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docx
《五年级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传统文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传统文化
五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
(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
(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三山:
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半落: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
一作\二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
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
比喻奸邪当道.
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故事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
⑴汴河:
在今河开封,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
⑵赖:
依靠.
⑶水殿龙舟事:
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⑷共禹论功:
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⑸乌江亭: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⑹不期:
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
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⑻江东:
指江南苏州一代。
2、出示译文
(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
乌江亭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7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
⑴王浚句: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千寻句:
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⑶千寻:
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⑷降幡:
降旗。
⑸石头: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⑹四海为家:
意即天下统一。
⑺故垒:
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⑻山坡羊:
元曲牌名。
潼关:
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⑼峰峦:
山峰和山峦。
⑽山河表里:
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⑾西都:
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⑿意踌躇:
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⒀经行处:
经过的地方。
⒁宫阙:
泛指宫殿。
⒂兴:
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张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第8课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⑴焚书坑: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曾焚毁书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诗即指此而言。
⑵章碣:
晚唐诗人。
⑶竹帛:
代指书籍。
⑷关河:
指潼关与黄河。
祖龙:
指秦始皇。
祖龙居指秦的都城咸阳。
⑸山东:
太行山以东地区。
⑹刘项:
刘邦、项羽。
⑺京口:
今江苏镇江,因临近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孙权曾在此建都,迁都后,于是地置京口镇.
⑻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⑼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⑽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⑾北顾:
回头向北望。
⑿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⒀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⒁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2出示译文
(一)坑中的书籍烟消云散的时候,秦始皇的帝业也开始虚空了,关河也不能锁着帝王之气的地方.烧书的坑灰还没有冷,崤山以东各国已纷纷造反,最后推翻秦国统治的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读书人.
(二)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谁还来问:
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2)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体会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9课对联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2、了解对联的特点.。
3、掌握对联的种类。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导入对联: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
“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
”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
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
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
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
)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
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
)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分类
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2、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孙贤子肖欢度晚年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4、晚联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五、拓展活动。
把对联补充完整。
1、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2、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湖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月()
六、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
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
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第10课谜语
一、导入新课。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的答案。
谜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二、谜语的概念及种类。
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谜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义谜即“灯谜”;另一类是事物谜即狭义的谜语,也称民间谜语、儿童谜语等。
1、文义谜文义谜也叫灯谜。
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
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
请看下面的一些文义谜:
庄稼人(打作家名一)谜底:
田汉。
归心似箭(打称谓一)谜底:
思想家。
以德服人(打辽宁省地名一)谜底:
抚顺。
高速抽杀(打音乐名词一)谜底:
快板。
指头触电(打字一)谜底:
摩。
灭鼠运动(打军事名词一)谜底:
消耗战。
遥望祖国宝岛(打体育设施一)谜底:
看台。
2、事物谜(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的区别事物谜和文义谜都是谜语,它们有共同的地方。
比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有谜面、谜目和谜底。
先看一个民间谜语:
谜面:
七层褥子八层被,一个黑儿里头睡,有个红儿来叫门,蹬了褥子踹了被。
谜目:
打一娱乐用品。
谜底:
爆竹。
再看一个灯谜:
谜面:
留发。
谜目:
打成语一。
谜底:
置之不理。
三、猜灯谜。
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扩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趁着它,好像一朵大荷花。
(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帘,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
(打一植物)
千里相逢。
(打一字)
四、拓展活动、编编谜语
1、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
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2、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
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
(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
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
一导入新课
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穿凿了谚语、歇后语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二、了解谚语。
1、概念。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中总结的语言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谚语是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鄙里之人口头创作的。
谚语主要是利用口头传播的,因其常用,才能长久地流传下来。
2、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一些本质特点。
首先,它具有通俗性、定型性的特点。
它起源于民众,又流行于民间,它一经确立,一般不再轻易改变。
其次,从它表达的主要功能上看,谚语重在总结经验,喻事明理。
它通过陈述人们日常习见的具体事情,来揭示和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道理。
3、谚语的分类。
(1)知识学习实践经验
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意志、干劲、科学态度如:
有志者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3)智慧、策略、工作方法如:
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
(4)哲理、法则、人的作用
(一)如:
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刀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
(5)天气谚语
如: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三、了解歇后语。
1、歇后语的概念。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歇后语的结构。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3、歇后语的来源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4、为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第三,喻物类。
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四、拓展活动。
很多歇后语都是来自看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读一读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尝试着再举出几个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第五单元饮食文化
第17课茶
教学目标。
茶了解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品评茶文化,拓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茶(主要由学生介绍)
1、茶的起源、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茶的故乡,当之无愧。
有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经过多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全盛时期,社会上饮茶成为时尚,以茶为雅事,精心操作,还懂得用茶具之美来烘托茶味之佳.人们对茶的经验,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茶艺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2、中国十大名茶
1、杭州龙井7、白毫银针2、苏州碧螺春8、武夷岩茶3、黄山毛峰9、安溪铁观音4、庐山云雾10、普洱茶5、六安瓜片6、恩施玉露
二、了解茶知识
1、茶与文化:
①茶的起源?
谁最早种植了茶树?
②与茶有关的名人?
③关于茶有哪些诗词与诗句?
以茶为名的书有哪些?
关于茶的对联有哪些?
④什么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道?
⑤中国有哪些茶道?
⑥功夫茶是怎么一回事?
⑦绿茶和红茶是怎么分的?
……2、茶与健康:
①茶的保健功能有哪些?
喝茶能增强免疫力吗?
可以抗衰老吗?
②茶叶有哪些成份和功能?
③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哪一个更有利于健康?
④喝白开水和茶水哪个好?
⑤饭后可以马上饮茶吗?
⑥淡茶和浓茶哪个好?
⑦与茶叶有关的美食是什么?
……3、茶叶百科:
①我国的十大名茶是什么?
②我国哪里的茶最多最好?
我国有哪些绿茶?
③春茶、夏茶、秋茶是怎么分的?
它们有什么区别?
④怎样区分新茶和陈茶?
⑤茶叶受潮怎么办?
⑥怎样可以更好地贮藏茶叶?
⑦茶叶有哪些其它用途?
三、感受茶韵
配乐散文《悠悠茶韵》作者:
肖敏朗诵:
叶青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
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
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
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
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
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
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
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
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
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
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
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
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四、拓展活动。
1、读元稹的诗《茶》
茶香叶,嫩茶。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鞠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2、试着把所列茶叶品种与其产地连起来。
祁门红茶福建普洱江苏龙井安徽碧螺春云南铁观音浙江
第18课酒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的酒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酒。
就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材料发酵制成的含酒精的饮料。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酿酒的鼻祖是夏朝的杜康。
二、补充资料。
杜康所处时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夏商时期,属今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人。
据说他幼年常牧羊于家乡四周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发现自己吃剩放在桑树空洞中的米饭(秫)有非凡的香味,于是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酒。
江统在《酒诰》中也说: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记载,“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