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XXX小学教学设计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
;
任课班级:
;
任课教师:
;
20年月日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教学单元
教学课题
计划节数
实授节数
1
第一单元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1
2、天气日历
1
2
3、温度与气温
1
4、降雨的测量
1
3
5、云的观测
1
4
6、风向和风速
1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
5
第二单元
溶解
1、谁能溶解一些物质
1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1
6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1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7
5、溶解的快与慢
1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8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
期中考试
11
第三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1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12
3、声音的变化
1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
13
5、声音的传播
1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14
7、保护我们的听力
1
15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1
2、骨骼、关节和肌肉
1
16
3、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
1
4、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
1
17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
18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
1
期末考试
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
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
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
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
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
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天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法:
探究发现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
7.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三、总结: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风、雨、云对生活的影响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1.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教法:
探究发现法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二、课后小结
请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三、结论:
天气日历能够反映将来一段时间内天气的变化趋势。
四、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认识天气符号(风、云、雨)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云量、降水、风向、风速)
课后反思: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教法:
实验探索法
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课堂小结: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五:
板书设计
温度与气温
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气温的测量
课后反思: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法:
实验探索法
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你们觉得风是什么?
能听到,看到风吗?
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课堂小结
四、结论: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五、板书设计
风向和风速
风向和风向标
风速和风速等级
课后反思: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
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法:
探究发现法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堂小结:
我们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降水量的多少来判断降雨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降水量的测量
制作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
课后反思:
第六课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法:
图片教学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堂小结:
我们按照云量的多少、云的高度及云的形状可以分积云、层云、卷云等。
四、板书设计:
云的观察
观察云:
晴天多云阴天
分类云:
积云层云卷云
课后反思: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乐趣。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法:
探究发现法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2、分组统计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风向、风速、降水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天气情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四、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统计气温数据
分析云量的变化
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分析降水量的变化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法:
实验探索法
学法:
对比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璃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观察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并且也了解到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溶解
面粉不溶解
课后反思:
第二课物质在水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回顾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法:
实验探究法
学法:
小组观察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
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小组交流:
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
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异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的溶解特征:
高锰酸钾、面粉、食盐等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沙在水中不溶解。
四、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高锰酸钾溶解
面粉
不同物质的溶解沙
食盐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
教法:
实验探索法
学法:
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能溶解 在雪碧中,空气能溶解在水中。
板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酒精溶解
食用油不溶解
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法:
实验探索法
学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
装30毫升水的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
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
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
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
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
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四、拓展: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五、课堂小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板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空气、二氧化碳)
课后反思: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