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
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选取充满童趣的素材。
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单元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救月”等一系列故事,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本单元改变了过去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编排知识结构的做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安排知识结构的重要根据。
生活中分东西的现象可以概括为: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正是要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渐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
2、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理解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3、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4、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1、能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除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对于“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
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知除法。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教学时,要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1
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1
水中救援——除法的初步认识
1
猴子捞月——0的除法
1
合计
4
5.1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
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
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讲故事: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
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
熊弟弟当然不愿意,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时狐狸大婶走过来,小狗熊急忙去找她帮忙,狐狸大婶笑着说:
“那好办!
”它走到熊哥哥旁边拿起两个野果一口气就吞了下去。
这时熊弟弟高兴的拍着手说:
“哈哈,现在我们可一样多了!
”(现在它们每人有几个?
)狐狸大婶走后,熊哥哥突然说:
“哎呀,上当了,上当了,其实不用狐狸帮忙我们也能一样多!
“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们怎样做才能一样多?
2、导入情境图通过这根故事,今后碰到问题要互相谦让,肯动脑筋,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接下来老师领着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聚会,看看那里又发生了哪些分东西的故事?
(教师及时板书森林聚会)
设计意图:
:
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找信息: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我发现了桌子上有12个桃子、6根竹笋、16根萝卜、15个松果。
师:
竹笋是为谁准备的?
生:
竹笋是给熊猫吃的。
师:
快看这两只熊猫,它们正直瞪瞪的看着这些竹笋,你知道小动物们在想什么吗?
生1:
我们多想吃这些竹笋呀!
生2:
该怎么分这些竹笋呢?
2、帮熊猫分竹笋:
咱们来帮帮熊猫吧!
(同学们表示一致赞同。
)
(学生自己动手分竹笋)引导学生知道需要6个圆片,要分成2份
3、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你怎么分的竹笋?
(学生上黑板展示,边说边做)
生:
把6分成1和5;
生:
把6分成2和4;
生:
把6分成3和3;
(学生分别将分法在展台上展示出来,教师随机板书出学生总结的几种分法。
)
4、引出平均分:
和第一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二个同学一样的举手,和第三个同学一样的举手,澳,原来喜欢第三种分法的同学最多,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1:
这样分一般多,两只熊猫都高兴
生2:
这样分分的一样多。
生3:
这样分分的同样多。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
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
怎样叫平均分?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
每个人都一样,就是平均分。
生:
不多不少,要一样,是平均分。
6、师:
那分成1和5,2和4,叫什么呢?
生:
不平均分
生:
不一样分
总结:
不平均分
分东西
平均分
设计意图:
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分果子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发现数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比一比,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7、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那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自主练习1,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地理由。
教师给予正确地评价与指导。
)
(活动二分桃子)
1、找信息,提问题:
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
它们都快等不及了。
出示信息:
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
学生提出问题,把信息补充完整。
“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
”
2、思考:
要想保证平均分,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
1个1个地,轮流给
生:
2个2个地,轮流给
生:
3个3个地,轮流给
3、动手操作:
同学们说的,太好,那还等什么?
拿出学具开始吧
(学生动手分,总结各种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上黑板边展示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生1:
1个1个地分。
分了4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2:
2个2个地分,分了2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3:
3个3个地分,分了1次,又1个1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生4:
4个4个地分,分了1次,保证了平均分,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得到的结论都是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
师小结:
不管是1根1根地分,2根2根地分,还是4根4根地分,每只小猴都分到4根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并且继续利用学具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分萝卜)
1、师:
咱们再看小兔在想什么呢?
(出示信息窗,出现小兔的信息: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
”)
2、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边分边说是怎么分的,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给4只小兔。
)
生:
我直接是4个4个地拿给小兔子,结果分成了4份,说明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3、追问:
为什么不再是1个1个给了?
生:
因为说的是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
生:
这一次和上面不一样,就是需要4个4个地给。
4、总结:
好,同学们,看明白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1)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2)16个萝卜,每只小兔子吃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设计意图:
通过分竹笋知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分桃子,知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通过分萝卜,知道平均分的另外一种分法,就这样层次递进,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每串有4个珠子,()串一共有()个珠子。
(2)有()个珠子,每()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串。
(3)有()个珠子,平均分成()串,每串()个珠子。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生:
每串有4个珠子,3串一共有12个珠子。
生:
有12个珠子,每4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3串。
生:
有12个珠子,平均分成了3串,每串4个珠子。
设计意图:
借助这个题目,通过画一画,答一答,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区别。
(四)达标反馈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是的打“√”,不是的打“×”。
◆◆◆◆◆
◆◆◆◆
★★★★★★★★★
()()
2、先圈一圈,再填空。
○○○○○○○○○○○○
12个○,每6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3、先用10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3)平均分成10份,每份()根。
4、填一填:
每份分的(),叫做平均分。
答案:
1、√,×。
2、圈一圈略:
2,4,6,3。
3、5,2,1。
4、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
我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生:
我知道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生:
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
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小华家来了两位客人,妈妈拿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小华想把这8个苹果分给两位客人,该怎么分?
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想一想
(2)动手操作。
(3)()是平均分(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A1和7B2和6C3和5D4和4
2、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的打“√”,不是的打“×”)
(1)
()
(2)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块。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块。
(3)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块。
(4)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块。
4、☆☆☆☆☆☆☆☆☆☆☆☆☆☆☆
把以上☆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5、在生活中分东西的时候,6可以分成()和()、()和()、()和()。
其中是平均分的是()和()。
6、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答案:
1、选D
2、√,×。
3、2,3,4,6。
4、每人分得3个。
5、1和5,2和4,3和3,3和3。
6、4×7=28(只)或7×4=28(只)
⏹板书设计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和1,2和4,不一样多
3和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
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两只大熊猫分6个竹笋,应该分几份?
怎样分?
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1个和5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2个和4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6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
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3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等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用了3分钟。
10个小朋友齐唱这首歌,需要()分钟。
答案:
3分钟。
资料链接:
平均数的作用
对一种事物进行平均分的结果得出的每一份的数都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数也叫作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课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
今天我要讲的是《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第60~62页的信息窗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
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三、学习方法。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我使用如下几种学法:
1、直观操作法:
化抽象为形象。
2、观察比较法:
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注重个性的张扬。
。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这样导入:
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
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
这不森林里的小动物在聚会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信息窗1的图画《有趣的宴会》,从而导入新课。
(二)情境图中,探求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
情境图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帮助熊猫分竹笋,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同桌两个互相交流,全班汇报交流时,选代表展示他的想法,同意的举手,这样发现分成3和3的同学最多,教师及时追问:
为什么?
在学生气嘴八舌的汇报中,抓住关键词:
同样多,得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第二层次:
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分桃子,这一次动手操作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每一中分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领会平均分含义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互助的意识。
分萝卜,这一次动手操作正好和分桃子不一样,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让学生多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强调每次拿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白兔。
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
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判断哪一组是平均分。
检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2、先圈一圈,再填空。
此题用来强化平均分中每几个分成一份的分法。
3、出示气球情境图:
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可操作性,同时化抽象为形象,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
(四)课堂小节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最后小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与生活联系起来!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森林聚会
----平均分
每分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通过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智能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
由于我经验不足,在教案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提示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做游戏的情境:
16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学习“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没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习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
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
学具盒,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情境图:
今天小动物们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想去参加?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
他们都有哪些活动?
生:
跳舞。
生:
做游戏
2、找信息: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生:
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3、引出问题:
他们要怎样分组呢?
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
(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
每组几只?
(2)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问题1:
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
每组几只?
1、你想平均分成几组?
生:
平均分成2组
生:
平均分成3组
生:
平均分成4组
生:
平均分成5组
老师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平均分成5组可以吗?
生:
不能平均分成5组,我想了想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生:
是的,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
师总结:
同学们,真棒都能根据得数判断能不能平均分成这样的组。
2、动手操作:
下面我们就4人一组,用学具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有信心吗?
注意要求:
汇报时一定要说出我平均分成了几组,是几个几个分一分的。
提完要求后,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那我们按照顺序来,请平均分成2组的同学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