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957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docx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篇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稀缺性与选择

1、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都是建立在两个基本事实基础上的:

社会居民和组织的物质需要是无限的或永不满足的。

经济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是有限的或稀缺的。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最基本的)

2安全需要

3社会需要

4尊敬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

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要的差别:

1需要分为:

必需品和奢侈品

2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界限是模糊的

3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

4、需要的无限性:

1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

2欲望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物品的生产增长率。

5、资源可分为:

①自由取用资源;②经济资源

6、经济资源可分为:

①时间和信息;②土地;③资本;④劳动力;⑤企业家才能

7、企业家才能的四项功能:

1企业家是组织其他要素进行生产的原动力。

2企业家是制定商业决策的核心。

3企业家是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创新者。

4承担风险。

8、生产要素:

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分类:

1地租:

提供土地或原材料所得的报酬。

2利息:

资本的报酬。

3利润: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4工资或拥金、奖金:

劳动力的报酬。

9、需求既有互补性,也有替代性。

10、稀缺规律:

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产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11、供给有限性具有两重意义:

1这种稀缺是相对的。

(是针对于需要的无限性来说)

2这种稀缺又是绝对的。

(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

12、经济运行的四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

4谁作出上述决策

13、不同国家如何决定生产什么:

①资源和要素禀赋;②价格体系的作用(收入是产品销售价格的函数;成本是所消耗的要素价格的函数)

14、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1机会成本:

使用一种资源或将其投入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

2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以概括的说明生产的选择和选择的效率。

3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

15、消费品生产与资本品生产的现实选择:

资本品生产是消费品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生产又是资本品生产的保证。

16、市场经济中生产是如何组织的:

1在不同行业间如何分配资源。

2在每一个行业中由什么样的企业从事生产。

3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17、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1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力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2资本密集型企业:

资本占企业成本比重相对较高的企业。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

18、效率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1所采用的技术能够生产出所需的产量。

2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合理。

19、生产的问题是由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和市场价格机制所共同决定的。

20、价格体系从两方面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1购买商品与服务的支付能力。

2购买意愿。

第二章价格机制与市场

1、决定价格的市场力量首先是需求。

2、需求:

在某一时间内,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要。

包括两个条件:

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和有购买的能力。

3、一种商品具有效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必须有用;②必须稀缺

4、决定和影响需求变化的各因素:

1价格

价格和需求量间有一种反向变动关系,但也有一些商品违背此规律:

⑴价格越下降,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上升,需求量越增加(珠宝、字画);⑵价格小幅度的升降,需求量按正常情况变动(股票、外汇)。

2消费者收入

3相关商品价格(相关品分为:

互补品、替代品)

4消费者偏好

5价格和供求的未来预期

6消费者的数量

7民族、制度、风俗习惯、地理区域的影响

8政府政策

9时间

5、为什么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而减少。

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商品付出货币——需求价格,是由其获得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2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同时减少对其他商品的购买。

2)收入效应:

商品价格下降产生了使消费者收入增加的效果,消费者用“增加”的收入去增加购买商品,因此使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6、需求与需求量变动及其后果:

1需求量的变动:

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变动。

2需求的变动:

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或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动,引起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

3需求变化的后果:

消费者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偏好增强,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7、供给及其两个条件:

供给:

在某一时间内,生产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商品数量。

两个条件:

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供应的能力。

8、为什么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当产品价格较高时,厂商有盈利就会扩大产量;当产品价格很低时,厂商就会停止生产,不再供给,所以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曲线高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曲线部分,此部分中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9、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0、引致需求:

由于生产商品所引致的需求。

11、影响供给变化的因素:

1价格(一些违背了供给规律:

劳动力、古玩、字画、证券等)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生产成本

4生产的技术水平。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6生产者的数量

12、什么是市场均衡及市场均衡是怎么形成的:

㈠市场均衡: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垢时候。

①局部均衡:

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②一般均衡:

对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

㈡市场均衡的形成:

①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②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13、市场均衡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14、政府价格管制包括:

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支持价格)

15、政府干预价格的负面效果:

1价格管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及资源闲置浪费。

2产品分配不合理

3抑制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成本与收益

1、成本:

生产费用-为获得一定产出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价值。

包括:

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

1)显成本:

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隐成本:

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机会成本:

由于使用某一投入要素而必须放弃的该要素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

4)会计成本:

用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在购买和租用资本要素和雇佣劳动要素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会计成本是一种显成本,也是一种历史成本。

5)边际成本:

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先减少后增加)

(边际成本实际上是总成本曲线TC和变动曲线VC和斜率)

6)固定成本:

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7)变动成本:

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8)总成本:

会计成本、隐成本和正常利润的和。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再递减。

边际成本是增量之比,平均成本是总量之比。

2、收益:

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包括:

成本和利润。

1)边际收益:

厂商每增加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2)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价格)

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效、需求曲线是一条重合的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4)在完全部分条件下,厂商的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

3、利润:

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1)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2)总收益=总成本+目标利润

3)企业最大利润产量是: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产量。

第四章国民经济收入循环

1、凯恩斯认为:

国民收入不能达到该国潜在生产水平(充分就业水平),根源在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1)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必须用货币加以衡量。

2)它测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在同一计算期内可作为原料工半成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

3)它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4)它是流量,不是存量。

5)它一般指市场活动创造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不计入其中。

3、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1支出法:

消费支出、私人总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如政府对企业的补助和支付给居民的失业救济、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国债的利息支出等,都不计入)、净出口。

2收入法:

生产要素收入、非生产要素收入。

3增值法。

4、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即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

5、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6、平均消费倾向:

某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其中占的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

某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其中占的比例。

7、货币扩张机制:

当一家银行接受一笔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将其余部分全部贷出去,持款人将这笔款付给别人,收款人又将这笔款存入银行,银行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再贷出去,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8、投资:

是构成总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1)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

①投资的未来收益率。

②可贷资金规模。

③实际利率水平。

④投资风险。

2)投资的可行性取决于:

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之间的比较。

9、两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

10、储蓄:

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品支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漏损”。

9、均衡国民收入的简单决定:

是否能实现总量的的均衡,关键在于社会储蓄是否能完全转化为投资。

(投资=储蓄)

1)乘数:

总支出的变动量所能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的关系。

10、我国货币供给量包括:

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11、派生存款总额=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

12、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三类动机: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13、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

14、财政政策乘数:

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作用。

15、经济萧条的根源:

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16、达到充分就业的途径: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从而增加均衡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

(IS、LM曲线向右移)

第五章经济体系

1、帕累托最优:

市场最终能自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任何改进都不能使某人的利益增加的同时不使其他人利益受损。

2、“市场失灵”是如何影响市场机制的:

1)经济不稳定——周期性的波动和高水平失业。

2)竞争的缺乏。

3)许多市场行为存在负的外部性。

4)公共物品的提供。

(公共物品的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品的标准例子是国防)

5)财产再分配方面的欠缺。

3、“政府失灵”表现:

不完全信息。

激励。

政府的浪费。

社会对公共项目的反应难以预料。

4、政府怎样做能够最有效的对市场进行干预:

①政府直接采取行动。

②提供激励让私人部门做

③强令私人部门做。

④将前三种方法进行某种组合。

4、传统经济:

泛指在现代工业产生的经济起飞前,家庭、宗族和宗教在社会经济组织和运行中发挥极大作用的经济形态。

5、计划经济: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

核心是:

投入产出分析。

6、市场经济:

(以私有财产为基础)以经济自由为原则,个人与企业在产权私有制基础上,拥有自由的经营决策权和选择权。

市场经济的特征:

私有制为基础,生产要素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所有。

经济自由为原则,拥有自由经营决策权和选择权。

以利已为动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自由竞争是基本特性。

沟通和协调体系——价格体系。

政府的有限作用。

混合经济的特征:

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中起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或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中起作用。

政府补充市场机制而非取代它。

7、市场的作用机制主要是:

竞争和价格机制。

8、消费者主权: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9、政府怎样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1加强和协助价格体系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1)政府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制度,以明确私有财产,规范各市场主体行为和相互关系,保证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的公开、公正、公平。

2)政府要运用其权威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违反者进行处罚。

3)对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来说,政府还要运用政策力量培育和完善统一和市场体系。

4)政府制定和实施各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创造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

2补充和修正价格体系的运行:

①参与资源配置。

②调控宏观经济。

③收入与财产的再分配。

11、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要注意强度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两个经济学概念:

1)帕累托最优:

如果一个公共项目在不使任何人的福利受损的同时,至少增加了某一个人的福利,这个项目就可以实施。

2)希克斯准则:

如果某个项目的受益者的收益大于受损者的损失,这个项目也可以实施。

12、不同所有制可以和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结合形成四种经济体系:

①市场资本主义(美国);②计划资本主义(日本、法国);

③市场社会主义(匈牙利、南斯拉夫);④计划社会主义(前苏联)

第二篇国内经济与政治背景

第一章分工与产业进步

1、专业化:

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2、分工包括:

就业的分工、生产的分工。

1就业的分工:

从事不同劳动的劳动力间的分工。

(教师、医生、工人等)

2生产的分工:

不同企业从事不同种类的产业。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3、分工按范围可分为:

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地区间分工、国际分工、

4、产生分工的原因:

1生产活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操作。

2分工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

5、经济性可分为:

直接的经济性、间接的经济性。

1直接的经济性表现在五方面: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节约了生产的人力资源。

3)节约生产资料。

4)减少工业的学习和培训时间。

5)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间接的经济性表现在三方面:

1)技术进步。

2)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3)促进了投资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6、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经济性表现在几方面:

1具有比较优势。

2共享社会生产条件。

3形成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

4共享专门服务。

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7、分工和专业化的不经济表现在:

1劳动的异化。

2专业化与分工使相互依赖程度和范围越来越广。

8、分工受市场范围(交换距离)的限制,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

9、交易费用:

人们进行交换活动要消耗体力和智力甚至其他资源,因而存在交易费用。

(是市场范围-交换距离的函数)

10、交易方式最重要的变革:

货币的出现。

11、现代经济中货币体系的作用:

1交易费用能提高生产效率。

2完成资本积累。

3形成货币扩张机制。

4便利交换的润滑剂。

12、技术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发明。

13、工业革命最显著的表现——工厂制的产生。

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农业革命

14、英国经济衰落的原因:

1技术设备陈旧过时,经济增长一般只是通过单纯扩大生产规模,而很少进行技术变革,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趋缓。

2没有敏感的抓住机遇改造旧的产业部门。

3坐失利用新科技革命促进现代化发展的良机。

15、美国、德国等国的工业化比英国有后发优势的原因:

1表面上看:

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大量的移民。

2根本上看:

独立的,市场的大统一。

1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1825年。

17、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新技术革命。

18、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19、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

20、后工业社会的划分:

1前工业社会:

依靠原始的劳动力并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社会。

2工业社会:

围绕生产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社会。

3后工业化社会:

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

其特征:

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

2)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3)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21、当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突出的结构矛盾:

1产业结构矛盾。

1)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不适应大市场的需要;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慢、水平低,不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2)各类产业内部整体素质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缺乏成长型支柱产业、龙头企业。

3)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结构雷同,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4)生产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关联度小,相对分散,行业间、企业间和产品间生产协作差、依存度不高,缺乏规模经济。

2区域结构矛盾。

3城乡结构矛盾。

4所有制结构矛盾。

5需求和消费结构矛盾。

22、规模经济: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23、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技术因素。

1内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源泉都是企业内部的因素。

2外部规模经济:

节省流通费用、大量购入生产资料、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24、规模不经济:

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因不适当的扩大企业规模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

25、交易费用:

交易的成本,包括市场交换活动的市场交易费用。

、管理交易费用。

26、斯科指出,企业是市场制度的的一种替代。

27、一个企业的规模边界——当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企业内管理交易的边际费用时。

28、管理学证明,一个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管辖的人数是4-11人。

29、企业的四个基本弱点:

1上下级间沟通信息的交易费用不对称。

2前道工序由于知道后道工序必然接受其产品而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产生的风险费用。

3企业内部门化,分散了资源集中带来的好处。

4同级关系的不明朗。

30、为什么政府存在可使企业内的交易费下降:

1通过公司法的法律形式把企业组织形态确定下来。

2还可通过其司法体系调整解决劳资纠纷或股东与公司法人间的纠纷。

第二章经济机构

1、国内经济划分为三大部门:

公众、企业、政府。

2、现代企业的三种法定形态: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1独资企业:

一个人出资兴办,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折营利性组织。

特点:

个人出资、个人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⑴法律上为自然人企业;⑵企业承担连带责任;⑶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2合伙企业:

两个或两个以上出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

特点:

以合伙协议为法律基础。

由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合伙人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不是法人,出资人是民事主体。

任一合伙人死亡或退出,都会导致企业解散。

3公司:

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组织。

3、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科学、规范、有效性:

1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2公司能大规模吸收社会资金。

3公司制组织结构更规范科学。

4、公司的基本类型:

1无限公司:

两个以上股东组成,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

2两合公司:

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

(1个无限+1个有限)

3股份两合公司:

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若干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

(一个无限+若干有限)

4有限责任公司:

两个以上出资组成,全体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出资额度)

5股份有限公司:

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等额股份)

5、公共机构存在的缺陷:

①没有效率。

②没有对服务的选择权。

③公共机构内部缺乏激励机制。

④公共机构缺乏预算约束。

6、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

①非国有化。

②自由化。

③压缩式管理。

④公共服务社会化。

7、商会:

由独立的经营单位、事业单位或自由商人、企业职员等自愿组成,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既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

(商会没有“公权力”,有“公信力”)

1商会的种类:

一种是行业协会、另一种是地域性的。

2第一次使用商会:

1601年巴黎——检查工商业问题的临时性委员会。

3我国最早商会产生于:

隋唐时期。

完善时期:

清朝

8、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行业协会的意义:

(同一行业和企业法人、相关事业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自愿组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

1政府职能的转变。

2有利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

3国家的宏观调控可通过行业协会来完成,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信号传递到企业中去。

4能引导企业走向市场。

9、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会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①降低就业水平。

②损失长期就业机会。

③可能损害其他非工会工人的利益。

④阻止技术创新,损失经济效率。

10、金融机构: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众多商业分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机构分为: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为:

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租赁公司、证券交易所等。

11、中央银行的职能:

①发行的银行。

②银行的银行。

③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1银行的银行的具体职能:

⑴集中银行存款准备金。

⑵是银行的最后贷款者。

⑶是金融业票据结算中心。

⑷是银行的监督与管理者。

2国家的银行的具体职能:

政府的财政顾问。

代理国库。

国家证券的发行。

给国家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黄金储备,代理国家进行外汇、黄金买卖和管理。

制定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进行金融行政管理。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