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64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回顾诗歌的表技技巧

2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3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学习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

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

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

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人的表达效果: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表达效果:

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

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可使语言含蓄、简练,引发读者联想。

如: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门前冷落鞍马稀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终岁不闻丝竹声

5、通感利用诸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表达效果:

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如: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4、晨钟云外湿

5、甜美的歌声

7、其他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注意:

一般在绝句、词、散曲中才考虑)

(2)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3)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4)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5)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6)顶真:

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二:

表达方式

三:

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

鉴赏诗歌的景和情

答题要点:

1、从“景”的角度:

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2、从“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一致: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

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五:

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1、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简单来说,细就是细微,在其不经意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放大,节就是关键,对整首诗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

总结:

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具体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2、虚实结合

(1)当前之景为实。

指现实眼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2)已逝之景为虚。

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未来之景为虚。

这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诗人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3、动静结合

4、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上文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三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一.可以答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可以答修辞手法

•三可以答描写手法

•四.可以答表现技巧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

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

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

1、对比与反衬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区别:

对比与反衬:

反衬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

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烘托——渲染

3、用典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四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

•.

•欲扬先抑 情景分写情景合写

•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1抑扬

2、卒章显志

提醒: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写景或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理清题干要求,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这是术语性很强的题目,一定要熟悉常用的手法和手法的作用效果,才能结合本手法的作用对诗歌作具体分析。

2、分析时,必须结合诗句进行鉴赏,不能脱离诗句,不然只能得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分。

3、用先总后分的顺序答题。

•表达技巧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如果是“艺术特色”,知识面较广,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表达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考虑组织答案,也可以涉及篇章结构。

如果是“表现方法(表现技巧、写作技巧),主要从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去考虑组织答案。

如果是“构思上的特色”,主要从篇章结构方面去考虑组织答案,可以涉及有关的表现方法。

但不管哪一种情况,一定得抓住特色作出答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

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

(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

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

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

⑴A;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

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

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分析】

(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据此整理概括。

(2)本题,“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⑵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案】

(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解析】【分析】

(1)“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

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

同时,“手提天下”,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

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故答案为:

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⑵“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

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本诗​ 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