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8607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二历史调研检测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调研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只交答卷(或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行之有效的制度B.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C.推行禅让制D.发明了甲骨文

2.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

“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推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

司马迁《史记》

“秦王赵正(即嬴政)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

‘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王曰:

‘可’。

西汉竹简《赵正书》

“古太子皆不将兵。

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

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

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儲,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

吕思勉《秦汉史》

A.李斯和赵高对胡亥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

4.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

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因为科举制

A.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6.下列关于郡县制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钱穆《秦汉史》认为:

“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

……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

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D.大相径庭

8.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A.建等级制度森严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政治大事

9.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明太祖却认为: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俯、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亭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态度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B.封建文化日趋衰落

C.唐太宗和明太祖的个性使然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10.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

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1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2.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弥合君相矛盾

13.“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14.“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15.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D.中央集权制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6.《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延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

这水质上反映了

A.内阁制彻底瓦解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D.内阁首辅无权

17.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18.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

“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19.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主要的依据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国的威严

B.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局面

C.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出现了民族危机

D.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0.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此信中的“新约”是指

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1.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到: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民族工业产生、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2.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

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和时间

上海方向

华北方向

1937年8月

234

1112

1346

615

2367

2982

同年9月29日前

2528

9806

12334

2300

6262

8562

同年10月14日前

3908

15843

19351

不明

同年11月8日前

9115

31259

40374

不明

A.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B.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D.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

 

试题

 总分表

选择题

25

26

27

28

总分

选择题答案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驿站,是古代的中转接待场所。

传递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以及往来路过的官员,凭有效函件可享受食宿、换马的服务。

功能类似今天的邮局、招待所、兵站。

明朝嘉靖年间,官员出差频繁,接待开支骤增。

有些官员出行,车马随从成群结队,驿站苦不堪言。

一旦州县衙门接济不上,驿站就会难以维系,甚至逐渐荒废。

对此,海瑞建议以节约开支为核心进行驿站改革。

然而,因为冲击了官僚集团“公物私用”的便利,而被长期束之高阁。

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在海瑞建议的基础上,对驿站体系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改革。

他首先从限制特权入手,下令禁止非公滥用,禁止加派人手,禁止多吃多占,禁止摊派私费等。

驿站的额外负担大幅减轻,送信效率显著提高,经费开支压缩了1/3,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清驿递以恤民劳”,“小民欢呼歌诵”。

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只推行了10年,便在他去世后被废止。

保守派借口“裁削过当”、“累民贫民”,呼吁“宽驿站之禁”,解除了驿站禁令。

——摘编自唐博<明末驿站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进行驿站改革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驿站改革失败的原因。

(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康熙(1661-1722在位 )用人以德为先,崇儒重道,“满汉一视”,提高汉官地位。

他常用的选才方法是:

 第一,科举考选。

第二廷推保选。

号召朝廷臣僚及地方督抚各举所知,招徕贤才。

对保荐之人,康熙亲自面试,凡行止不端,平庸无才者概不录用。

第三,谘巡访察,超擢贤才。

第四,垂意草野,罗隐逸。

彼得大帝1722年颁布“官秩表”,规定官位分14等,每一等级的文武官员都要从有才能但出身微贱的中下级服役人员中选拔出来。

充实官僚机构和担任高级军职。

凡在文职中官至八品或在军队中服役的,就可以成为世袭贵族。

文武官员都要从最低的一级做起,公侯或贵族世家的青年,一定要先在近卫兵团当士兵才能提升为军官。

文官也必须从低级官员当起、否则不能升为高级官员。

——摘编自田时塘等《康熙皇啼与彼得大帝——康乾盛世背后的遗憾》

(1) 结合材料反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和彼得大帝官制改革的目的。

(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和彼得大帝用人政策的差异。

(9分)

 

27.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悲惨的失败,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日本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19世纪中期发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盟的政权性质和天皇专制的国体,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尚难以割舍与封建传统的粘着性。

政府一方面通过教育宣扬儒教伦理,将继承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伦理奉为保持日本民族的“醇风美俗”。

同时还将家庭的建立和维持与对国家的忠诚联系在一起,与天皇制的国家观紧密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

以家长为中心,从祖先到子孙渊源不断的血统联系是个别的“家族制度”,由无数“家族制度”集合而成的综合“家族制度”就是国家,天皇就是国家之家长。

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将原来作为民间规范而盛行的“家族制度”法制化。

1898年出台的明治民法,基本继承了幕府时代封建武士阶级“家族制度”的衣钵,户主权、家督继承和男尊女卑构成了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三大支柱。

一一擴编自田晓虹《近代日本家庭制度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家族国家观”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家族国家观”影响下,明治政府在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

(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家族国家观”的特征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A

C

C

D

B

B

B

A

D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B

A

B

B

C

C

A

D

C

A

B

25.

(1)背景:

吏治腐败,驿站接待开支骤增;驿站管理不善,加剧地方财政困难;边境战事频繁,财政负担沉重。

(9分)

(2)失败原因:

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张居正去世,改革失去支持。

(6分)

26.

(1)彼得: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分)康熙:

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

(3分)

(2)康熙用人重视品德和文化素养,拓宽选官渠道,打破满汉界限。

(4分)彼得用人重视才能,尤其是军事人才,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选官用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分)

27.

(1)内涵:

将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比作家族父子关系,通过神化天皇权力,实现对国民的家长式统治。

(2分)

实质:

维护天皇专制统治的工具(或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

(1分)

(2)教育;“忠君爱国”或“和魂洋才”。

(2分)

军事:

对官兵灌输武士道精神。

(2分)

(3)特征:

家长制;血缘政治;封建儒教伦理。

(任答2点得2分)

影响:

强化天皇专制统治;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

(6分)

28.

示例一:

观点: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分)

论述: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些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9分

示例二:

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3分)

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