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7637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与精神发展.docx

汉字与精神发展

汉字与精神发展

作者:

萧望野

基础想法

汉族、汉语特点的音语舞

前言

一个偶然的原因,我认识了一个14岁的女孩。

(我非常喜欢去他们的家,因为他们总是在笑。

我们经常在他们家的外面烧一堆火,看星星。

围在一起,互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但总是好像听懂的样子,然后就哈哈笑。

她的妈妈也被村里人说成是傻瓜,她还有一个9岁一个七岁的弟弟。

最后看见她的爸爸是在2007年底,他一直从河边捞石头背上山,准备盖房子。

晚上有人非拉他喝酒,回家的路上,他从山上摔了下来。

现在,9岁的男孩付担着这个家。

7岁的弟弟被送了人。

有一些40岁,甚至更老的男人来要她。

希望她能给他们生男孩。

如果能帮她找到一个特殊学校,送她去上学该多好。

她非常可爱。

)她从来没有上过学,村子里的人都对我说,她是个傻瓜。

她能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感知情感,也能模仿成人的劳动。

只是,她无法模仿汉语言。

也无法模仿写字。

这,让我想到是不是有一种方式可以不使用她“有限”的智力(逻辑)来学习呢?

一般我们在教小孩语言和认字、写字是用逻辑的方式来教育的。

而语言是怎样来的呢?

一方面是这个特殊的人类,具有的仿造的本能,另一方面,是模仿大自然。

如果是出于特殊的人类这个特点,他仿造的声音应该更具有灵心和精神的特点。

如果是模仿大自然,应该更具有大自然的特点。

比如,这里壮族的语言里,就有许多以动物的声音为基础音的特点。

如果观察不同形态的动物,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音律会是什么样的气氛。

反之依然。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声音与形态的关系。

也就是说,音律可以表达形态,形态可以表达音律。

最有意思的是,对于一个非舞蹈艺术家的我们来说,都是在无意识的仿造过程中。

小孩更是如此。

所以,观察小孩的身体,我们也能找到他的语言。

这里说的是属于每个音的内涵来表达的语言,不是说肢体语言。

这样,我们就感受一下,如果,一个小孩在以这样的以他的本能的方式来发挥出语言,对他来说是多健康的事情?

他的声音和形态是多和谐?

这正是小孩的需要。

这样,也就培养了他的语言感。

现在的小孩是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学习汉字。

但另外方面引起我的担心的是:

以这样的认识产生的方式发挥出的语言,属于这个民族的语言中的精神就会以这个魂进入并影响这个孩子的精神和灵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以这样的认识来教育这里的小孩学习汉语和汉字,他们就会更具有汉族的精神和灵心。

这样,我不是把本来应该属于他们壮族的精神赶走吗?

在汉文化以强式的态度侵略少数民族的这种状态下,他们(专家们)以逻辑的方式教给其它民族小孩的东西,就不具备这个有生命力的魂。

所以,我就要高兴,他们没有发挥这样的认识,也没有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少数民族的小孩学习汉语和汉字,少数民族的小孩就还是保留着属于自己民族特点的精神和灵心。

但,这,只能是一个开玩笑的说法。

因为,他们在接受这种逻辑的、死的方式来学习汉文化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和心也在跟着死和发挥逻辑形态的特点。

这样,理想的做法是先以不分裂他们具有的壮族的精神和灵心的方式发挥他们的文化,再在这个基础上,以健康和科学的方式发挥其它民族的精神和灵心的文化。

这样,民族与民族之间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挥有生命的理解。

那么,通过这样的认识,要发挥的教育的手段是什么呢?

就是,音语舞。

要在小孩发挥内涵着这个音律的身体律动里面,自然地找到那个音。

这样,就可以帮助不能准确发音的小孩自然地发挥出准确的音。

还可以通过音语舞治疗身体和灵心的和谐。

音语舞可以代替拼音吗?

可惜,我不是壮族人,所以,我也无法找到壮语里面的音和身体的关系。

但是,通过对整个人类的在灵心和精神的特点方面的认识,我想先找到属于全人类共通性的音律。

比如:

MAMA.

那么,我要如何才能把这个观察,进行的更深入呢?

并且还要成为一种可行的教育的手段。

可以替代拼音来认识汉字的手段。

我们研究了语言发挥的深刻的道理,就知道,拼音,只是一种表面的人造规律。

(即使,有可能拼音里的字母内涵着身体反应的音的形,不过,如果发明拼音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带给孩子的方式就还是在人造的逻辑中。

)中国的汉字是和音的气氛断开了,是以意识的方式产生和发挥出汉字。

可见,我们的教育要不同于西方文化特点的手段。

我们可以发挥这样的想象:

一个不认识汉字的小孩在学习了汉语的音语舞后,他可以通过看见和感受这个汉字的音语舞蹈动作,来拼读这个汉字。

现在,基本上,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分成这些部分:

发挥音--通过汉语特点的音语舞,当然,它不是也不能代替模仿的本能。

这个部分可以最早在幼儿园里实现。

创造和认识汉字--通过以汉字内涵的意识,无意识的让小孩创造。

请祥阅《汉字与精神发展》这篇文章。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们还要分认识大自然的汉字(适合7岁的小孩)然后是表达灵心和情感的文字(适合9岁的小孩)……

阅读--以音语舞的动作图形来代替拼音。

这个时候的拼音才是内涵着声音的气氛和身体动作的图形。

发明拼音的人要意识到这一点。

这样,我们就是要把适合汉语的特点的以音律舞的图形为拼音,让小孩从感受中来学习。

而不是学习从别人那里要过来的以表面的逻辑和规律的符号来记住发音。

连动物都不需要这个。

只不过,在观察和找出适合汉族的音的身体的本能动作后,我们才能确定,以音语舞的图形为拼音是科学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找出音语舞的动作后,为了帮助小孩以内涵着活力的规律来拼读文章,我们还要把这些动作整理出图形。

这个图形要代替拼音那种死的方式而以活的方式进入小孩。

这就是他们要以整个人去发挥音语舞为基础的学习。

“艺术”美的萌芽

其实,用学习这个词是不准确的,我们可以以表面的观察手段就能发现0-6岁半左右的小孩,在接受各种声音(语言)时无意识地肢体表达和律动,这就是身体中的精神语言。

为什么说是“精神语言”呢?

因为,这个时期的语言不是意识的产物。

它就是以一种“精神”的状态出现的。

中国的文字才是意识的,语音(不是说文学)不是,语音里有属于它的魂。

比如,说“MAMA”的音带来的灵心的气氛,就不同于说“ZHAZHA”的感受。

感受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孩子能融入大自然倾听万物的表达,是多么重要。

因为这时期的小孩的灵心还和大自然溶在一起。

这些声音是他们灵心中的秘密。

在感受这些声音中最本质的声音元素时,这时期小孩对这些声音的回应和表达就是小孩“艺术”美的萌芽。

也是“音语舞”的萌芽。

只不过,现代人的感受不强了,所以很难感受到语音里的气氛。

显然,这个阶段以模式化的动作教小孩跳舞,不让他本能的通过身体来发挥灵心的感受,是最糟糕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时代,小孩已经不可能完全经历这个原始的过程,城市小孩发挥的也不可能是农村小孩发挥的。

不过,体验这个过程,就让小孩与宇宙中的精神有深深的内在中的联系。

这是一种“回归”。

由于现代人已经脱离这样的内在中的联系,因此这样的“回归”已成为现代人迫切寻找的治疗精神范围中的手段。

现代人急于在大自然中寻找这些本质中的元素。

虽然他们没有时间。

找到这些像音的形的几个手段

可见,通过这样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路来研究和寻找“音语舞”的雏形。

比如,我们就可以想到,其实以音语舞的动作为图形的拼音,就是像(仿造)音的形。

这样,我就好奇,古希腊文或者拉丁字母有没有可能是从音的气氛和形里发展而来的?

它和身体仿造音的动作是一致的吗?

有没有可能,其实,现在的汉语拼音就是内涵着声音的气氛和身体动作的图形符号?

只不过,跟别人把拼音要过来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样,我们就是要把拼音的字母以适合汉语的特点,以它本来就内涵着的音语舞,让小孩学习。

而不是学习它表面的逻辑和规律。

只不过,在观察和找出适合汉族的音的身体的本能动作后,我们才能确定,哪些拼音(字母)是科学的,哪些完全没有道理。

假如这个假设是事实,我们就可以想到,其实音语舞的动作是和字母联系在一起的。

字母就是象(仿造)音的形。

最原始的象音的形的字母是什么样的呢?

它和身体仿造音的动作是一致的吗?

也就是说,当我们找出音语舞的动作后,为了帮助小孩以内涵着活力的规律来拼读文字,我们还要把这些动作整理出图形。

这个图形要代替拼音那种死的方式而以活的方式进入小孩,这个图形很有可能就是现有的拼音字母的形,如果够幸运的话。

想到这里,假设这个推断是事实的话,我就联想到可以给西方国家的一点关于教西方小孩学习字母的建议:

那就是把字母的形与这个字母仿照的身体动作和这个身体动作仿照的音的形和气氛联系起来。

这样就让小孩经历了最重要的过程。

不过,也有可能的是,听说,有的民族的文字是通过巫师扔棍子扔出来的,那么,说不一定我们的拼音就是把人家扔棍子扔出来的字,又给要了过来。

虽然,在后来的人工发展中,文字在逻辑方面已经发展的非常的杰出和文明。

但是,它还是不够高级和精神。

除了通过对古代字母的形成的研究,找到音律的图形外,还有其它的手段吗?

那就是通过观察小孩对于音的原始的表达。

另外,更直接的观察就可以利用鲁道夫史代纳的精神科学……(这个观察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关于音语舞后面的内容,只能以后再补充。

如何面对现代拼音的使用广泛性

现在,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拼音已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现代生活工具的一部分。

那么,就各归其位,把它当成工具来学习,就如同在适合的年龄学习电脑一样。

而音语舞符号代替的拼音,才是语言教学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工具。

 

研究者想通过下面的对7岁以后的小孩学习汉字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不用着急地教7岁之前的小孩写字。

汉字与精神发展

6岁半左右-13岁左右文字的萌芽阶段

6岁半左右-13岁左右,是语言意识化的萌芽发展阶段,从人类的角度来说也是历史长河中文字的萌芽阶段。

也可以说汉字是语言意识化的表征。

比如:

“阳”这个字,我们让发展情感的小孩通过情感的方式来进入到人类发展“阳”这个字的灵心历史中去:

先让她自由的画一幅关于太阳的画。

然后给她讲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见到夕阳在绿色的山岗间下山,他想太阳下山了,一日已逝。

我远方的儿子还好吗?

他想给儿子写一封信,可是却不知如何写,因为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字呢。

他画了一棵树,又在树的旁边画一日太阳,太阳快要下山,于是他在太阳下山的地方画了一道山脉。

他唤来他的朋友,是一只白色的大鸟,他托付这只大鸟把他写的信带给他远方的儿子。

白鸟飞了7天,终于把信带到了儿子的手里。

儿子看着父亲的信,眼泪流下来了,他想父亲已经老了,就像这下山的太阳。

他也画了一棵树,在树的旁边画了一日太阳,想着父亲将如同这轮太阳一样滑下山头,就忧伤的在太阳下山的地方画一道山脉。

他叫来他的朋友,是一匹大马,他请它把这封信交给他的儿子,也就是他父亲的孙子。

马儿带着信过了7道河,把信交给了这个年轻人。

年轻人看了信后,也画了一棵树,在树的旁边画了一个太阳,不过他微笑地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画了一道山脉。

新的一日又开始了。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父亲到儿子再到孙子文字的演变。

更重要的是灵心中的情感及对精神的认识。

这样这个“阳”字对孩子来说就非常有活力。

只有那些反对我们所认识到的,并把语言、文字只当作是交流工具的人才会说:

“中国文字是一种没有进化好的文字。

”如果语言仅仅是物质世界交流的工具,那么就只会发展出代码(符号)。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只把语言、文字仅仅作为是物质世界交流的工具,那么将来的文字就只会发展出代码(符号)。

可是,这对于对一切都怀着崇敬与同感的小孩来说,不是很奇怪吗?

观察汉字,我们能看到汉字表达的灵心、意识和精神的范围,也许古人在创造它们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感觉的灵心,并没有有意识的认识到他们直觉到的精神意识的范围。

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却可以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在“教”给孩子们学习语言和文字时,要能想到让小孩在语言和文字中找到精神的属性。

这样才能让高贵的小孩接受他们。

“中国是整个世界发展未来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在精神中醒来时就可以为整个世界服务。

”这句话就不会显得是一句空话。

也许,通过这本书里对汉字的研究产生的新的认识会带来一些“争议”。

不过,研究者想到的一个方面是,如果能以更“高级”的方式把汉字带到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有的情况下忽视被语言学下确定的下来的历史“事实”。

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去理会脱离的危险。

这,就是要找到一种平衡。

研究者就想到能不能在让小孩以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方式进入到孩汉字的学习中,然后在他发展思考力的一定时机里了解部分汉字的本来的“故事”?

让小孩死硬地练字、背字就是让小孩接受一个固定的、死了的结果。

这样,他们就会僵化掉,这样长大的小孩,肯定很难看懂要表达精神和灵心范围中的东西。

为什么呢?

由于,汉字是语言意识化的表征,一方面它可以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意识、思考中的局限。

中国文字也像中国人的思维。

为了超出文字固定中的、逻辑中的,我们就在文学中发挥了许多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就要把这种“灵心”中的感受溶化到学习文字中去。

例如:

“闷”这个字,就是把“心”“关起来”的感觉。

这样认识以后,我们就能悟感到精神世界的一些范围。

写字的笔划顺序也要在孩子发挥了创造力过后,在他的意识需要从规律中找到稳定时。

同样,在七岁以后也要让小孩在语言的结构上(语法)找到灵心(情感)的稳定。

那么这样,孩子会不会养成习惯改不过来呢?

觉得,不是让孩子改,而是在接下来的模仿毛笔字的过程中自然的过渡。

因为一种自然的顺序在引导着我们,如果违反了这个顺序就会觉得不舒服。

中国人精神信仰是在对物质世界所展现的精神真理中。

这也是西方世界藏在心底深处的愿望:

就是物质在精神中,精神在物质中。

他们发挥的是对物质和精神的认识,而东方人发挥的是天赋的对物质和精神的感受。

有点像女性对真理的感受。

所以,西方人向往着东方。

不管现在东方文化多么腐败,东方人包括离开的东方人还是留恋着东方。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有精神认识的人所看见的,未来世界中中国对世界的作用。

如果,我们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精神醒过来。

我们悟感到精神世界的一些范围,就直觉到,其实像“闷”这样的字,它已经有了人类脱离大自然自然遮掩的保护后自我中的感受,也就是独立于大自然,意识到“我”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

所以,“教”这样的文字要在小孩有这样的脱离以后。

也就是9岁以后。

像“成语”这样高级的意识形态浓缩的“文化”,他需要高级的精神、灵心和意识、思维上的自由去驾驭它,才能在它的精准和确定中找到作为个体(写作者)在文学中的自我。

所以,我们不要在语文课里把它当成“字典”一样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我们让3年级以后的小孩在戏剧表演中去感受。

但是没有必要去应用。

反正,对于是21岁之前的(没有“生活”过的人),我们要满足他创造的自由。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的训诫,不是让我们“被巨人踩在肩膀上”。

我们要经历的是他们经历的过程,而不光是他们老了以后的智慧。

没有经历过程,智慧就是概念。

我们还可以根据这样的研究发现文化、人类、自然的精神关系。

6岁半左右-13岁的小孩,是语言意识化的萌芽发展阶段,也就是文字的萌芽阶段。

虽然在此之前,他们的涂抹意味着他们已经有了创造文字的意志。

不过,有意识的创造是在6岁半左右以后。

在孩子刚发挥对创造文字的兴趣时,自由的创造更重要。

虽然要让小孩了解古人创造的汉字,不过,是要他自己通过创造来了解和感受,也就是说,也许他创造出来的与古人创造的汉字不一样,不过,本质已经经历到了,比了解那个古汉字更重要。

模仿创造的过程比模仿符号更重要。

就像乐谱的由来一样,先是每个人感受了音乐,然后,记下他发明的乐谱,再后来,才是为了了解、理解和交流、沟通才出现了通用乐谱。

显然,认识通用乐谱不是最重要的。

在文字的演进中,我们自然的感受到浓浓地人类的意识发展,文字也越来越抽象,符号性越来越突出。

由于在孩子没有自由之前(9岁生命构造(思考方式)的独立,13岁心理动力的独立,21岁自我意识独立)孩子会受了逻辑的固定的符号形式的绘画影响,而限制了她本来的无限可能的创造力。

所以,中国的汉字在教学的这个阶段,似乎是一个尴尬。

认识到这个尴尬后,在让孩子创造汉字时,只让孩子接触符号形态的文字,也就是感受这个过程,而不刻意强调让她模仿符号。

最后才是练习这个文字。

从这个角度的人类发展来说,有人提出:

“象形字越来越不象形是思维自由的进步。

”是有道理的。

(但在古时象形字的出现却是非常进步的。

)所以,就像上一段说的那样,重要的是:

模仿创造的过程比模仿符号更重要。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孩不可能完全自由的创造它们,而要创造灵心范围的字,即使对于一个9岁小孩来说,他们的意识也是达不到的,这时就要通过引导或者说手段。

这样,我们就把传承下来的文化作为了肥沃的土壤。

在此之前,我们要满足小孩的无意识涂抹,并保护好他们的这样的受大自然神秘力量所驱动的意志。

所以,不要教小孩认识固定的文字。

有时,他们会模仿成人写字,其实,他们是在模仿成人的内在的被行动指引而出现的自由独立的人的状态。

他们对这种状态非常的着迷,他们拿起书佯装阅读,拿起笔佯装写字。

当然,他们对文字着迷,还有其它的原因,比如,体验对他们来说的文字“神秘”的力量。

他们的兴趣,就是觉得,它们很神奇。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他的这种神奇的感受,而不是以最无聊的方式打掉这样的感受。

认字卡就是这种无聊的工具。

第一个阶段

6岁半左右-9岁半左右

在6岁半左右-13岁左右的小孩,我们还要分为两个阶段。

6岁半左右-9岁半左右的小孩,由于刚刚从大自然中醒过来,我们可以把大自然中最基础元素抽象出来,让小孩学习、感受和认识。

而最重要的是抽象出来的过程要让小孩经历到。

例如,“水、火、金、木、土”这类认识宇宙的基础文字。

我在这里以“水”为例子。

我们先和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水”(不要搞错了,我说的是在大自然中的“水”,不是H2O)。

接着,马上用毛笔沾上有“水”的特点的不同层次的颜色去表达感受到的范围。

孩子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把小孩交给精神范围中的力量指引(参阅《灵心的感觉》)。

根据他对大自然的感受自由的画画这个过程,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

城市的小孩没有这样的环境机会。

他们就需要安排“节目”来故意感受,可是汉字的诞生和发展是一种溶入到生活中的意识的出现。

不是“节目”能做到的。

但是有了感受后才能表达(画画)。

所以,应该是有从环境中感受这个阶段,不过要意识到的是这个“感受”不能替代生活。

或者说,生活是最重要的,这时的感受只是一个剪影。

而在感受灵心中的汉字时,故事、戏剧(文化)就是手段。

而故事不应是影响小孩创造汉字最重要和必然的要素。

只能是帮助感受。

而孩子如果在听完故事后,马上进入画画,她就会根据老师的情感来表现,受老师的故事的直接的影响。

这样就不是根据自然的发展得来的。

故事不应是影响小孩创造汉字最重要和必然的要素。

只能是帮助感受。

那么什么是最重要和必然的要素呢?

那就是符合他成长阶段的全面的体验。

然后,我们和小孩用身体去反射“水”的性格,也是用身、心、灵去感受水与自然及生命的相互律动。

这些生命的律动在水的本质中,也在小孩的生命中。

我们在地上画一个包涵着平衡、和谐、循环、川流不息、“你在我中,我在你中”的“水”的图形,然后,让小孩模仿和感受老师的灵心中节奏,在这个形态上,走动。

那么,平衡、和谐、循环、川流不息、“你在我中,我在你中”的“水”的特质就会留在小孩的身、心、灵中。

而中国的“水”字就表现了水的特质。

可能没有任何国家的文字,可以如此生动地展现语言、文字与生命、自然、意志、意识、感情及精神中的关系。

第二天,经过睡眠后,也就是把白天经历过后的印象、感受通过睡眠(无意识地精神“消化”)过后,我们把小孩的画中的信息抽象出来,形成象形文字。

抽象出来的象形文字没有标准,有翻腾的“水”,有静止的“水”,有流动的“水”,有死去的“水”……这也是分析的部分。

然后才是用色彩来装饰她的版面。

虽然是用水彩及毛笔来写字,不过如果是第一次从绘画中提炼出象形字的话,就有了分析的成分。

所以,最后要用色彩来装饰她的版面。

得到部分的断开,才能结束、休息和安宁下来的时间。

这样做,就是让小孩所有的范围体验了反射(创造)“水”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智力的参与。

也可以加入关于水的知识的部分。

如何把不同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是另一些篇幅要谈的问题。

最后,才是让小孩用毛笔去练习和感受、表达“水”这个字。

这样学习“水”这个字,小孩对于这个字要在表达作文或是在语言中去运用它时,自然地就能发挥出文字的魅力。

因为,我们让小孩感受到了文字、语言中精神的范围。

如果没有中国文字就没有中国书法这样美的艺术。

在练习中国书法时意志、情感、思考就能得到协调和平衡。

接下来,相关的环节是用同样的节奏和手段让小孩感受并学习与“水”有关的文字,例如“波”。

这样过后,给小孩机会表达与之相关的一切。

(诗、故事、歌唱......)

欣赏并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章-“红掌拨清波……”是和孩子们的创作放在一起共同欣赏的。

由于小孩感受到灵性中的范围,小孩的声音才会优美,才会打动别人和自己。

我们不要把这些精神中的联系分开。

与其要求孩子背下来,不如保留(现在要寻找)这些文化的背景。

这时,要注意的是6岁后的小孩不再是通过自然的来模仿音,因此,这时才通过语法的因素去发展语言。

这时候要让学生在语言的形成上稳定起来。

之所以说是“形成上”,指的是,只能是灵心上的稳定。

因为语言的形成上的稳定只能是感受而不是逻辑。

这就是通过上面举的例子加上蕴涵在里面的语法的因素达到的。

会写一个字是这一过程中最次要,也是最容易的部分。

而大多数人把这一部分看得那么重要,而且费不愉快的力气。

虽然我能理解,可是我真是觉得可笑。

请原谅我善意的嘲笑。

这种不愉快是肯定的,就象一个不理解你的人与你的交流一样。

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与语言和文字交流起来。

第二个阶段

9岁半左右-13岁半左右

而9岁半左右-13岁半左右,这时期的小孩刚刚从情感(灵心)中醒过来,我们可以把灵心中最敏感的感受抽象出来,让小孩学习和认识。

最重要的是过程,而过程里面最重要的是灵心中的感受是否与精神中真理相联。

例如:

爱、恨、闷、恼、邪,这类认识灵心的基础文字。

在这里,以“邪”为例子。

这个例子中对于“邪”的展开,是根据9岁小孩的身体、灵心、精神的接受程度而设计的。

我们根据一个关于“邪恶”的故事为线索。

“邪”这样的文字更适合9岁灵性领悟力[意识]发挥作用的小孩。

教师先通过讲述一个与之有根据的故事:

有一个人(不要说是女人)很喜欢讲别人的坏话。

他觉得内心非常不安、痛苦。

于是,他找到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老人,请老人帮他改掉这个习惯。

老人请他回家找来一个破了口的羽毛坐垫,然后,沿着小巷,边讲别人的坏话,边拍打坐垫。

这人照老人的话做了,垫内的羽毛已经被拍打而飞了。

可是他还是忍不住讲别人的坏话,他找到老人想要知道怎么办才好。

老人说:

“你现在去把羽毛都再捡回来吧。

”他大叫起来说:

“羽毛已经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我怎么能捡回来呀!

”老人说:

“你讲的别人的坏话,就如同这些羽毛一样被流传得到处都是,再也收不回来呀!

“这人,意识到讲别人的坏话多么可怕,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多么大,他再也不讲别人的坏话了。

”这样的补充,我们不要讲。

如果,我们想着要给小孩讲什么道理,那么,我们就失去了真理,也失去了小孩。

我们也不用担心小孩不能理解:

讲别人的坏话会觉得内心非常不安和痛苦。

为什么呢?

要知道小孩的灵性生命中有这样的本能中的同感和反感才能。

(参阅“灵性带来的意志”这些文章。

我们要在气氛中,在很多想象中结束故事。

故事结束后,在小孩还停留在“静”的节奏中时,把小孩引向更深层次的节奏中,那就是持久的“静”引发的“安宁”。

灵性的生命需要这种更深的“节奏”、“韵律”,它是一种“祈祷”的状态。

接着,老师用灵心引导小孩轻轻吟唱优美的旋律:

我王座的伴侣啊!

不说邪恶,不听邪恶,使得别人不能对你说,不夸大别人的错,你自己的错也不会显得大。

第二天,让小孩经过睡眠之后,用画图的形式,直接使用小孩的灵性领悟力来认识、分析。

“邪”字的一个“牙”[说邪恶]和“阝(耳)”[听邪恶]就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伟大的“精神文化”。

然后,让小孩子们选择故事中的人物来扮演。

不过,要不要选择这样的引言是每个老师根据灵心中的感受自己决定的。

这样才会有类似祈祷中的精神交流作用。

如同音乐在人灵心中产生的魔力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