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50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docx

地貌与第四纪复习资料

绪论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2、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期间的各种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是通过对沉积物中各种地质现象的研究,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学科。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经历时间短暂

(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另外,这些沉积物与现代地形关系十分密切。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第四纪古气候、生物演化和古人类、地壳的新构造运动以及松散的堆积物等,并恢复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5、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第三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6、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意义:

(1)找水:

大量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孔隙或岩溶裂隙、洞穴中,因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就决定着地下水赋存储量的多少。

如:

冲积、洪积层中的粗砂砾石常是良好的富水岩层,湖沼相的细粘土、淤泥则是不透水层。

(2)水动力条件(水治理):

一个地区的地貌与第四纪条件,不仅能反映地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而且还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以及水质条件。

(3)工程:

各项基建工程在进行工程的地质勘探时,事先都必须认真地研究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与新构造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危害。

工程上地貌问题往往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地貌对工程的影响。

要求避开各种不利地貌因素如山崩、地滑、泥石流、沼泽等。

②工程修建后对地貌、生态、气候等可能的改造。

如水坝、水库建成后对上、下游河床的演变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4)找矿:

某些矿床与特定的地貌类型有关:

如风化矿床中的镍、铂、铝土矿多产于剥蚀夷平的准平原面上;沉积砂矿如金、铂、钨、锡、金刚石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的特定位置。

(5).其它:

地貌灾害、环境、植树造林、军事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地貌学知识。

总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离不开对地貌、第四纪地质条件的研究,反过来,水文和工程地质实践中的各种地貌和第四纪问题的研究又会促进和提高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基本要素

地形面:

可能是平面、曲面或波状面,如阶地面、平原面等。

地形线:

两个地形面相交组成的地形线或一个地带,它们或者是直线、或者是弯曲起伏线。

如分水岭、谷底线等。

地形点:

两条地形线的交点,或孤立的微地形体构成的地形点,如山峰、山坡转折点等,实际上一个点指大小不同的一个区域。

2.地貌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

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

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

主要的形态测量特征有

①高度:

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

②坡度:

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面的倾斜程度。

如山坡、阶面等。

这是仅次于高度的形态测量数值。

③地面切割程度:

通常用单位面积水文网长度来描述。

地面切割程度和地面破坏百分比描述地面切割程度

二.地貌相对等级

Ⅰ巨型地貌:

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

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别的两类地貌。

Ⅱ大型地貌:

指陆地上的山岳、平原、大型盆地,洋盆中的海底山脉、洋脊、海底平原等。

这一级地貌往往和大地构造单元(陆地)或新构造单元一致,是地壳长期发展的结果。

如四川盆地。

Ⅲ中型地貌:

指大型地貌内的次一级地貌。

如山岳地形中的分水岭山地、山间盆地,平原中的分水地区和河谷区。

Ⅳ-Ⅴ小型地貌:

是指中型地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些地貌基本形态和较小的地貌形态组合。

例如:

山脊、谷坡、河谷等。

三.地貌的成因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

(1).岩性:

三大类岩石,由于具有不同的颜色、矿物成份和结构构造,因而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这种能力叫做岩石的抗蚀性。

从地貌形成角度来看,岩石的抗蚀能力比岩石的成因更为重要。

(2).地质构造:

一般来说,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

a.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

地貌发育与构造线(褶皱轴、断裂带等)相一致或部分一致,称为地貌适应构造。

地貌适应构造的现象,在大、中、小型各级地貌中普遍存在,特别是流水地貌,更易于适应各种构造形态、构造体系和构造软弱带。

b.构造在地貌上反映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山地、高地)相一致:

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与低地(谷地、盆地、湖泊)相一致,此称为顺构造地形

②若是各种正向构造与低地一致、各种负向构造与高地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例如各种背斜谷、向斜山)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

(1).内力地质作用:

又称内营力,即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形式:

①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

这是一种地壳大面积的缓慢的波状上升和下降,传统上认为对地貌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

②水平运动。

③岩浆活动:

地球上岩浆活动有一定的区域性,它对地貌形成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上升的岩浆形成各种火山地形。

(2).外力地质作用:

即外营力,由各种地质营力----冰川、水流、海浪、风等引起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其地貌意义则是塑造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

(3).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在一定地质地理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加地势的趋向发展,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的趋向发展。

这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贯穿在从地球形成以来的一切地貌过程中。

(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以从弱到强的外力风化剥蚀,但外力作用不足以抵消内营力所造成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大,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

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为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1)气候:

气候是塑造地貌的强大工具,它们往往在地貌上造成特别显著、深刻的痕迹

(2)新构造运动:

大多数地貌是新第三纪以来特别是第四纪发展起来的。

因此,研究地貌,特别是较大的地貌,要充分、慎重地估计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3)植被和土壤:

植被和土壤也是不同气候带的产物。

它们对地面起固结作用。

植被和土壤的发展意味着地貌作用的减弱或停止;而土壤的破坏则会加速地貌作用(如侵蚀作用)的发展。

(4)人工活动:

人工活动可以促进地貌作用的发展,也可抑制这一过程。

四、地貌形态组合分类

即地貌类型划分,是一种多因素的分类。

分类的关键在于找出形态组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种分类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地貌形态组合分类方案。

但分类时通常要考虑下列因素:

a.地貌组合的形态特征

b.地质构造基础(指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c.内营力(包括新和老的构造运动)和外营力

d.现代地貌作用的强度(此强度是以单位面积内某一种营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的数量或单位时间内某一形态发展的速度作为指标的)

五.地貌分带性

(一)地貌的纬度分带性

1.冰雪气候带地貌:

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纬度地区。

a.降雪大于消融,过剩的雪形成冰川(年均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地区)b.融水下渗,结成冻土层(年均温度在0摄氏度左右地区)

2.温润气候带地貌:

a.地处中纬,温度中常,年均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冬夏分明;b.降水量800mm/年;c.流水作用占优势,河谷、冲沟地貌发育,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也很重要。

3.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位于温带和热带之间)

a.干旱区:

气候极端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年降水量仅在250mm以下,但降水非常集中,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温差变化大。

地面植被极其稀疏,物理风化作用占优势,发育各种风成地貌。

b.半干旱区:

是介于干旱区和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比较集中,片流、冲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

4.低纬赤道湿热气候带地貌:

a.高温多雨,最冷月均温度不低于18摄氏度(没有冬天),闷热多雨,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b.地面植被茂密,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极其强烈彻底,广泛发育巨厚砖红土风化壳。

(二)地貌的高度分带

冰川气候区----高山气候(雪线以上)

冰缘气候区----亚高山带

湿润气候或亚热带

上述划分,依山地所在纬度而异。

低纬较高纬分带明显。

六.地貌年代:

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

(一)地貌相对年代:

即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是根据和其它地貌比较得出的。

(各种地貌形态之间存在高差、交切、掩埋和重叠等关系,只要仔细分析上述种种情况,就可以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

(二)地貌地质年代:

指地貌形成的地质年代。

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

1.古生物地层法:

直接或间接用生物化石(大型或微型地貌)确定地貌物质的地质年代。

2.年界法

3.相关沉积法:

根据剥蚀和堆积的同时相关性,利用剥蚀地貌形成时的相关沉积物的地质年代,推断剥蚀地貌年代。

此外,确定地貌年代时,应注意利用同位素法(如C14法、钾-氩法)来确定与地貌形成相关堆积物的比较确切的年代。

七、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继承性。

第二章坡地地貌

一、崩塌: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块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

一个典型的崩塌,必须具备母体、破裂壁、锥形堆积体等基本要素。

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1.地形:

斜坡的坡度和斜坡的相对高差影响块体的稳定性。

斜坡坡度对崩塌形成的影响最明显,一般来说,由松散碎屑物质组成的斜坡,坡度需大于碎屑物质的休止角才能出现崩塌。

2.岩性:

崩塌常发生在坚硬、脆性的岩石山区。

3.构造:

崩塌常沿着与斜坡倾向一致的岩层层面、节理、片理、劈理面以及断层面发育。

4.气候:

气候影响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不断降低,最终导致崩塌。

5.崩塌的诱因有:

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等。

二、滑坡:

斜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并有水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叫滑坡。

(一)滑坡要素

1.滑坡体:

脱离边坡向下滑动的岩(土)体,称为滑坡体。

2.滑动面和滑动带:

滑坡下滑时,滑坡体与不滑动斜坡之间的分界面称滑动面。

在均质土体中滑动面呈园弧形。

若是坚硬岩层时,滑动面上可见到擦痕和磨光面。

在滑动面上下因滑坡体的拖曳扰动而形成的揉皱带,称滑动带。

3.滑坡床:

在滑动面以下,支托着滑坡体的斜坡,称滑坡床,又叫滑坡基座。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

1.滑坡壁:

滑体移走后,未动岩体成为一陡壁,称滑坡壁

2.滑坡台阶:

滑体下滑时,因滑体各段移动速度不同或一个斜坡上滑体的形成时间不同,常形成几个滑动面,构成几块滑体,右前向后滑体组成多级台阶,成为滑坡台阶。

3.滑坡洼地和滑坡湖:

由于滑体常常内斜,和滑坡壁交界处形成的月牙形洼地称为滑坡洼地,有时洼地积水成湖,称为滑坡湖

4.滑坡舌和滑坡鼓丘:

滑坡体前端,形成舌状深入洼地或河道中的的碎屑体,称为滑坡舌,有时因前方受阻,土体被推挤鼓起呈丘状,称滑坡鼓丘

5.滑坡裂隙和擦痕:

滑坡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裂隙和擦痕发育。

滑坡后缘拉张称圆弧形张裂隙,侧壁上形成垂直向下擦痕,滑体中下部两侧与不动斜坡之间形成与滑体运动方向一致的剪切裂隙,剪切裂隙两侧发育羽状裂隙,滑体前部,因土体隆起而形成与滑动方向垂直的张裂隙,在滑体最前缘,因滑坡舌向两侧扩散形成扇状或放射状张裂隙。

(三)、影响滑坡的因素

1岩性:

软弱层和松散堆积地区易发生滑坡,如泥、页、板岩,煤层、粘土、黄土等

2构造:

构造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倾角小于斜坡角试,很容易形成滑坡

3地貌:

滑坡常发生在山间谷坡,河谷斜坡,以及湖、海岸坡。

4气侯:

暴雨、长期降雨、融雪(增重、润滑)使斜坡岩土体含水量增大,抗剪切强度降低,易发生滑坡。

5地下水(增重、润滑、浮托)

6地震:

诱发作用

7人类活动:

破坏天然平衡

滑坡的整治(排、挡、减、固)

(四)滑坡的发育阶段

1.蠕动:

是指岩(土)体在一定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弹性变形。

当滑坡形成初期,斜坡上部分岩(土)体的平衡遭到破坏,抗剪强度逐渐减小至小于剪切力时,便产生蠕动变形。

以后逐渐扩大成区,坡面上出现断续的张裂隙。

地表水沿裂隙不断渗入,裂隙加大并贯通,以致错开,变形体的两侧出现羽状裂隙。

滑动面逐渐形成。

2.滑动:

岩(土)体沿滑动面下滑,滑体后部为牵引地段。

因滑体移动,后缘失去支撑而断落,并产生几组平行的园弧形张裂隙。

前下部为抗滑地段。

当滑体向前运动时,滑体前部被挤压成褶曲或迭瓦构造,前缘形成滑坡鼓丘。

3.稳定:

滑体剧烈滑动后,重心降低,能量耗尽,滑坡趋于稳定。

在自重的作用下,土石压实、裂缝逐渐闭合以致消失。

第三章流水地貌

一、水流的基本特征P23

水流分层流、紊流、环流、旋涡流等流态

二、流水的作用

1.E=0.5QV2流水的动能与流量和流速平方成正比

2.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侵蚀—冲蚀、磨蚀和溶蚀三种形式破坏地表岩石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

有下蚀、侧蚀和向源侵蚀。

搬运—推移、跃移、悬移、溶移四种形式

堆积—流水携带泥沙,在某些地段因条件的改变而是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开始产生沉降,称为堆积作用。

三.暂时性流水地貌和洪积物

1.侵蚀沟的发展阶段:

细沟、切沟、冲沟、坳沟p26

2.沟谷堆积物(冲沟堆积物、坳谷堆积物)

堆积物的区别----重力堆积物的多少

3、洪积物和洪积扇分带—中央带、过渡带、边缘带、前方带

4、泥石流p30

形成条件:

破碎物质、水量、地形

分类:

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四.河谷地貌

1.河谷的组成:

谷底(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谷肩)

2、河谷的类型

三种分类方案

(1).根据形态:

隘谷、障谷、峡谷、浅槽谷、阶梯状谷

(2).根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单斜谷、背斜谷、向斜谷、断层谷

(3).根据河谷发育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先成谷:

先于构造隆起的河谷,地壳局部抬升,河谷仍能够切穿上升的高凸部分,河流保持原来的流路,形成的深切峡谷,称为先成谷

迭置谷:

在构造形态形成以后发育的河谷,在河流切穿上部的松散层后继续下切,松散层中的河谷遗留下来,不协调地叠置在基岩之上,称为迭置谷

五.河床地貌

1.河床纵剖面:

从河流的源头到河口,沿主流线河床底部最低点的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

2.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是无限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当侵蚀到该面后,不再具有下蚀能力,这种极限面称为侵蚀基准面.分为地方(局部)和终极侵蚀基准面

3.裂点:

复杂的河床纵剖面具有不规则的外形,纵剖面上有许多阶梯,称为裂点。

裂点都是地方性的侵蚀基准面

4河床底地貌

(1).石滩、岩槛、壶穴

(2).浅滩和深槽

(3).砂波

5河床的平面形态:

分为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

深切曲流:

曲流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早期发育的曲流保持弯曲形式,深切到基岩中,形成深切曲流---是地壳迅速上升的标志

六.河漫滩

1、河漫滩的形成:

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河漫滩、牛轭湖

2、河漫滩的结构

平坦河漫滩:

垂向上的二元结构、水平方向的三个分带从河床向坡麓可以将平坦河漫滩划为三带:

1.滨河床砂坝堆积带

2.河漫滩沿河堆积带

3.河漫滩内部堆积带

凸形河漫滩(微地貌):

天然堤、决口扇、漫滩沼泽、集水河道、远汇点支流、废河道

凸形河漫滩的冲积层结构不同于平坦河漫滩,常形成河床相冲积层,呈透镜体分布于河漫滩相冲积层中,没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以及稳定的冲积层厚度。

七.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河床加深,使原先的河谷(河床和河漫滩)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这种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

(1)侧方侵蚀作用,形成宽广的河谷,堆积冲积层;

(2)下切侵蚀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阶地要素

2.阶地的类型

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为:

侵蚀阶地:

多发于在构造上升的山区河谷中,这里的水流流速较大,侵蚀作用较强,沉积物较薄,当后期河流进行强烈下切时,河谷底部上升成为阶地。

这种阶地基本由基岩构成,冲积物较少。

基座阶地:

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由于后期河流下蚀深度原冲积层厚度,切入基岩而形成。

常分布在新构造活动的山区。

嵌入阶地:

从横断面上看新老阶地呈嵌入关系,新的谷底低于老的谷底,新的冲积层顶面高于老冲积层基座。

内叠阶地和上叠阶地是由于各次冲积层堆积时堆积厚度愈来愈小造成的,不同的是:

内叠阶地各次向下侵蚀深度均达到原来谷底的位置,上叠阶地每次下切侵蚀深度都比前一次小,不能达到谷底。

掩埋阶地:

早期形成的各种河流阶地被后期的冲积层掩埋,被掩埋的阶段称为掩埋阶地。

3、阶地的成因P44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

八.流域地貌

1.几个概念。

边滩:

与河岸相接,枯水期露出水面,主要分布在宽浅河床的岸边。

心滩:

位于河心,主要分布于河段迅速变宽或有支流汇入的河段。

洪水期被淹没,表面沉积大量较细的泥沙,使其不断淤高。

江心洲:

当泥沙高程超过平水位时,就变为江心洲。

浅滩:

连接边滩与边滩、或边滩与心滩的水下堆积体,它隔断了上下深槽。

枯水期往往成为航行障碍,所以又称航道浅滩。

河流袭夺:

分水岭两侧的坡地,如果岩性、坡度以及其它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差异也不大,则在长期作用下,分水岭逐渐变低,坡度变缓,分水岭位置基本不变;如果两侧岩性强弱不同、坡角不同、降水、日照等有显著差别,溯源侵蚀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缓慢移动,以至于袭夺了相邻河流的上游地段。

2.水系的平面形式

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平行状水系、羽毛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和环状水系、向心水系、辫状水系、星状水系、串珠状水系

九.冲积平原

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的广阔的平原称冲积平原。

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松辽平原等,这些平原都处在长期新构造沉降的条件下,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1.冲积平原常分三部分:

(1).山前平原:

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型。

(2).中部平原:

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组成中部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但也有湖积物及风成堆积物。

位于中部平原的河流,以汊道式的游荡型河流为主,众多的河流甚至几个水系组成一个冲积平原。

中部平原的冲积层可归纳为三个相:

a.河床相〈河床堆积、天然堤、滨河床砂坝〉

以砂为主,具有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分选好,模圆度差,在剖面中常呈透镜体,带状分布。

b.泛滥相〈河漫滩、决口扇〉

位于河床和天然堤范围以外,近河床部分为粉砂,远离河床为亚粘土、粘土,决口扇形成泛滥相沉积。

c.河间洼地相

为湖泊沉积、沼泽沉积及湖积-冲积层,河间洼地上发育古土壤层,并产生轻微的剥蚀。

(3).滨海平原:

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

其沉积物颗粒更细,沼泽面积大,并有周期性海水侵入,形成海积层,与冲积层交替,包括河口及三角洲沉积。

2.河流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1)河流地貌与水利工程

任何一条河流,每时每刻都处在与河床的相互作用之下,使河床经常发生冲淤变化,使河岸崩塌、航道淤塞。

河床整治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河床整治工程,使河床趋向稳定,以保证沿岸城镇、农田、各种建筑物和港口航道免受水流的冲淤。

常见的河床整治工程有护岸工程、人工截弯工程和港口航道治理工程等

①护岸工程:

河流的主流线靠近河岸时,河岸土层可发生崩塌。

由于河床类型不同,主流线靠岸的位置不相同,崩岸的部位也不相同。

(弯曲河床的上半段,主流线靠近凸岸上方,然后流入凹岸顶点;在弯曲河床下半段,主流线靠近凹岸,所以在弯曲河床的凸岸边滩的上方,凹岸顶点的下方常常都是崩岸部位。

在顺直河床上,深槽与浅滩往往呈犬牙交错的分布,在深槽处,主流线常常是靠近河岸的,成为顺直河床崩岸的部位。

随着深槽的下移,崩岸的部位一般不固定。

)②、水运工程:

水运工程包括港埠、航道、运河口门等,它们要求保持一定的水深和宽度,以利于通行。

因此,水运工程不仅要求港埠、运河口门等不遭受崩塌而破坏,而且要求港埠、航道、船闸、运河口门等不受到淤积,以保持一定的水深。

③.水库工程:

在兴建水利工程前,必须通过地貌的勘测与研究,选择投资少、对各种工程都比较安全、便于施工的河段兴建水利枢纽。

(2)。

河流地貌与地下水

河流相砂砾层是良好的地下水的含水层,如果地貌上具有良好的补给条件与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往往埋藏有丰富的地下水。

古河道与地下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论是在河漫滩和冲积平原上的古河道,还是在阶地上的古河道,都常常埋藏丰富的地下水。

由于古河道具有经河流长期侵蚀后形成的古河槽和覆盖在古河槽上较厚的、渗透系数较大的河床相砂砾层或砂层,都是良好的含水层,这些都为地下水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章岩溶地貌

一.基本概念

1.岩溶作用:

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及卤素岩类等)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

2.岩溶地貌--岩溶作用产生的地貌

3.岩溶堆积物--岩溶作用产生的沉积物

4.岩溶现象--岩溶作用产生的特殊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的概称。

5.真岩溶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石以及岩盐、石膏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6.假岩溶包括:

碎屑岩岩溶-水对可溶性胶结物质的碎屑岩进行溶蚀造成的现象

黄土岩溶-黄土中钙质成份被溶蚀掉而产生(潜蚀)

热力岩溶-冰层及冻土层的不均匀融化而形成

二.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根据在纯水中的相对溶解度,可溶岩石可分为三类:

a.易溶的卤素岩类:

岩盐(NaCl)、钾盐(KCl)

b.中等溶解度的硫酸盐类:

石膏CaSO4·2H2O、硬石膏CaSO4、芒硝Na2SO4·10H2O等

c.难溶的碳酸盐岩类:

石灰岩、白云岩,CaMg[CO3]2

一般来说,石灰岩的溶解度>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

另外,CaO/MgO的比值增加时,相对溶解度也增加。

岩石结构是影响岩溶作用的重要因素,一般是结晶质岩石的晶粒越小,相对溶解度就越大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及裂隙度。

a.岩石的孔隙度与岩石的结构关系密切。

粗晶及中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大易于透水溶解;细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小,也易受非溶性矿物颗粒的包围,不易透水溶解

b.风化裂隙一般只影响地表岩溶的发育,而构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