面,聋哑儿童至少比同龄儿童落后3年多。

16岁的中学生中93%的聋哑儿童落后于同龄儿童。

这一研究还发现:

由于语言的限制,聋哑人更倾向于从事与旁人接触较少的个体性劳动和高技术性职业。

  近几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尽管聋童的语言发展一般都落后于正常儿童,但只要实行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来发展语言,聋与重听儿童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是很有希望的。

许多调查都表明,绝对的先天性聋症毕竟是罕见的。

五、聋儿的智力发展

  从1920年开始,登特那[Dintner]和理曼[Reaman]等就开始对聋童的能力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早期的研究结论是:

聋哑儿童的智力发展至少比同龄人落后2年-5年。

后来的许多研究则推倒了早期研究的结论。

例如:

美国盖洛德大学[GallaudetUniversity]聋哑儿童调查中心1973年对19698名聋生和重听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试,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是100.38。

结论是聋哑儿童在非语言测试方面的平均智商与正常儿童十分相近。

  到目前为止,对聋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聋生历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也影响智力的发展。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

总的来讲,聋生的智力发展、学习的潜能都是存在的,但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加以培养和训练。

从学业情况的调查材料来看,聋生在阅读方面较差,而数学方面的学业成绩较好。

六、聋儿的情绪与个性发展

  

(一)聋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客观体验。

  情绪在聋儿早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聋儿因听觉障碍,语言发展迟缓,所以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工具,比如用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需要、愿望,回答他人的问题,而他人对聋儿的理解,也常依靠其表情动作。

可见情绪情感在聋儿的交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聋幼儿的情绪情感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冲动性情绪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由于听觉障碍和语言迟缓,他们也听不到或听不懂成人的要求,自己的想法又说不出来,因此容易冲动。

故有人认为聋儿都是急性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和语言的康复,特别是在康复机构的集中活动要求下,他们会逐渐改变其情绪,有意识地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例如,为表示自己的忍耐性,打针时不哭;为了表示自己的友爱,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也不发脾气。

对父母的依恋,对教师的爱,喜爱某种玩具或小动物等稳定性情绪逐渐形成。

  但这时期情绪仍受外界影响,老师要密切注意聋儿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自我调节,减少冲动等。

  2.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

  高级社会情感饭知道德感、经济感、美感。

聋儿到了4岁-6岁,高级情感开始发,也就是聋儿的社会化过程开始形成,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有了积极向上的情绪,这些情感的发展,与正常儿童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听觉障碍,发展中会遇到较多的困难而已。

  

(二)聋儿个性性格的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聋儿的性格不同于正常儿童,表现在以下方面:

  1.脾气倔强,好冲动

  听觉健全幼儿1岁多即开始发展语言能力,父母亦开始面生活训练,培养习惯,幼儿与父母相互沟通,彼此了解。

但是,聋儿的父母难以进行各种生活训练,孩子有疑问,但是说不出,父母要告诉他为什么,也不知如何表达。

有时不能及时给予聋儿所需要的一切,有时会造成不恰当的惩罚,有时采取过分保护或管束较多。

因此往往会造成聋儿易发怒、好冲动、脾气倔强的性格。

  2.好动、好奇

  聋儿总是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和姿势。

如果要求聋儿安静地坐着,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有疲劳的表现,就会动动手,踏踏脚,做各种小动作。

聋儿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跑跑跳跳,却不感到疲倦。

  聋儿好动是和身体发育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聋儿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特点,使他不停地活动。

另外,活动主要是依靠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

聋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不能长时间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

  因此,3岁-6岁聋儿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双手背在身后听课。

康复教育教师应针对聋儿好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丰富多彩、方式多变的活动中接受康复教育。

将聋儿好动的性格特征与其他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促进聋儿形成勤快、好劳动的良好性格倾向。

  聋儿的好奇心很强。

总是不停地看、摸、动,见到新鲜的东西,总要伸手去拿一拿或摸一摸。

好奇心导致思考和探索的倾向。

听觉健全幼儿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

”“为什么?

”甚至连续追问。

聋儿的探索行为比较外露,对新奇的东西,不仅用视线来回答,而且多爱动手。

  (三)聋儿社会性发展  儿童为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并要掌握社会的行为方式、规范、习惯,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聋儿由于听力障碍与语言发展缓慢,因此,在社会交往的发展上也比正常儿童迟缓,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亦较迟缓,其特点为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贫乏,社会适应性差。

  1.聋儿伙伴范围狭窄

  伙伴关系不同于母子关系,母子关系是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纵向人际关系,伙伴关系则是一种需要友情、协调的横向人际关系。

为了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聋儿必须学会交朋友。

但是,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迟缓,他们看到别人有嘴说话的动作,而自己既听不见或听不水表 ,又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无法和听觉健全的幼儿在一起玩,只愿意找聋儿玩。

当周围没有其他聋儿时,他们往往一个人呆在家。

他们不愿意自己单独去接触社会,自卑而胆怯。

另外,家长怕别人歧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往往也不愿意带聋儿到公共场合参加活动,使得聋儿的伙伴范围很狭窄。

  聋儿进入康复教育机构以后,有了自己的伙伴。

他们用表情、自发的手势和极其简单的语言进行交往,他们在一起游戏和学习。

一般来说,聋儿很愿意到康复教育中心,因为康复教育中心有他的伙伴,有他的朋友。

  为了提高康复教育效果,为聋儿提供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康复教育机构组织聋儿定期或不定期到附近的幼儿园,与听觉健全幼儿一起学习和游戏。

但是,聋儿仍难以同听觉健全幼儿交往。

比如,设在幼儿园内的南京爱德儿童语言矫治中心的聋儿,每天早晨和听觉健全幼儿在一起做早操,一起在音乐中自由活动。

进入操场后,为数不多的聋儿很快被淹没在数十 觉健全幼儿之中。

但是不难发现聋儿只与自己的伙伴跳舞或互相追逐,而不和听觉健全幼儿交往。

为了扩大聋儿的伙伴范,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康复教育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怕别人歧视的心理障碍,提高听觉功能,学会说话。

只有当聋儿具有了与听觉健全的幼儿交往的能力,他们才愿意,也才能逐渐同听觉健全幼儿建立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聋儿同听觉健全幼儿的交往既是早期康复教育的条件,亦是早期康复教育的结果。

  为了帮助聋儿同听觉健全幼儿交往,幼儿园教师应加强对听觉健全幼儿的教育,引导听觉健全幼儿正确对待聋儿,不歧视聋儿,主动亲近聋儿,和聋儿一起游戏,耐心听聋儿吐词不清的讲话,帮助聋儿正确发音,为聋儿学习语言创设良好的自然语言环境。

听觉健全幼儿学会同聋儿交往,既有助于聋儿早期康复,也能提高自己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助人为乐的情操。

  2.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贫乏

  如前所述,聋儿对接触社会在心灵上有畏惧心理,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比听觉健全幼儿严重。

家长也因他们听不懂别人讲话,又不会说话,往往只让聋儿呆在家里,即使出门,也不离父母一步。

聋儿的社会交往机会很少,社会常识很贫乏。

笔者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对聋儿进行测试,并与同年龄的听觉健全幼儿进行比较。

聋儿在社会常识方面的成绩最差,除了知道用什么写字以外,其他社会常识性问题都不会回答(回答方式是指出有关的图片)。

比如,他们不知道过河需要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知道到什么商店去买酱油;不知道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踢足球;不知道老奶奶病了,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去看病;等等。

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务亦很差。

除了对解放军和医生略有所知(做出敬礼、打枪和打针等手势)以外,对邮递员、矿工、电工和教师等人物不知道。

聋儿之所以回答不出有关社会常识的问题,除了与语言理解能务有关,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太窄,社会经验太少。

康复教育教师 通过情景教学和有角色、有规则、有分工的游戏,帮助聋儿掌握基本的社会常识和道德规范。

组织聋儿进行实地参观,接触社会,逐步积累社会经验,促进社会化发展。

  总之,聋与重听儿童由于语言复位困难,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不利之处。

聋生显得比较孤独,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

有的研究还表明,聋生由于正确道德概念的形成有一定困难,常有自我中心的倾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感。

所以,加强对聋童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格水平,同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选自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