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737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说明书.docx

《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说明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说明书.docx

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矿区地理位置

阳泉二矿东距阳泉市约5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5′17″~113°33′07″,北纬37°46′44″~37°52′19″。

井田东部为大阳泉井田,西部为西上庄井田,南部与五矿井田相邻,北部以石太铁路为界,隔桃河与三矿、四矿相望。

井田走向长约8km,倾向长约7.8km,面积为62.4186km2,由94个坐标点圈定。

二矿原有东四尺、小南坑、西四尺三对生产井。

东四尺井于1980年经煤炭部(80)煤计生字1300文批准报废,小南坑井于1986年采尽自然报废。

现有一对生产井口——西四尺井,分为470和560两个生产水平,矿区坐标系井口坐标如下:

西斜井X=99967.135,Y=96710.090,Z=733.0

东斜井X=10030.427,Y=96748.240,Z=718.9

二矿的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石太线为复线电气化铁路,东西贯穿本矿,成为煤炭运销的大动脉。

太石高速公路南北横穿井田,307国道由西向东,在阳泉市区与阳左公路和阳盂公路十字相交,构成网络,连通全国各地,见图1-1。

距有关主要城市、城镇里程见表1-1。

表1-1矿区距有关主要城市、城镇里程

铁路

城市名称

北京

太原

石家庄

天津

郑州

大同

里程(km)

393

124

107

526

527

777

公路

城镇名称

寿阳

昔阳

和顺

盂县

平定

娘子关

里程(km)

30

45

102

28

12

40

1.1.2地形地貌

井田区内地势平坦。

1.1.3气象及地震

阳泉矿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平均最高气温17.1℃,最低气温5.5℃,历年平均10.9℃,历史上最高气温达40.2℃,最低气温-19.1℃。

年最大降水量为866.4mm,年最小降水量为240.4mm,年平均降水量为609.8mm,多集中与7、8、9三个月,这三个月的降水量一般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如1966年8月23日,一天内降水量达261.5mm。

年蒸发量最大2381.9mm,最小蒸发量1319.1mm,历年平均1885.9mm。

全年风向多变,以西北风为主,雨季多偏东风,冬季盛行偏西风,历史上的最大风速为1989年8月24日20时10分至20时25分,阳泉市遭受到一次罕见的飓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最大风力12级,最大风速为35m/s,历年平均1.7m/s。

阳泉市最早初霜期1980年9月23日,最晚终霜期1963年4月29日,历年平均初霜期在10月中旬,终霜期在4月上旬,年无霜期平均184天,最大冻土深度0.68m。

相对湿度历年月最大34.1mm,最小0.4mm,历年平均8.9mm。

井田无详细地震记载。

据国家地震局1976年9月中国地震基本烈度区划资料(比例尺三百万分之一)及山西省地震局晋震发业字(1984)第110号文,阳泉矿区基本烈度除昔阳县境内为7度区外,其余地区均为6度区。

1.2井田地质构造

1.2.1井田地质构造

阳泉矿区赋存的地层有太古界阜平群和龙华河群,下元古界滹沱群和上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及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

在地层对比中通过岩相分析和相——旋回研究,结合煤系地层标准剖面,根据岩层及组合特征,采用古生物法、标志层法、测井曲线等相互补充、验证、确定。

地层对比准确、可靠。

从古生界奥陶系开始由下而上依次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与下伏地层寒武系为连续沉积,广泛出露于矿区东北部的弧形区域内,即昔阳白羊峪、东寨~平定郭家山、石门口~阳泉白羊墅、张家井~盂县仙人村、长池、峰岭村一带。

下统:

地层总厚度120~200m、主要由含燧石结核的亮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

底部为黄绿色白云质页岩或钙质页岩,下部以含燧石条带或燧石结核的白云岩为主,中、上部为白云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含网格笔石、小栉虫、蛇卷螺等化石。

中统:

地层总厚度415~810m。

(1)、下马家沟组:

地层总厚度125~225m,岩性横向变化小。

第一段:

地层总厚度11~40m,主要由黄灰色薄层状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泥灰岩和石膏夹层组成,地表及浅部多为膏溶角砾岩,部分地区有底砾岩存在。

第二段:

地层总厚度35~80m,主要由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及花斑状灰岩组成。

第三段:

地层总厚度50~75m,主要为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组成。

(2)、上马家沟组:

地层总厚度180~275m,底部岩性稳定,顶部岩性变化较大。

第一段:

地层总厚度20~79m,主要由灰至土黄色薄层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夹较多石膏层,石膏为青灰色或白色,致密块状,角砾状,地表多见膏溶角砾岩。

第二段:

地层总厚度84~108m,主要由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花斑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薄层白云质灰岩组成。

第三段:

地层总厚度20~62m,主要为灰色及黑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与薄至中层状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地区夹石膏层或膏溶角砾岩。

(3)、峰峰组:

地层总厚度130~270m。

第一段:

地层总厚度40~160m,上部和下部为土黄色或黄灰色薄层泥晶白云岩,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下部角砾状泥灰岩中夹青灰色或白色块状或条带状石膏层,中部为厚20~30m的青灰色中厚层花斑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

第二段:

地层总厚度70~150m,主要为灰色及黑灰色中至厚层生物碎屑灰岩,花斑状灰岩及泥晶灰岩,夹薄层白云岩及泥质灰岩。

2、石炭系: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灰岩之上,主要由铝铁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主要出露于阳盂、阳左公路两侧及盂县土塔、牛村和平定巨城、移稂等地。

(1)、中统本溪组:

地层总厚度40~60m,下部为灰白色铝土岩、铝土泥岩、杂色泥岩夹结核状或团块状铁矿组成的铁铝岩,为山西式铁矿、黄铁矿、铝土矿富集之层位,上部为砂质泥岩、砂岩、夹1~3层灰岩及不稳定的煤线,含假史塔夫、莫斯科唱贝、大脉羊齿等动、植物化石。

(2)、上统太原组:

地层总厚度100~140m,主要为灰白色砂岩、黑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夹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

含希瓦格、太原网格长身贝、假卵脉羊齿、栉羊齿、星轮叶等动、植物化石。

3.二叠系;与下伏地层石炭系为连续沉积,是一套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的陆相沉积。

为矿区范围内地表出露最广泛的地层,主要出露于阳左、阳盂公路以西,和顺紫罗、三奇掌~昔阳杨家坡、桑园、冀家庄、马道岭~平定寨平村、磐道岩、岳家沟、柳渠、南沟掌、晓庄、高垴、北水草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内。

(1)、下统:

山西组:

地层总厚度50~70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及煤组成,含煤2~6层,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多脉带羊齿、畸楔叶、三角织羊齿等植物化石。

下石盒子组:

地层总厚度96~165m,下部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为主的绿色岩层段,中部为褐黄色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为主的黄色岩层段,上部为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的砂岩段。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枝脉蕨、瓣轮叶等植物化石。

(2)、上统:

上石盒子组:

地层总厚度225~395m,由黄绿、杏黄、灰白、紫红色的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以中间砂岩和狮脑峰砂岩为界分为红黄色岩层下段、红黄色岩层上段、褐色岩层段,含厚脉栉羊齿,中朝楔叶、多形准脉羊齿、肾掌蕨等植物化石。

石千峰组:

地层总厚度88~136m,为一套砖红色的陆相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顶部夹2—3层较稳定的钙质结核和透镜状淡水灰岩。

4、三迭系:

与下伏地层二叠系为连续沉积,出露在阳泉矿区西南边缘至和顺、榆社、太谷、榆次交界地区,含芦木、脐根座等植物化石。

(1)、下统:

刘家沟组:

地层总厚度585~633m,由灰褐色、红褐色厚至微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夹薄板状页岩及砂质页岩组成。

和尚沟组:

地层总厚度167~229m,由棕红色钙质泥岩、页岩夹细粒长石砂岩组成,上部以砂岩为主。

(2)、中统:

二马营组:

地层总厚度480m左右,下部主要为灰绿、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夹不稳定棕红色砂质泥岩,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及浅肉红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与棕红色钙质、砂质泥岩互层。

(3)、上统:

延长群:

地层总厚度100余m,由灰紫色、灰绿色、肉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组成,含山西枝脉蕨、似丹尼蕨等植物化石。

5、上第三系:

与下伏地层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上新统:

地层总厚度4~25m,岩性为红色粘土夹砂砾石、钙质结核,主要分布于平定西回及盂县西潘等地。

6、第四系:

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山间洼地及山坡上,与下伏地层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1)、下更新统:

地层总厚度10~80m,由淡红色、酱紫色亚粘土、粘土、灰白色砂砾石组成、在芹泉、寿阳、上湖、景尚、松塔一带有零星出露。

(2)、中更新统:

即离石黄土。

地层总厚度一般5~15m,最厚可达40m,为黄土状亚粘土及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夹古土壤及砾砂透镜体。

(3)、上更新统:

即马兰黄土。

地层总厚度一般3~10m,最厚可达30m,为浅黄色黄土、黄土状亚粘土、夹砂、砾石层。

(4)、全新统:

地层厚度一般几m,最厚可达43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为现代冲积、洪积、坡积物。

1.2.2水文地质

阳泉矿区为中低山地形,海拔6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200~400m。

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

刁乌楞~七千寨为矿区南部最高分水岭,海拔1495~1529.9m,北部最高为水渠洼顶,海拔为1386.5m,桃河谷地海拔600~750m。

桃河为区内主要河流,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

桃河发源于寿阳县境内,由西向东从矿区中部穿过,至娘子关磨河滩村与温河相汇,流经长度80多公里,流域面积1324km2;其中矿区及上游段长度44Km,流域面积503km2。

桃河属季节性河流,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1959~1979年洪水期(6~9月)流量一般为3~8m3/s,平均为4.146m3/s,清水期(10~5月)平均流量为0.521m3/s以下。

1959年8月最大流量2200m3/s。

根据岩层充水空间的性质及地下水埋藏条件,矿区含水层主要为三种类型。

1、孔隙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于桃河及其支流的河床以及其它低洼河谷中的冲积、洪积及坡积层中,厚度10~20m左右,由砂、砾石、卵石、滚石等组成。

水量动态季节性变化大,受大气降水制约。

其中以桃河河谷含水较丰富,流量为5.24~9.24L/s.m(张家堰沟口到坡头村前)。

2、岩溶裂隙含水层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为本区主要强含水层,出露于阳泉矿区东北部外围,面积广大,为煤系地层基盘。

灰岩岩溶裂隙及蜂窝状溶孔溶洞较发育,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为补给娘子关泉水的主要含水层。

主要含水段的岩性为上、下马家沟组的厚层灰岩。

峰峰组灰岩多处于区域水位之上的垂直入渗带。

阳泉矿区大部位于娘子关泉域的西半部分,属于娘子关泉域的西部补给迳流区。

在圪套——赛鱼——冶西一线以东的桃河和温河河谷之间的三角形地区,是娘子关泉域的地下水汇水区(即等水位线图中420等值线所圈定的区域),水位平缓,水力坡度小于1‰,富水性较好,具有岩溶水地下水库的特征。

三矿一带主要含水段标高376~138m,钻孔单位涌水量为1.23m3/h.m;阳泉至白羊墅一带,主要含水段标高425~220m,钻孔单位涌水量介于1.32~70.58m3/h.m之间。

娘子关群泉为本泉域的排泄区。

石炭系太原组薄层灰岩主要有四节石、钱石,猴石三层石灰岩,总厚度15.95m,其中以15#煤层顶板四节石(K2灰岩)厚度较大,为5~12m左右,在浅部地区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含水较丰富。

井田514及802钻孔资料,单位涌水量可达9.3~10.0L/s.m,渗透系数60.89~171.40m/d;在远离河床,埋藏较深和补给条件不好的地方含水微弱,如509、518等孔资料,单位涌水量仅0.00054~0.054L/s.m,渗透系数0.00093~0.18m/d。

在矿区北部清城、冠沟、皇后等报告资料,三层灰岩经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6~0.00489L/s.m,渗透系数0.00316~0.048m/d。

3、基岩裂隙含水层

分布于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地层中,主要由裂隙砂岩、粉砂岩组成。

石盒子组K8、K9、K11、K12砂岩为主要含水层,一般出露较高,地表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雨季常沿裂隙泄出形成下降泉。

一般单位涌水量为0.00018~0.024L/s.m,渗透系数为0.0011~0.146m/d;山西组K7砂岩为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02~0.0027L/s.m,渗透系数0.0064~0.01lm/d。

属弱裂隙含水层。

本区以大气降水为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东部奥陶系灰岩裸露区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地下水位、流量动态变化与降水关系特别密切。

石炭、二叠系裂隙含水层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

洪水期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则排泄地下水。

本区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成层状分布,区内断裂构造较少,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含水层之间没有水力联系,由于奥陶系地下水位埋深大都低于煤层开采水平,石炭、二叠系基岩裂隙含水层为弱裂隙含水层,除局部地段外,对煤矿开采一般影响不大。

1.3煤层特征

1.3.1煤层

二矿井田含煤地层沉积于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含煤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伏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覆地层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由下而上依次叙述如下:

1、本溪组:

地层总厚度40~60m,平均53.7m,主要由灰黑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细至中粒砂岩、铝土矿(或铝质泥岩)及2~3层石灰岩组成,含不稳定小煤2~4层(厚度一般小于0.20m)。

下部石灰岩,俗称香炉石,沉积较稳定,厚2.2~5.5m,平均4.0m,含纺缍虫、海百合及腕足类化石;底部铝土矿(或铝质泥岩),普遍发育,厚5.0~13.0m,平均9.4m,具鲕状结构,有滑感,其下常有厚1.5m左右的鸡窝状赤铁矿或黄铁矿层。

2、太原组;地层总厚度90~130m,平均118.67m,主要由黑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三层石灰岩及煤组成。

与下伏地层本溪组连续沉积,其基底为灰白色细至中粒砂岩(K1),厚0.8~15.3m,平均5.0m,虽然厚度及岩性变化较大,但尚较稳定,可作为分界标志层。

三层石灰岩沉积广泛,厚度稳定,是本组的良好标志层;下层K2灰岩,夹2~3层海相泥岩,将灰岩分成3~4层,故称四节石,厚3.2~14.3m,平均7.34m,井田西北角较厚,下距K1砂岩平均29.18m,含燧石结核或团块,含中国海百合SinocrinusTien,分喙石燕ChoristitesSP.等动物化石,底面向下10m左右为15#煤;中层K3灰岩,富含动物化石海百合茎SinocrinusTien,由于海百合茎之横断面形若古钱,俗称钱石,厚1.2~5.0m,平均3.0m,下距K2灰岩平均12.92m,K3灰岩之下发育13#煤层;上层K4灰岩,性脆、坚硬,风化后残留在地表者形状奇特,俗称猴石,厚0.68~4.9m,平均2.3m,含泥质较高。

总的趋势是西部厚,东部薄,下距K3灰岩平均20.77m,含动物化石分喙石燕ChoristitesSP.黄河角石HuanghocerasSP.。

K4灰岩与K3灰岩之间含12#煤;K4灰岩之上6.0m左右局部发育K6砂岩,岩性与厚度变化较大,不稳定,但与K4灰岩互为上下佐证,可做为本组标志层之一;K4灰岩,上距山西组底部K7砂岩平均38.16m,中间夹8#、9#煤。

8#煤直接顶板砂质泥岩或泥岩,厚4.0~16.0m,平均11.60m,沉积稳定广泛,含大量黄铁矿和菱铁矿结核,含化石:

带羊齿TaeniopterisSP.,脉羊齿NeuropterisSP.,舌形贝LinguiaSP.等,似应为一海相层,可做为煤层对比中的辅助标志层。

本组含煤7~9层,其中可采煤层5层,即8#、9#、12#、13#、15#煤层。

太原组地层是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旋回结构明显,可分为5个沉积旋回。

旋回的划分均以海退为旋回起点,海进停止为旋回终点。

煤层以下为海退部分,煤层底界为海进开始,煤层以上为海进部分。

海退部分岩相组合复杂,稳定性差,为滨海相、泻湖相、滨海三角洲相、河床相、河漫相、沼泽相的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

海进部分岩相组合简单,稳定性好,为沼泽相、泻湖相;湖泊相、浅海相的煤层、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

第Ⅰ旋回以K1砂岩为底界,向上经15#煤到K2灰岩顶部之砂质泥岩、泥岩;第Ⅱ旋回以凝灰质中粒砂岩(俗称怪砂岩)为下界,向上经13#煤到K3灰岩顶部之砂质泥岩、泥岩;第Ⅲ旋回以12#煤老底细砂岩为下界,向上经12#煤到K4灰岩顶部之砂质泥岩、泥岩;第Ⅳ旋回以9#煤层老底细至中粒砂岩为下界,向上经9#煤到9#煤直接顶砂质泥岩及泥岩;第Ⅴ旋回以8#煤老底细至中粒砂岩为下界,向上经8#煤到K7中至粗粒砂岩底面结束。

3、山西组;地层厚54~82m,平均60.23m,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组成,与下伏太原组地层连续沉积(呈冲刷接触),含织羊齿EmpiectopterisSP.芦木CaiamitesSP.,轮叶AnnuiariaSP.,栉羊齿PecopterisSP.等植物化石。

基底为中至粗粒砂岩K7,厚0~18m,平均6.0m,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石英岩岩屑,有少量的云母及磷灰石,磨圆度由中等到好,分选中等,孔隙式、接触式胶结,胶结物多为硅质,有少量钙质,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属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道河流沉积,层位较稳定,是本组的主要标志层。

山西组共含煤4~6层,其中可采煤层为3#、6#两层。

山西组为一套复合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在太原组顶部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沉积基础上发育的三角洲体系的沉积。

沉积旋回明显,每个旋回,均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的砂岩开始,向上渐变为沼泽相的砂质泥岩、泥岩及煤,随着水介质的加深转入覆水沼泽环境。

第Ⅰ旋回以K7砂岩为底界,向上经6#煤到6#煤直接顶砂质泥岩、泥岩,为三角洲建设阶段的沉积;第Ⅱ旋回以6#煤老顶砂岩为下界,向上经3#煤到3#煤直接顶砂质泥岩、泥岩,为三角洲废弃阶段的沉积;第Ⅲ旋回以3#煤老顶为下界,向上经1#、2#煤到下石盒子组基底K8砂岩底面,为三角洲建设阶段的产物。

4、下石盒子组:

地层总厚平均145m,依据岩性及其风化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绿色岩层段,厚30~60m,平均45m,由灰绿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细至中粒砂岩及1~2层小煤(厚度一般在0.1m左右)组成。

底部为K8砂岩,俗称绿色基底,系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分界标志层,为细至中粒砂岩,厚1.0~13.0m,平均6.0m,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呈透镜体,稳定性较差。

中段黄色地层段,厚40~70m,平均55m,由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细至中粒砂岩组成,风化后呈黄褐色或铁锈色。

底部K9砂岩为细至中粒砂岩,俗称黄色基底,厚3.0~28.0m,平均10.0m,岩性及厚度变化较大,呈球状风化。

上段砂岩带,厚20~60m,平均45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黄绿色中至粗粒砂岩及泥岩组成。

顶部为K10标志层,厚1~18m,平均5m,为含锰铁质、铝质泥岩,具鲕状结构,风化后呈粉红色花斑,故称桃花页岩。

野外极易识别,为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分界线。

1.3.2瓦斯

1)概况

二矿西四尺井为高沼气矿井。

开采煤层的埋藏深度较大,15#煤层的生、贮、盖条件好,瓦斯不大。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采强度的增大,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相对瓦斯涌出量呈上升趋势.

(1)影响瓦斯涌出量的因素

影响瓦斯涌出量的主要因素是煤层及围岩的瓦斯含量。

一般讲,瓦斯含量大瓦斯压力就大,瓦斯含量小瓦斯压力也就小。

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情况见。

表1-9

瓦斯压力(MPa)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瓦斯含量(m3/t)

26

30

34

36

37

煤层开采时,由于卸压的关系,瓦斯不仅煤层中涌出,而且从围岩中也要涌出,即从上邻近层和下邻近层涌出,构成了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

现采煤层瓦斯相对涌储量见表1-10,单位m3/t。

绝对涌储量构成表1-11,单位m3/min。

表1-10

煤层编号

15#

煤层瓦斯含量

3.2

表1-11

瓦斯构成

工作面编号

本煤层

上邻近层

下邻近层

总量

备注

15#煤80504工作面

7.50

45.00

2.00

50.50

3#煤已采、12#煤未采

15#煤80608工作面

3.00

45.00

2.00

50.00

3#煤已采、12#煤未采

从表1-11可以看出,上邻近层的瓦斯涌出量较大,为本煤层瓦斯涌出量的2~5倍;下邻近层瓦斯涌出量除12#煤层外,均略低于本煤层瓦斯涌出量,15#煤层瓦斯含量最小,其开采时瓦斯涌出量也最小,其原因尚待探讨。

(2)瓦斯抽放

二矿为高沼气矿井,早在1957年就开始抽放并利用瓦斯。

抽放方式为向上邻近层打钻抽放,即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在尾巷内向将要形成的顶板裂缝带内打钻,采动后利用钻孔对上邻近层的瓦斯进行抽放,使回采时,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减少,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15#煤采用本煤层布置上层内错巷,邻近层布置走向高抽巷,成功解决瓦斯抽放。

二矿自抽放瓦斯以来,随着开采量的逐渐增长,瓦斯抽放量也逐年增加。

起初矿井瓦斯抽放量只有60m3/min,而现在高达200m3/min左右(其中纯瓦斯量52.4m3/min,抽放浓度为35%),抽放出的瓦斯主要民用。

现有抽放瓦斯高压泵四台,其型号与各种技术参数见表1-12。

表1-12瓦斯高压泵型号与各种技术参数

编号

高压泵型号

流量

(m3/min)

静压

(mmH2O柱)

电机型号

功率(KW)

1

LQA80

80

5000

JD291-6

95

2

D60-120

120

5000

JD292-4

155

3

D60-60

60

3000

J8126-6

55

4

D60-160

160

5000

J8127-6

185

5

D60-160

160

5000

J8127-6

185

6

RG-350VG

209

4900

J8127-6

250

7

RG-350VG

209

4900

J8127-6

250

2)煤尘

1990年3月在15#煤层的采区取样,由煤科院重庆分院进行了煤尘爆炸性鉴定年,15#煤无煤尘爆炸性。

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见表1-15。

表1-15

采样地点

工业分析(%)

爆炸性实验

鉴定

鉴定

时间

Mad

(%)

Ad

(%)

Vd

(%)

Vdaf

(%)

火焰长度(mm)

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

8109(上)工作面

3.2l

11.23

7.39

8.64

0

0

无煤尘爆炸性

1990.03

8301(下)工作面

3.06

10.09

7.20

8.29

0

0

无煤尘爆炸性

1990.03

8304(上)顺槽

2.08

12.47

7.71

9.02

0

0

无煤尘爆炸性

1990.03

8402(下)顺槽

2.77

9.63

7.49

8.55

0

0

无煤尘爆炸性

1990.03

3)煤的自燃

二矿在生产过程中,井下曾经发生过煤层自燃现象。

在15#煤层开采过程中,在8402工作面出现自然发火征兆。

1997年12月四采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