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60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附答案

单元质检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海国图志》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唯有中国例外;认为“亚墨利加(美洲)一土,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

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

                

A.摆脱了中国中心观念的影响

B.内容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无关

C.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新知识

D.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

2.(2018湖南长郡中学实验班选拔模拟考试,9)“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允、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

”这说明该思想(  )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3.(2018海南八校新起点联盟考试,8)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

”这一言论(  )

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

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

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

4.19世纪末,康有为以西方有“耶稣纪年”主张废除历史上的“帝王纪年”,改用“孔子纪年”。

20世纪初,革命派提出采用“黄帝纪年”。

其共通之处是(  )

A.否定君主权威B.引介西方理论

C.实现救亡图存D.近代民族意识勃兴

5.(2018浙江衢州质检,11)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导学号25390112〛

6.(2018山西孝义摸底,1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在此他强调(  )

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

7.五四运动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8.下列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设计的四种国旗样式,其中最能反映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

9.孙中山在1924年说: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他认为(  )

A.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B.提倡实业实现平均大同的理想

C.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实业是实现富强的不二选择

10.(2018河南安阳一模,12)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

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11.(2018河北“名校联盟”质量监测一,16)毛泽东指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导学号25390113〛

12.(2017河北邢台月考,30)从1949年到1978年的将近三十年间,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髙。

这是由于人们误把“一大、二公、三纯”的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着眼于(  )

A.“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

B.“什么是社会主义”

C.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D.“怎样管好中国共产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自1840年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一代中国人(林则徐等)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

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其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中国近代化的“重心”已然偏转。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以来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中国向近代化转变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小撮儿士大夫。

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理学中寄托了林则徐这一代中国人怎样的“苦心”。

并概述他们是如何在地理学上“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所认为的“醒来”的含义及其原因;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从思想角度简述作者所持观点的理由。

(8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存在什么问题。

你如何看待“(中国)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一观点?

(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

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

1.C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根据“海岸之国”“海岛之国”“亚墨利加(美洲)一土,孤悬宇内”等,可知魏源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的新知识,故C项正确;亚墨利加(美洲)是哥伦布发现的而不是英国人,可知魏源对西方的历史地理认识并不准确,故D项错误。

2.D 根据材料“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可知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可知该思想并没有清除西学引进的阻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开放的态度”“仿效西方”可知该思想并不封闭,故C项错误;该思想既“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又“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体现了对中西文化的调和,故D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有人以……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为常政,不闻”,可知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提倡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冯桂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时间“19世纪60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整体上看待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开矿”是经济主张,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故D项错误。

4.C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维新派和革命派更改历史纪年的主张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维新派并不否定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是为了确保孔子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革命派主张“黄帝纪年”是为革命的现实政治服务的,二者救亡图存的目标是一致的,故C项正确;革命派排满兴汉的主张是狭隘的民族观,故D项错误。

5.D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源出于中国的做法,与用西方技术维护中国体制的“中体西用”思想不符,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反对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观点,不是在揭示西方政治的片面性,故C项错误;从材料“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可知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是借助传统文化,与材料中梁启超反对的中国人用传统思想论证西学之源的做法一致,故D项正确。

6.D 陈独秀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人性的推崇与呼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生之真相”与“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可知这两者跟民族的独立与解放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陈独秀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了解人生之真相”“国家之意义”“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未来责任之艰巨”,可知陈独秀强调的是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正确。

7.C 题干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说明这是历史的必然,故C项正确。

A项中“完全符合”表述不准确;B项与材料无关;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与北洋政府是否提倡思想自由无关,故D项错误。

8.B “社会革命要求”指的是经济和民生方面,而蓝白井字旗上的“井”字象征田地,故B项正确。

A项反映的是民族革命的要求,C、D两项反映了政治革命的要求,均排除。

9.A 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中“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同享安乐之幸福”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不等于实现平均主义,故B项错误;孙中山在1924年倡导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通过三民主义实现富强,故D项错误。

10.D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这发生在1927年而非1926年,故A项错误;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力始终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开设课程可知,毛泽东在此时注重对农民阶级的团结与争取,故D项正确。

11.D 根据“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等,可知该观点出自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于1949年被推翻,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背景下作的报告,故D项正确。

12.B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邓小平理论着眼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3.参考答案

(1)苦心:

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或强国御侮)。

标示:

林则徐编辑了《四洲志》,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该书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世界史地著作,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这些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启发人们冲破传统心态的束缚,使近代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含义:

民族意识的觉醒。

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加深。

观点: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近代化重心发生偏转。

理由: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将维新思想推向顶峰,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3)问题:

深受西方影响,近代化程度不深,参与者有限。

看待:

同意该观点:

虽然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未最终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阻碍近代化进程。

不同意该观点: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临时约法》的颁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各方面有巨大影响;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苦心”即目的,结合时代背景和林则徐等人的思想主张即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四洲志》《海国图志》这两本书的内容、影响方面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95年”“东洋人”等可判断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二“心理崩溃”等信息,可知“醒来”的含义即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意识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三小问的解题关键是概括作者的观点,然后抓住设问要求“从思想角度简述”,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

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

论述: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等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结论:

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首先需要表明观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进行说明,如洋务运动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等角度进行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