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虚劳心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920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氏虚劳心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何氏虚劳心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何氏虚劳心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何氏虚劳心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何氏虚劳心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氏虚劳心传.docx

《何氏虚劳心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氏虚劳心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氏虚劳心传.docx

何氏虚劳心传

何氏虚劳心传

书名:

何氏虚劳心传

作者:

朝代:

年份:

虚劳总论

虚劳之症,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

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伤肾,伐真阴;怒气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

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

《道经》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

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症。

大约酒色成劳者多,然有童子亦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

其师尼、寡妇、室女,思欲不遂,气血郁结,以致寒热如疟,朝凉暮热,饮食不思,经期不准,或闭绝不行,成此病者甚多,多由郁火所蒸而致。

方书之言虚劳,皆言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混同立治。

是以学人,漫无指归。

不知气虚者,面目无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脉沉小迟,可投温补。

故谓虚劳之,可服参、受补者,为可治,气虚阳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服参不受补者,为不可治,血虚、阴虚之症也。

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虚之人。

如新产症之类,皆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

夫火之所以燥者,水虚无以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

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即精也。

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二十余年耳!

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王节斋亦以为阴虚成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百无一二。

盖以节欲少,纵欲者多耳!

夫人但知纵欲劳精,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为病也。

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攸隐而痛,为骨蒸内热盗汗,或至夜发热,为遍身骨疼,或疼痛如折,为梦遗滑泄,为耳中鸣,足心热。

在心则为惊悸怔忡,为掌中干热,为虚烦无寐,为魇梦不宁,为口苦舌干,为口舌糜烂。

在肺则为咳嗽多痰,或干咳少痰,为胸满气逆,或喘或促,为两颧红若脂,为鼻中气如火,为咳血衄血,甚则吐白沫,一边不能睡,咽痛喉烂,声嘶音哑。

在肝则为寒热如疟,为颈项瘰,为胁肋作胀作疼,为两目或涩或痛,为头晕眼花,为多怒,为吐血。

在脾则为饮食少思,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食不消化,为肠鸣泄泻,肌肉消瘦。

皆五脏虚劳之本症。

经云∶治病求其本。

须审其因何致损?

何脏受伤?

如因于色者,则知其伤在肾,纵有他经现症,亦当以补肾为主,而兼治他经之症。

其因于酒者,又当以清肺为先。

标本既审,而病之传变,尤宜熟察。

如肾传心,心传肺,五脏相传,必侮而乘之,谓之贼克,大凶之兆。

经云∶诸病以次传者死。

谓五脏克遍也。

《难经》云∶七传者死。

诸病始于肾,而脾又传肾,谓六经已尽,一脏不可再伤也。

如肾病不传心而传肺,此间一脏,以子病及母也。

如不传心肺而传肝,此间二脏,以母病及子也。

如不传心肺肝而传脾,此间三脏而传于己之所不胜,所谓轻而侮之也。

传乘不明,岂能治病!

世医不知阴虚者,多将气血阴阳模糊调治,岂不误哉?

试言之,其误有七∶一、引火归元之误。

命门之龙火,谓之真阳。

如果衰弱,肾中阴盛,龙火不能安其位,浮越于上,而为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舌苔。

但口虽渴而不欲饮水,苔虽有而舌必滑软,小便清长,足冷过膝,其右尺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症。

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也。

正宜八味之属,引之归元。

如冬至一阳生,而地中水暖,龙归大海也。

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热,水不摄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浮、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浮阳上泛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脉必带数,有内热的症之可据。

误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嗽燥渴,咽痛喉烂诸症至矣。

二、理中温补之误。

如果虚寒腹痛绵绵,痛无增减,喜热手按,热饮食,虚寒泄泻,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脉症可凭,然后用之有效。

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虚寒,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济以干姜之辛热。

不知虚劳之症,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益亢而阴益竭,是促之也。

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经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而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降浊。

误施升柴,反促阴火上逆,以致咳嗽增,吐衄至,而危亡见矣。

三、参、助火之误。

夫肺脉按之虚而不数,肺中不热,参可受,故有土旺生金,弗拘保肺之说。

而今火已烁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为浓痰矣!

君相亢甚,而血随上逆矣,犹引无阳则阴无以生,虚火可补参、之属,富贵之家,大剂投之,因之阳火愈亢而金益伤矣。

四、苦寒泻火之误。

实火为病,可以苦寒直折之,然须热去即止,不可过用。

虚火阴亏,岂知、柏苦寒之剂所可清?

非惟不能清火热,抑且有损真阴,徒败胃气,食少泄多,将何疗治?

甚者见其大便燥结,则用硝、黄以通之,不知肾主二便,更主精液,肾之精液即竭,自然不能濡润。

滋其阴,润其燥,而便自通。

彼既虚之阴,岂能胜硝、黄之攻击乎?

故士材之论,人徒从其温补,岂知其深戒苦寒之不可妄用也。

五、二陈消痰之误。

脾痰为湿痰,滑而易出,或稀如饮水,湿者燥之,半夏为正治之药。

若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不生血而生痰,此当以润剂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痰自清矣。

二陈岂可轻用哉!

六、辛剂发散之误。

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之六七,亦与外感无异。

火逆冲上,则头胀微痛;火升壅肺,则有鼻塞;阴虚阳陷入里,则洒淅恶寒;阴虚阳无所附,则浮越肌表发热。

但其发时,必在午后,先洒淅恶寒,少顷发热,热至鸡鸣,寅卯时盗汗出而身凉,或不微寒,而但午后发热,必现前列肾虚诸症,或兼唇红颧赤,口渴烦躁,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此宜大剂补阴,如保阴六味之属。

若认为外感,而用风药以表散之,则魄汗淋漓,诸虚蜂起。

或有失血之人,表之无汗,所谓夺血者,无汗也,若强发之,血必从口鼻中出,为下厥上竭之症,难治矣。

今人一见发热,便用表散,更以为邪尚未清,禁其饮食,以致胃气馁败,至于不起,能不为之寒心哉!

七、治疗过时之误。

上古治未病,如劳神者常养其心,劳倦者常补其脾,多怒者常滋其肝血,多饮者常清其肺热,好色者峻补其肾水,及病之方萌,即为补救。

今人以内热之症而忽之,虚症渐见,犹不求治,自恃饮食如常,毫不加意,迨至病日深而后求治,亦已晚矣。

盖治之甚难,有三大要焉∶一曰补肾水。

夫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液皆归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

肾有精室,是即命门,精藏于此,气化于此。

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即阴中之水火也,故命门之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然火不患其衰,水则患其少。

王节斋云∶少年肾水正旺,似不必补,然施泄太过,岂能充满?

中年欲心虽减,然少年斫丧太多,岂能复实?

及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

凡人自少至老,所生疾病,大半由于真阴不足。

即童子禀赋弱者,幼即填补,亦有可复之天。

所以补阴之药,人生一日不可缺,况虚劳之因入房太甚而得者乎!

故保阴、六味、左归之属,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补阴以配阳,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滋其阴则火自降,譬之残灯火焰,添油则焰光自小也。

然须制大剂长久服之,盖益阴之药,必无旦夕之效,以阴无速补之法也。

若因于酒者,清金润荣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

何则?

好饮之人,仍有不患虚劳者,以肾水不虚也。

虚则心寡于畏,而复灼久伤之,肺焉得不病?

补北方所以泻南方也。

因于思虑者,清心养血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所谓水壮而火熄,弗急急于泻心是也。

因于劳倦者,培补脾阴为主,而佐以保阴之剂。

经云∶于肾也。

若忿怒伤肝动血,保阴六味为正治之品,盖水旺则龙火不炎,而雷火亦不炎,乃肾肝同治之法也。

二曰培脾土。

脾胃为后天之本。

经云∶安谷则昌。

盖饮食多,自能化精生血。

虽有邪热,药得治之,久则火自降而阴自复。

若脾胃一损,则血不生,而阴不足以配阳。

故越人归重脾胃,而言一损损于肺,皮聚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荣养脏腑;三损损于脾,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

从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治,至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治,至皮聚毛落者死。

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创建中气,以生血化精,为复虚劳之良法。

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味,旨味,非独药也,五谷之味,皆味也。

补以味而节其劳,则渐有余矣。

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

盖脾胃之强弱,动关五脏,况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

又男为主。

三曰慎调摄。

虚劳之因于酒色者固多,其因于忧思郁怒者亦不少。

如僧尼寡妇,童男室女,及不得意之人,必须消遣情怀,善于自解,非全仗草木之力也。

今人患此者,徒恃药力,不知屏欲,间者有知戒酒色而不知节劳逸,能节劳逸,而于七情多所难释。

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随气亡。

故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

斯言可谓虚劳调摄之良法也。

今观世人之患之者多,而保之者少,以病者治之不早,医者治之不善也。

故特发明阴虚成病之因,次及方书之混列,更推其真阴易虚之故,以及标本传乘并治之误,而终之以治要。

其指归如是,非敢矫当世之偏,实本诸先哲及先世之发明,余生平之经验合之,以为心传云尔!

脉法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虚症宜见虚脉为顺)。

土败双弦,(两手俱弦,木克土败。

若左手脉细若六至以上必死。

)骨蒸发热,脉数为虚,(虚数二脉,是其本象。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发热脉静,不可救药。

)气结或代,亦死何疑!

失血诸症,脉必见芤,缓小可喜,(身凉脉静易治。

)数大堪忧,(身热脉大者,为难治。

死候

虚劳不能服参、,不受补者死。

劳嗽声哑者死。

一边不能睡者死。

(皆肺败之征。

)久泻及、白涎、白液、涎沫虽白,实血所化。

一谓白血浅红色,而似肉,似肺者。

)劳嗽久而咽痛无声,此为下传上;不嗽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上传下,皆死。

吐血若咳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虚劳所宜饮食药物。

及养生之法。

白花百合汤、麦冬汤,取其清肺止嗽。

真玉露霜,取其消痰解热,人乳为补阴神品。

童便乃精泄泻最宜求。

扁豆枣汤,专补脾胃。

圆眼肉汤,兼养心脾。

猪脊髓、鳇鱼胶,填精益髓。

(同鸡鸭诸物中煮烂尤佳,燕窝亦好。

)凤头白鸭乌骨白鸡,补阴除蒸。

猪肺煎白芨末,保肺止血。

丸如回生六味、左归、乳金、四圣、固本之属。

膏如清金、清宁、白凤、坤髓、集灵、卫生、琼玉之属。

或间用汤液以治之。

如内热甚,或发寒热,则用保阴六味,妇女或间用逍遥散。

咳甚用清金,或间用噙化。

吐血用仲淳验方。

心跳善惊,虚烦无寐,则用天王补心丹,或脾胃虚弱,兼用归脾。

食少便泻,量用资生。

果系干血劳症,审之的确,可用大黄虫之属。

传尸劳,獭肝无疑也。

虚劳所忌饮食诸物,及却病之方。

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

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热之品,热能伤阴,断不可用∶肾主闭藏,肝主疏泄。

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故欲心一动,相火翕起,虽不交会,精已暗耗,况近色乎?

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又曰∶忧愁则气闭不行。

又曰∶思则气结。

又曰∶烦劳太过,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阳扰阴亏之故也。

切忌火灸。

仲景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选方

保阴煎

治真阴虚,相火炽而发热,其热在午后子前。

(属阴分,)或皮寒骨蒸。

(骨髓空虚,火焰骨唇红颧赤,口苦舌干,(皆内热之征也。

)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皆精血虚损内伤之故。

)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内热。

)六脉弦数,或虚或无力。

(皆虚损的症,不必吐血咳嗽也。

故有吐血咳嗽症,而无上文之内热虚症,脉数仍非虚劳,不可不辨。

)若病久饮食少思,大便溏泄,(脾胃伤之故也。

)午后洒淅恶寒,少倾发热,或至鸡鸣,寅卯时分盗汗出而解,并以此方,或六味、左归加减治之。

熟地(三钱至一二两)生地(二三四钱,二地补肾阴,培其根本)麦冬(三四五钱,清肺降山药(蒸用,三四五钱,同茯苓以补脾)玉竹(五六钱,治虚损寒热,一切不足,用代参、)鳖甲(退劳热在骨及阴虚寒热往来之上品)龟甲(补肾阴,退骨蒸。

二甲酥炙,各三钱至一两),加桂圆肉(十枚至三十枚),入人乳牛乳(各一杯),骨蒸内热,有汗加骨皮(二钱),无汗加丹皮(一钱五分),腰痛加枸杞(三钱至八钱)、杜仲(二钱)、余用猪腰子(一枚)、猪脊髓(五钱至八钱),五味(一分至一钱),怔忡不寐,加枣仁倍桂圆肉。

咳嗽加桑白皮(蜜炙,血加藕汁一杯,或童便一杯。

食少加苡仁(炒,五钱至一两)。

泄泻去生地天冬乳汁,加白芍(炒,三四钱)、大枣莲肉(二三十粒)、萸肉或用石斛煎汤煎药。

肺经无热,肺脉按之无力者,量加人参。

古方有人参固本丸,人参(二两)、二地二冬(各四两)是也。

固本丸、加牛膝枸杞七味均分,即集灵膏也。

此方君以甘寒滋阴添精之品,所谓损其肾者,益其精也。

臣以二冬,保金而滋其生化之源,恐太沉阴濡润,而又佐以甘平补脾之剂,顾其中气,备加减之法,以善其用。

选方

六味地黄丸

治阴虚肾水不足,发热作渴。

(阴虚则发热,津液少则作渴。

)气壅痰嗽,(肾虚不能纳气归龙火炎,则雷火亦发。

肝血虚而为眩为花,阴虚痰火上升,故耳聋。

)咽燥舌痛,齿牙不固,(喉咙、舌本,皆肾脉之所过,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之标也。

精髓枯而龈骨失润,则齿动摇,譬之几败木枯则榫宽,湿则紧。

)腰脊腿胫酸疼。

(腰为肾之府,肾脉循内踝上内,至股内后廉贯脊精水竭,故酸软疼痛也。

)齿衄便红吐血,(凡见血为热症,由君火相火亢甚,于是煎迫而越出于诸窍之中也。

)盗汗失音,(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从寐中盗出,闭脏失职也。

肾虚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故失音。

)水泛为痰,(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而为痰。

)小便淋闭,(淋者,淋涩而痛;闭者,不通也。

肾司开合,虚则失职。

《金匮》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

)梦遗精滑,(阴虚而君相妄动也。

)足心干热,脚跟作痛,(肾脉走足心,入跟内故也。

)经水不调,血枯闭绝。

(冲任二脉损伤之故也。

)熟地(补髓填精,用八两)萸肉(补肾气,固元精,四两)山药(入手太阴能润皮肤,清虚降阳中之阳,三两)泽泻(咸渗以降阴中之阴,三两)加麦冬、(滋燥金而清水源,六两,)五味子(上能收耗散之肺气,下能滋不足之肾水也,三两,)名八仙长寿丸。

再加人参,是合生脉也。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五钱,若煎服则制小其剂。

发热作渴,加鳖甲、二冬、花粉。

气壅加沉香、砂仁、麦冬。

痰嗽加贝母、花粉、百合、麦冬。

眩晕加甘菊、钩藤、枸杞。

耳鸣耳聋,加磁石、羊肾、花粉。

咽燥舌痛,加二冬、元参。

齿牙不固,加麋茸,猪、牛脊髓,麦冬、五味。

腰痛加枸杞、杜仲。

麋角,汤内镑,酒焙亦可。

龟甲,汤内炙用,丸中煎膏。

腿胫酸疼亦如之,再加牛膝虎胫。

齿缝牙龈出血,加麦冬、童便、骨碎补,麦冬煎汤频频漱之。

便血,加麦冬、龟甲,五味、白芍,不止宜补胃气,更宜加人参。

溺血若痛者为血淋,加牛膝。

如阴茎时举,溺管胀痛者,再加黄柏知母,不痛者为尿血,加麦冬、白芍、牛膝、降香,入童便、藕汁、人参、茅根汁(各一杯)和服。

盗汗加枣仁、五味、白芍、圆肉。

失音加麦冬、生鸡子、人乳、竹沥、梨汁。

水泛为痰,倍茯苓。

小便淋闭,俱加二冬、牛膝(此味为君)、车前。

茎中痛加甘草梢。

梦遗精滑,加莲须、五味、龙齿、牡蛎、鳔胶。

相火盛,阳易举者,加盐炒黄柏。

足心干热,加二冬、牛膝、龟甲。

足跟作痛,加牛膝、鹿角、龟甲、虎胫骨。

经水不调,血枯闭绝,参后归脾汤加减法。

以上加减诸法,保阴左归仿此,此纯阴重味润下之方也。

纯阴,肾之气;重味,肾之质;润下,肾之性。

宋钱仲阳用此方治小儿齿迟语迟,脚软行迟,囟门不合,阴虚发热诸症,以皆属肾虚,缘小儿稚阳纯气,故以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而但补其真阴,随手辄效。

明·薛立斋因之悟大方阴虚,用丹溪补阴法不效,以此代之立效。

薛氏加减之法甚多,即如本方去泽泻加黄,以合养血之奇。

盖为发热作渴,小便不调,理无再竭,故去泽泻。

又入生脉散,以生金滋水,虚则补母之义,复合异功散以崇土生金,兼母之外家而补之,更其名曰人参补气汤。

加减变合无穷,真如游龙戏海之妙,举一为例,学人当善悟其法,而以意通之,则不可胜用矣。

赵养葵《医贯》一书,得力于《薛氏医案》,而益阐其义,触处旁通,外邪杂病,无不贯摄,而六味之用益广。

试举其阴虚诸症所用,如云∶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常六七,亦与外感无异,余于阴虚发热者,见其火热面赤,口渴烦躁,与大剂六味汤服之而愈。

又云∶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为痰,其痰重浊白沫,与火衰水泛为痰,纯是清水者不同。

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发于地,雷出而雨随。

用六味汤以滋阴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既治其本,复宜补脾以制水,方为良法。

又云∶咳嗽必责之肺,以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而又归六味汤主之。

毋徒从事于肺,以肺司出气,为气之主,肾司纳气,为气之本。

又肾为肺之子,虚则补其子也。

大凡阴虚咳嗽,起于房劳,火上刑金,咳则肺金必伤。

余先以六味之类壮其水,使水升而火降,然后以参救被伤之肺,兼有虚则补母之义,一举两得之法也。

若不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岂药之罪哉?

此所谓不识先后着者也。

如火不降,则参始终难用,治阴虚之所以难也。

又云∶肾水虚则有火,有火则有痰,有痰则咳嗽,咳嗽甚则喘,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牛膝之属,大剂重饮。

盖阴症发喘,去死不远,幸几希一线牵带,在命门之根,尚尔留连。

善治者,惟以助元元,接直下镇坠之药,俾其返本归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太峻也。

又云∶阴虚喉痛,属少阴之病。

少阴之火,烈如奔马,逆冲而上,到咽喉紧要之所,紧锁气郁,结而不得舒,或痛或肿,其症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须六味加麦冬五味,大剂饮之。

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

又云∶阴虚失血一症,分言之,则有呕血吐血,或出于胃经,或出肝经;咯血,出于肾经,或出于心包;咳血,出于肝经;唾血,出于肾经,或出胃经;衄血,出于肺经,或出胃经;痰涎血者,出于脾经。

合而言之,皆属于肾。

盖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炎,血亦随火沸腾,故错经而妄行,越出诸窍。

褚氏所谓服寒凉百不一生,饮溲溺百不一死。

愚谓六味汤独补肾水,性不寒凉,不损脾胃,久服则水升火降而愈,又须人参补脾补胃药以收功。

盖初时忌用人参者,不欲其补助阳气也,及火既归原,人参又所不禁,然亦宜同滋阴药中用之则善。

又云∶阴虚小便不通,因汗多,五内枯燥,膀胱原无水积,强欲通之,如向乞人而求食,其可得乎?

惟六味滋水,小水自来,切忌淡味渗泄之药。

又云∶阴虚之人,大便闭结者,是因肾之津液亏少,惟以六味加二冬人乳牛乳,滋阴润燥,而便自如常。

又云∶肾为阴主藏精,阴虚则精不藏;肝为阳主疏泄,阳强则火不秘。

以不秘之火,加临不藏之精,故梦交即泄。

惟用六味补水,总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

沈氏谓因君心一动,相火随之,则成梦境,而气摇精泄,治法总不越补肾水,敛元精,安心神为主。

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尽明用方之旨,故详及之。

选方

左归丸

治症同。

熟地(八两)萸肉(蒸,四两)枸杞(三两)菟丝子(酒煮,焙干,三两)牛膝(酒蒸,三之。

麋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

节斋云∶左尺常虚,右尺常旺。

若左右兼补,依旧火胜于水,只补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

余治真阴不足之症,每以麋角代之,若平人调理用之,俱酒化)上用胶丸如桐子大,空心服。

煎膏服亦可。

如真阴失守,虚火上炎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骨蒸,加骨皮(三两)。

小水不利,加白茯苓(三两)。

大便燥涩,去菟丝子,加肉苁蓉(四两)。

血虚有滞者,加当归(四两)。

凡五液皆生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亦无不走于肾。

有谓必须引导者,皆所见之明耳。

此方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

凡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苓、泽渗利,未免减去补力,奏功为难,故群队补阴药中,更加龟鹿二胶,取其为血气之属,补之效捷耳。

景岳云∶余及中年,方悟补阴之理,因推展其义。

而制左归大饮,但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应手之效,不能尽述。

选方

左归饮

治症同熟地(二三钱至一二两)萸肉(一二钱,畏酸少用之)枸杞(二钱,相火盛者,去之)山药冬(二钱)。

肺热多嗽,加百合(二钱)。

血少者,加当归(二钱)。

血滞而热者,加丹参(二钱)。

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

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钱)。

脾热易饥及多汗伤阴者,加白芍(二钱)。

心热多燥者,加元参(三钱)。

肾热骨蒸者,加骨皮(二钱)。

津枯热渴者,加花粉(二钱)。

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

以导之。

本方加人参、当归,即补元煎。

选方

回生丸

(自制)治虚劳等症。

功在六味左归之上,不可忽者也。

熟地(八两)萸肉(四两)枸杞(四两)菟丝子(四两)牛膝(补肾,酒蒸,四两)山药(芡实(略炒,四两)砂仁(略炒,四两)麦冬(去心,八两)枣仁(略炒,六两)北五味(敛肺,蜜水拌蒸,焙干,四两)圆眼肉(养心,炙干,六两,煎膏倍用)莲须(涩精,固肠,四两)麋角胶(补真阴,四两)龟胶(八两)龟甲胶(退骨蒸,四两,俱用地黄汁溶化,用甲酥炙,六两)虎骨胶(壮筋骨,四两,煎浓,麦冬汤溶化亦可)鳔胶(牡蛎粉炒,八两)黄牛肉(补脾胃,去油膜,十斤,熬膏)猪脊髓(填精髓,三十条,去筋膜,捣烂蜜熬)紫河车膏(峻补气血,吴球制大造丸用此,以其有夺造化之权,极夸其功效也。

八两,制法∶泔水洗净,隔汤煮熟,捣烂,干药拌匀,晒干)共二十四味,诸膏髓,丸如桐子大,空心圆眼汤下,或淡盐汤下,每服三四五钱。

脾胃弱而亦可也。

若兼咳嗽者,不时兼服噙化丸,或清宁膏。

有血兼饮自便。

(用麦冬、米仁煎汤,多饮小便自清白。

)此方补肾理脾保肺,兼而有之,补肾用熟地、萸肉、枸杞、菟丝子、牛膝,有理肺药以佐之,则不嫌其滋润。

理脾用山药、茯苓、白芍、莲肉、芡实、砂仁者,以其无香燥伤阴之患,兼能入肾经也。

砂仁似燥,然辛能润肾,且肾虚不能纳气归原,非此向导不济,更得滋阴药以君之,用之无虞矣。

麦冬清肺,五味敛肺,皆所以保肺也。

保肺金正以生肾水,理脾土亦为生金以生水也。

枣仁、圆肉养心,一恐水虚而火旺耗血,一恐心虚而下不交肾。

莲须涩精固肠,糜角补真阴,龟鳖二甲退骨蒸,猪脊鳔胶填精髓,牛补脾胃,虎壮筋骨,河车峻补精血,是以血肉之物,补血肉之躯也,功效甚速也。

嘉言云∶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粘腻之物,不能填实;精血枯涸,非滋阴之物,不能濡润。

是以治虚劳,纵遇能消丸药之人,亦必兼膏服之,若脾弱者,尤为定法。

内热甚重,加除蒸之品一二味,此方凡男妇阴虚欲成虚劳者,急宜服之。

选方

清金散

(自制)治阴虚咳嗽,或多痰,或干咳,或痰血红,或纯血。

麦冬(三四钱)天冬(润肺,二钱)白花百合(保肺,一两,有血倍用)桑皮(泻火,蜜炙)茯苓(补脾,二钱)贝母(二钱,痰多痰红倍用)枇杷叶(降火,蜜炙,三大片,咳甚加)米仁(补肺热,燥脾湿,五钱,食少有血倍用)入人乳、牛乳(各一杯妙),煎成,加炼蜜或饴糖数匙,薄荷、贝母研细亦和匀其内,频频此润燥清金降气消痰之剂。

凡阴虚咳嗽,酒客病最宜服之。

若热甚痰多,大便燥结者,加梨以人补人,其妙无加。

选方

加味清宁膏

治症同。

生地(补阴,四两,酒拌略蒸)麦冬(四两)白花百合(八两,晒干、四两)桑白皮(蜜炙消痰,三两)山药(蒸熟,六两,以上三味研细入膏)桔梗(一两)枇杷叶(蜜炙,八两)橘红(一两)米仁(炒,八两,泄泻加四两)茯苓(二两)白芍(酒炒,三两)炙甘草(一两)圆眼肉(四两)大枣(补脾,六两)十六味煎成膏,加饴糖白蜜(各一斤),俱煎极熟收之,俟冷入薄荷、贝母、山药末拌匀,时回生之属。

此方补阴清肺,益脾降气,消痰之剂。

士材云∶虚劳之所难者。

如脾喜温燥,清肺则碍脾;少泄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要,清润之品,所宜斟酌。

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制清宁膏一方而兼补脾阴之药。

注云∶润肺不碍脾,补脾不碍肺,以肺属金而法天,脾属土而法地。

曰清宁者,脾肺兼理,取天清地宁之义也。

愚以此方另添数味,投之辄效。

用方者,弗以品多而去之可也。

按经言肾病而谓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逆上气喘。

盖阳根于阴,肾阴虚则阳无根据,而上升为呕嗳喘逆诸症。

沈氏谓虚劳咳嗽,皆由阴虚阳盛,气为阳,气有余便是火。

火性上炎,势必刑金。

肝木挟心相二火上逆,反侮肺金,故咳嗽无度,至于黄昏肺气不能归纳肾间,夜咳愈甚,但肺为娇脏,咳伤肺膜,则痰中见血,火蒸精液,化为痰涎,痰火交结,咳逆无休,肺阴日衰,以致音哑声嘶,则不治矣。

故初病之时,急宜降气消痰,调养脾胃,以生营卫,清润肺金,以生肾水,俾心火有制,不刑于肺,金水相生,阴火退伏,而咳自宁矣。

古方治干咳嗽有琼玉膏,用生地(四两)、茯苓(十二两)、人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