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373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docx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教师放大版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1-4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常见类型:

星云、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八大行星按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运动特征:

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共面性。

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适宜的温度条件和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液态水。

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6.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和自然灾害。

7、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除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外,其他能源来自于太阳辐射能。

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8.地球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自转意义:

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

9、晨昏线:

①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②晨昏线与太阳高度关系: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白天太阳高度>零,夜晚太阳高度<零

③晨昏线的判读:

按地球自转方向顺向由夜晚转入白天:

晨线;由白天转向夜晚:

昏线

④同一纬度,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见日出

⑤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0、地方时与区时

①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②全球共分24时区,东时区12个,西时区12个,东西12是同一时区。

每时区15°,相当于1小时

③时区分布规律:

东西时区以0°经线为中心成对称分布

④北京时间:

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伦敦时间:

零时区,0°(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⑤区时计算步骤:

⑴画简图

⑵代公式:

未知=已知±时区差(东加西减)

附:

时区=经度数÷15°(余数≥7.5,时区数为商加1;余数<7.5,时区数为商)

时区差:

原则(同侧相减,异侧相加)昼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分别为12:

00和24:

00(或0:

00时)

⑥国际日界线度数:

大约于180°相吻合,(但是弯曲)

按地球自转方向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1、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南左北右”)

12、公转运动规律:

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较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较慢;

13、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

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2次直射机会---2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18、四季的产生: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导致四季的产生

19.全球同纬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夏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也就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

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就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20.北温带一些国家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1.地震波分为纵P波和横S波,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地震:

先上下颠簸,接着前后左右摇晃

22.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23.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5.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2.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如:

吸收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黎明的天边光亮

4.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5.大气的保温效应: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有云的夜晚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相反,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大气逆辐射较弱;

深秋的夜晚田间燃烧柴草的原因主要是增加二氧化碳来增强大气逆辐射

6.云量与天气:

有云的天气较晴朗天气日温差要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晴朗

(3)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8.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9.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白天,风由_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风由陆地吹向_海洋_,形成陆风。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山谷风:

白天风由谷底吹向山顶叫谷风;

夜晚由山顶吹向谷底叫山风。

(3)热岛效应: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9.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强。

10.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1.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2.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4.三圈环流(假设地球地表性质均一)

①在地表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如图:

②气压带的成因:

热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③气压带的性质:

气压带风带名称

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多锋面、气旋

副热带高气压带

炎热干燥

赤道低气压带

高温多雨

信风

较干燥

中纬西风

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

寒冷干燥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夏季高纬移,冬季低纬移

2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或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西伯利亚、蒙古或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

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

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4、气候形成因:

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

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来自陆地的干燥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为干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移来时,是湿季,低纬信风移来时为干季)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

冬季最冷月均温在零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0-40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

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零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北纬350-550亚欧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阴天、降水、刮风、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气转晴;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典型例子:

北方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

5、6月份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云贵高原的昆明准止锋(地形阻挡,昆明温暖晴朗,贵阳阴雨冷温)

28.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化石(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危害: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决措施:

①减少化石(矿物)燃料的使用量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是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水体主要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使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黄河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4、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5、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

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递减方向定半球,凸向即流向,流向水温低的为暖流)

6.洋流的形成:

盛行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向西南流,呈逆时针,夏季向东北流,呈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起具大作用,寒流对中低纬度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的渔场有:

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1.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时空分布不均: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12.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是华北平原,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主要措施:

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节约用水,防治污染,淡化海水,人工降雨等。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沉积岩:

砾/页/砂/石灰岩

2、地壳物质循环: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重熔再生→新的岩浆

3、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4、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背斜的岩层形态是向上拱起,岩石年龄为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的岩层形态是向下弯曲,岩石年龄为中间新两翼老;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6、岩层相对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7、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8.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V形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城堡、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戈壁、裸岩等

④风力沉积——沙漠、沙垄、黄土高原;

⑤冰川侵蚀——角峰、冰斗、冰川谷(U形谷)、冰蚀湖。

⑥海浪侵蚀——海蚀崖、柱、穴

⑦海浪沉积——海滩

9.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地壳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成海洋.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褶皱山脉_。

10.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