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2精.docx
《K12学习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2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2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2精
[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2[精]
第二节元素参考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
[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板演]
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铝(Al2O5)二氧化碳(CO2)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
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
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学生感到很茫然,而后思考讨论]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
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回忆]课本小注指出: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
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
改正:
水是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
二氧化硫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分析该图并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回答]
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
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
氢气+氧气
(H2O) (H2)(O2)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氢
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
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概念间的联系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区分有数量多少的含义量多少的含义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氧元素例如,“一个水分子是两个氢和氧元素”或。
水是氢元素和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使用范围及举例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氢元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的”[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
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
改正:
二氧化硫分子是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
改正:
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
“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
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
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
如,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
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如,铜——Cu,钙——Ca[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OCHCuCaNSNa
(注意: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读的时候就应该读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教师]了解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和读法,我们就要学会写元素符号。
以后再遇到某种元素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写元素的名称,而是直接写它的元素符号,所以大家必须把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记下来,这也是今天的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它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元素用统一的元素符号表示,我们不仅要认识元素符号,还要会写、会读、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4.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二、元素符号
1.表示:
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如,铜——Cu,钙——Ca,氯——Cl。
2.读法
第二课时
[教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作业,让大家根据记忆的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张表格。
[投影]展示表格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元素名称符号氢氮碳氮氧氟氖钠镁HHeCNOFNeNaMg相对原子元素质量1412141619202324元素相对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2728313240394055名称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FeCuZnAgBaPtAuHgI质量5665108137195197201127名称符号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锰AlSiPSClArKCaMn[提问]从此表格,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回答]1.知道一种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
2.知道一种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要记下来。
大家可以寻找一些特殊方法来帮助记忆,如钠的元素符号为Na,相当于汉字拼音Na。
总之,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把元素符号记下来。
[师生活动]用写有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卡片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对照游戏。
(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也可以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手拿元素符号的卡片,一人手拿元素名称的卡片,互相检查。
(也要注意符号和名称的对应)
[学生活动]……
[此活动也可在自习课上进行,争取每位同学都参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记忆元素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它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
[答案]元素符号是既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又可表示一个氧原子。
[板书]3.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思考]下列符号各有什么意义?
①2N②4H③3S
[回答]①“2N”表示2个氮元素;②“4H”表示4个氢元素;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说明]因为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当元素符号前有系数时,不能说表示几个元素,只能说表示几个原子。
这时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从错误中学到正确的知识。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4H”表示4个氢原子;③“3S”表示3个硫原子。
[转折]我们中国的方块字有它的造字规律,从偏旁部首上表现得就很明显。
如:
与“水”有关的都有“氵”,与“足”有关的都有。
与“手”有关的都有“扌”。
在元素名称中也有这种规律,请看资料。
[投影]展示资料[资料]
元素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
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
只有汞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
[教师]请大家结合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的分类。
[板书]4.元素的分类
[提问]元素分为哪几类?
[回答]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又有固态、气态、液态之分。
[追问]各有什么相同的偏旁部首?
[回答]金属都有“钅”(汞除外,汞是液态字旁),固态非金属都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都有“气”字头,液态非金属都有“氵”字旁。
[小结并板书]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二类,非金属元素具体又可分为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和液态非金属,其汉语名称的偏旁部首如下:
金属→“钅”固态非金属→“石”液态非金属→“氵”气态非金属→“气”[提问]同学们去过超市吗?
[回答]去过。
[追问]超市里的商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吗?
[回答]分类摆放,如食品、厨房用品、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等。
[设问]元素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呢?
[回答]应该是的。
[讲解]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物质100多种元素组成,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
[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
[过渡]打开课本附录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对它进行研究学习。
[提问]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
[讲解]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因此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板书]1.周期:
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第二节元素参考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
[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板演]
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铝(Al2O5)二氧化碳(CO2)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
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
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等等。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学生感到很茫然,而后思考讨论]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
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标准时教材上的小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回忆]课本小注指出: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
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
改正:
水是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
二氧化硫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分析该图并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回答]
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
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
氢气+氧气
(H2O) (H2)(O2)硫+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氢
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
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概念间的联系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区分有数量多少的含义量多少的含义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氧元素例如,“一个水分子是两个氢和氧元素”或。
水是氢元素和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使用范围及举例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氢元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的”[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