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66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docx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10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老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1、从学科性质上看。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

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2、从课堂形态上看。

“课标”指出:

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

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3、从学生发展上看。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

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4、从学习氛围上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5、从教学个性上看。

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

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

1、目标明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

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2、重点突出。

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

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3、以生为本。

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4、流程科学。

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5、注重内化。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6、体现沟通。

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7、启迪创造。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8、媒体得当。

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9、讲求实效。

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10、多元评价。

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贾志敏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三个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

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

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

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

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薛法根

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

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比如: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

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

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

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

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王崧舟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

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

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

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孙双金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1、登什么山?

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

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

课堂上登什么山呢?

我认为要攀登“三座人山”。

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路径由谁选择?

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

各处的乐趣不同。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

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

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

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

碰壁又何妨?

摔倒又怎样?

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

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3、怎么上山?

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

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

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

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

上课呢?

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

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孙建锋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

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

从生命意义上讲:

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

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

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

情至理顺,精神漫游。

哪有心声不能聆听?

哪有心灵不能理喻?

哪有心室不能点亮?

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

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

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

”下面写着:

“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

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

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

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

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

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

“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

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

能给予就不贫穷。

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

它不仅使学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现象,而且用内在的眼睛看到了意义,进而使意义积淀为学生心灵的财富。

 

●窦桂梅

何为好课?

其标准往往指向公开课。

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她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

有时我们的导向像过于灵活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一个个风行的理念,成为评委、教师对公开课和优质课的一道道“紧箍咒”。

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摇摆下,公开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每日的课堂行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

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丢开一切“三从四德”式的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

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专家们,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因此,公开课也应该有“家常课”的心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

●游彩云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

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

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

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

(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

我想这是因为参赛的老师顾虑太多了,既怕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又怕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被心中那个面面俱到的课堂评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以至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这样就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离,殊不知只有关注学情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

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张伟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

“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

不唯书。

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

 

一堂漂亮的语文课,应该带给学生美感。

这是一堂漂亮的语文课,体现了语文的美感。

首先美在教师的语言。

1、              美在导入语——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温婉如玉,掷地有声,表达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愁。

沿着时光逆流而上,古乐府的歌声依稀悠扬,今天我们就共同回溯到千年前,感受一下那亘古绵延的情愫。

2、              美在结束语——《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

《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清淡的笔触中写出的却是一世的苦悲。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

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3、              美在中间的情景再现,美在教师的言语之间!

 

其次美在用心准备的教学环节。

1、            动听的《一剪梅》配上绝美的画面,学生想不被吸引都难,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后面的入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古诗十九首的精彩配图和老师的知识解说相得益彰。

3、            “情景再现”以新颖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4、            老师的配乐扩写,让学生既体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感受了散文语言的美。

第三、美在深广的内涵。

1、对古诗十九首知识的介绍;

2、对“主客移位”我国古典诗歌的这一特殊表现手法的阐释,以及对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引用解说;

3、对传统文化中送花草寄“所思”的举例分析;

……

都使这节课在带给听者美感的同时,走向了深广,而没有止于浅薄,更没有流于形式!

附:

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七课《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 

课前我们欣赏的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

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温婉如玉,掷地有声,表达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愁。

沿着时光逆流而上,古乐府的歌声依稀悠扬,今天我们就共同回溯到千年前,感受一下那亘古绵延的情愫。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

(课件1)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古诗十九首)(课件2-24)

教师补充: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包括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由于题目失传,所以通常都以首句为题。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集中表现了民间的智慧与诗意和纯正而健康的情感。

其文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钟嵘《诗品》中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三、诵读品味

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

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

(读后正音)

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

(评价录音。

要咬字清晰。

速度宜慢不宜快。

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读后找个别同学朗读。

四、自主整体感知 :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明确:

诗歌的两种可能:

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

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

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

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

【理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呢,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课件26)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

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

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课件27)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

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课件28,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

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

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

(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

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热闹。

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

(课件30)

明确:

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件31)如《诗经·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楚辞·湘夫人》: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山鬼》里也有“折芳馨兮遗所思”的诗句。

都是要把芬芳的花草送给心上人,作为爱情的表白和信物。

《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