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一、单选题
1.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2.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文化的封闭性B.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C.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D.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3.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
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
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5.“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7.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
8.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9.“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
《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10.如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11.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
“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13.南宋陆游曾作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14.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D.元曲和京戏
15.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据张瀚《松窗梦语》载:
“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
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
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阶层。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
1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市民文化的崛起是南宋杭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特点。
——林正秋(宋史研究专家)
材料三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A错误;
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
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不正确;
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
D。
2.【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欧洲之所以影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政治上是专制制度,经济上是自然经济,文化上实行思想专制,而西方政治上是民主政治,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上较为开放,即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故B项正确。
AC两项只是一部分原因,应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欧洲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欧洲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A、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
依西洋新法?
”可知统治者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
B、据材料“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
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故B项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故C项错误;
D、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当时中国科技发展并未与世界保持同步,故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科技与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力量,政治力量又控制着思想的发展,于是同样的,文化从根本上也受政治影响,但是它是通过受思想影响表现出来的,最后,这些所有的因素影响着科技的发展。
思想的发展或解放可以推断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思想的发展。
4.【答案】A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不高,因此使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这导致实用性科技发达,科学理论成果较少,科技停留在实践的水平上,缺乏理论支撑。
B.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这与题干中“根本原因”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同样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是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故选: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把握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并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中“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原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的发展。
由此可知,B项正确。
其余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
B。
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
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的理解。
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材料判断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都起了促进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
C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材料未体现;
D项各国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提到中国北宋时期.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并用排除法排除.
7.【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结合所学可知是屈原的楚辞,其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代表作《离骚》。
故D项正确。
A项中《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应排除。
B、C两项都是道家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但是不具有楚文化色彩。
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查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以及楚辞的相关知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风格、表达形式都要烂熟于心,这些才是此类题解答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虽作赋词藻夸张,但其目的是引导节俭风尚,这一手法与《诗经》的“风谏”极其相似。
可见,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故选B项。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的强盛时代,不可能见证西汉的灭亡,故A项错误。
汉赋与《诗经》的创作形式不同,《诗经》风格古朴写实,以四言为主,汉赋文辞铺张气势磅礴,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考查汉赋的相关知识,学生对题干信息的提取运用能力。
以对司马相如赋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提取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关键在准确分析材料,对文言文有基本的翻译能力,
9.【答案】D
【解析】
”赵家庄“”盲翁“”满村听说蔡中郎“表明宋代文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宋词和元曲,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10.【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
京剧的形成与元杂剧无关,故B项错误。
元杂剧既有歌舞,又有说唱,故C项错误。
元杂剧体现的是市民文化,反映的是社会现实,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元曲。
需要掌握元杂剧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结合元杂剧的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元杂剧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
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
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元曲。
考查元曲兴盛的原因。
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形式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关汉卿和《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元代的杂剧和宋元南戏的产生为地方戏曲树立了楷模,大大推进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12.【答案】D
【解析】
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
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古代中国文学成就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分析发展趋势.
13.【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显示,农业生产与动物(鸟类)活动感想密切,从侧面反映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立法。
故排除A。
题干显示文学作品平民化趋势,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依据材料关键归纳出农民安排农事的时间的依据。
本题考查宋朝文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新颖,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答案】A
【解析】
A、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风俗画是世俗文化的表现,文人画则是高雅艺术的表现,故正确;
B、话本与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具有文化世俗化的倾向,故排除;
C、汉赋与唐诗,不属于宋元以后的主要作品,故排除;
D、元曲与京戏中,既有高雅成份,也有世俗化的成份,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以学者关于文明二元性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绘画艺术发展知识点的考查,考查了对课本知识的重点掌握理解。
本题以学者关于文明二元性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在解答题目时,要牢记风俗画是体现市井风情的作品,文人画则是体现文人注重内心修养的作品。
15.【答案】C
【解析】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是文人画的特征,排除;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排除;
C.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自然表达作者的心境以感染观者,正确;
D.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不属于山水画追求的特点,排除。
故选:
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山水画的艺术追求是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
本题以《林泉高致》一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6.【答案】
(1)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发展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先例;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2)文化现象特点:
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或崇尚学问学术之风或重视教育之风)盛行;注重休闲雅玩文化。
推动的社会阶层:
城市工商业者、知识阶层士大夫。
(3)共同特征:
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出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
第一小问“主要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
“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即可得出“具有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结论。
第二小问“历史地位”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先例、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及其主要社会推动阶层,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的能力。
第一小问“文化现象”,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即可得出“著书、刻书、藏书之风盛行”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留意声律”、“案头清玩、几案、床榻......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即可得出“注重休闲雅玩文化”的结论。
第二小问“社会阶层”,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海内商贾所资”、“士大夫享太平之乐”即可得出“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转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信息、比较、分析相关所学的能力。
紧扣两则材料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以从均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层等角度思考作答,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7.【答案】
(1)观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顶峰。
主要表现:
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2)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影响:
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3)原因:
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宋代科技发展特点及原因。
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一信息“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等,归纳特点。
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等。
(2)本题考查市民群体与宋代文学艺术的关系。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主要原因及影响”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
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把握到“宋代商业革命”维度展开。
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
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把握到“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方面展开组织答案。
诸如消极方面: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等;积极方面: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