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82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docx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一、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又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衬托: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可以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谢亭送别》

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着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三、渲染:

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四、烘托: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又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渲染和烘托:

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

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检测】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这首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3)诗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4)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5)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6)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

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

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7)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8)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资料链接】

浅谈衬托手法在新教材古诗词中的运用

如皋市磨头中学黄澄

新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诗词试题也要求学生真正进入到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然而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艺术技巧,都是十分讲究的。

尤其是诗歌的艺术技巧,经过历代大师的尝试、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也留下众多的名篇经典。

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

在具体的运用中,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诗人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大小相衬、声寂相衬、收放衬托、正反相衬、明暗相衬、虚实相衬、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侧面烘托等等。

本文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个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

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

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

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

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

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

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

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

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

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

“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六、收放相衬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

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

七、正反相衬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抒怀》)

诗人说:

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

果真如此吗?

细想:

尽管诗人名满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本志。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着,官非老病休”。

上句的“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

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

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八、明暗相衬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白居易《琵琶行》)

主客忘归不发,为何?

——“忽闻琵琶声”。

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主、客离愁加重“惨将别”,这时却忽然听到琵琶声,不管是谁人在演奏,演奏的什么曲子,可有一点可以肯定,琵琶声引起了主、客的某种共鸣,要么是琵琶女的琴声中透露出与他们相类似的情感,要么是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十分的高超博得他们的喝彩,而这两点正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了铺垫,也为揭示主题打下伏笔。

因此,明写主客,暗写琵琶女,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天衣无缝,真乃妙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曲结束了,周围“悄无言”,为何?

——因为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幽愁暗恨”等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传给了“东船西舫”的听众,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仍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可以看出,明写景色,暗写琵琶女,用周围的景色来烘托琵琶女内心的悲苦和琴艺的高超。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满座皆掩泣,作者泪湿青衫,为何?

——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从中来,为琵琶女,也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泪。

明写众人眼泪,暗写不幸遭遇,进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九、虚实相衬

实,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思所想。

李煜《虞美人》中,实景虚景交相辉映。

一面写眼前之景,“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一面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故国不堪回首”“雕栏玉砌”“朱颜”,对照之下,让人顿生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真实而又深沉!

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全是虚写。

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理解实景实事的深刻内涵了,“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意在表现词人在分别时对心爱的人的深厚的感情,难舍难分。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赤壁的险要形势是实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词人亲眼所见;火烧曹营是虚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词人的想象。

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姜夔《扬州慢》中,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的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是虚景。

“尽荠麦青青”写的是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景,两幅虚实相济、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予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下片则虚写杜牧的“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实写扬州着名的景点二十四桥,返照出今日扬州是何等的凄清、荒凉。

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十、以景衬境

李白《蜀道难》写蜀道的难行,第一段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

”句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切的境界。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山空。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这里诗人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

十一、以景衬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端正好】)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创设了萧瑟悲凉的意境:

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但一个“泪”字,使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反衬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四色山围中,一鞭残照里。

(王实甫《长亭送别》【收尾】)

张生远去,莺莺含情凝望,夕阳里偶尔又见征马,随即又隐没,只留下一片寂静,烘托出莺莺怅然若失的心境。

十二、侧面烘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登高》)

上句写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其实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精辟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势贵族,却独自呆在官邸里以“闲作草”“戏分茶”消磨时光,似乎在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从侧面揭露出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诗人对官场感到厌倦。

以上分别从12个方面对衬托手法作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可以看出,衬托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新教材诗词选篇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鉴于此,了解和掌握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这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检测答案

(1)提示: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看似热闹的场面,实则内心忧虑,惟恐不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荒嬉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的闲愁。

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

(2)提示:

运用烘托手法,以碧绿的荷叶烘托罗裙,鲜艳的荷花烘托采莲女粉嫩的脸庞,突出采莲女的清新娇艳。

将采莲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蕴味无穷。

(3)提示:

诗人以“跳鱼”的“拨剌鸣”,反衬江面的静谧,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4)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6)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7)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

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

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

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8)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