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3923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docx

答案解析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Word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Ⅲ卷)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

材料提到大量的墓葬中发现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因此A的结论无法得出。

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故B错。

铁器出土多,无法证明冶铁技术普及,因为可能是利用自然陨铁制作而成的,材料中明确给出了提示,故C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因此铁器的使用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选项正确。

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北宋门第影响巨大,但到了南宋,无官职记录的占了一半以上,说明宰相任职受门第影响甚微了,因此A错。

北宋宰相受门第影响很大,但到了南宋,祖上无官职记录的占了主流,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正确。

C选项根据材料无法体现。

宋代是科举制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宰相等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D错。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受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源于”一次说法错误,故A错。

很多药学专注都由朝廷主持官修或者颁行,推动了药学的发展,因此B正确。

C、D的说法从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

材料讲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即使一些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也要刻文稿作为交游之资,说明当时文化受到推崇,D正确。

材料讲到不学无术之人也要刻印文稿,因此A项结论无法得出。

士人中出版个人著作风气盛行,但其地位是否提高材料并无体现,B错。

C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这一思想主要在明末清初以后。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这个题目要根据严复的身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进化论引入中国,指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让国人明白,如果中国不变法图强,中国可能就要被淘汰掉,意在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唤醒国人的生死存亡的民族意识。

因此,D选项正确。

严复是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并非否定进化论的正确性,A错。

严复属于维新派而非革命派,B错。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思想,故C错。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抓住批评者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深入工人群众”的关键信息,结合1920年的阶段特征。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批评者的这些主张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知C正确。

A、B、D在材料信息中都没有体现。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

本题抓住1956年八大召开这个关键信息,结合当时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要建设社会主义。

因此,在法治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法制保障。

因此C正确。

法制建设迈向制度化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A错误。

新政权在1949年建立,B错。

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D错。

31.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在下降,而从事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增长迅速,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A正确。

表格信息无城市数据,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的状况,B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以后,C错。

乡镇企业的数据无法体现整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情况,D错。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答案】B

解析:

A选项错在“必须”一词,能言善辩并非公民的判断标准。

公元前5世纪时,处于伯里克利改革时期,公民权空前扩大,政府通过发放津贴来鼓励公民参政。

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集会上的谈话和辩论能力,说明当时集会、辩论和演讲很流行,进而说明当时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B选项正确。

C和D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18世纪前半期,正是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的时候,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因此很多思想家等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思想活跃,不再热衷于接近贵族,追逐名利,A符合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B、C、D选项中“普及”“已经衰落”“趋于平等”等说法都是夸大了的,明显是错误的。

34.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发现,1930-1931年,几个行业工人工资下降比率比1929-1930年增家了很多,反映了经济危机不断加深,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工人工资下降的比值,并未告知绝对值,A选项结论无法得出。

B和D选项,材料未体现。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的七年计划追求速度,依然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A正确。

B选项无法体现。

C选项说法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相反,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当时处于赫鲁晓夫时期,他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调整,给了企业一定自主权,相比斯大林时期,国家对经济控制力应该是降低了。

故D错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中中

(仁人)

中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